何晨陽,陳 瓏,王耘籽,周艷芬,李 鍵,吳承禎,2,洪 滔*
(1.福建農(nóng)林大學(xué)林學(xué)院,福建省高校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過程與經(jīng)營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02;2.武夷學(xué)院生態(tài)與資源工程學(xué)院,福建 南平 354300)
磷元素是植物生命過程中重要的營養(yǎng)元素之一,其通過參與植物體各部分的生理過程,調(diào)控植物的光合作用[1],在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脂肪、糖類的代謝[2-4]過程中對植物的信號傳導(dǎo)起關(guān)鍵作用,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抗逆性有著重要影響[5].現(xiàn)有研究表明磷素的匱乏會導(dǎo)致植物葉片中總氮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葉片中色素缺乏,葉綠體結(jié)構(gòu)發(fā)生改變[6],引起潛在的光氧應(yīng)激反應(yīng),導(dǎo)致葉綠體中活性氧濃度增加,損害植物的脂質(zhì)、蛋白質(zhì)和核酸,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傷害[7].人工林因密度種植和連栽[8],對土壤有效磷含量需求極大[9],而我國南方林區(qū)普遍存在土壤磷素礦化現(xiàn)象,磷素難以被有效利用[10],極大地限制了人工林光合效率的提高,制約著人工林的可持續(xù)經(jīng)營.
臺灣相思(Acaciaconfusa)為含羞草科金合歡屬常綠喬木,產(chǎn)于中國臺灣,廣泛分布在福建、廣東等地區(qū),因其具有生長快、耐貧瘠、適應(yīng)性強的特點,已取代連栽后防護效益下降的木麻黃林,逐步成為東南沿海地區(qū)海岸防護林的重要改造樹種[11].現(xiàn)有研究表明,臺灣相思為磷素受限樹種[12],栽植臺灣相思的沙跡地土壤磷素匱乏[13].因此,如何在低磷條件下提高臺灣相思對有效磷的利用效率,以促進其在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shè)中的應(yīng)用極為重要.
為改善林木應(yīng)對低磷環(huán)境的脅迫,前人已從植物根系形態(tài)[14]及根系分泌物[15]、植物生長及生理生化特性[16]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囿于成本或生境復(fù)雜,目前還未形成低成本的高效方法.因此,近年來利用微生物與植物互利共生特性來提升植物的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已成為研究熱點,在杉木篩選及其適應(yīng)磷脅迫的離子流機制[17]、叢枝菌根真菌和根際細菌群落的跨界互作網(wǎng)絡(luò)[18]、不同混播方式的燕麥(Avenasativa)與箭筈豌豆(Viciasativa)混植草地對磷利用效率的影響[19]的研究中,已成功利用微生物提升了磷的利用效率.前人發(fā)現(xiàn)利用植物內(nèi)生真菌能有效提升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黑麥草(Loliumperenne)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的光合作用效率[20-22],但對臺灣相思是否存在與其內(nèi)生真菌有互利共生特性,及其對提升植物光合適應(yīng)性的作用,目前尚未見報道.因此,本研究在前期篩選臺灣相思內(nèi)生真菌[11]的基礎(chǔ)上,通過磷脅迫方式分析臺灣相思的光合作用相關(guān)指標(biāo)變化,以解析低磷條件下內(nèi)生真菌對臺灣相思葉綠素?zé)晒馓匦缘挠绊?,初步了解?nèi)生真菌與宿主臺灣相思協(xié)同應(yīng)對磷素脅迫的生理機制,以期為臺灣相思促生工程菌的開發(fā)提供參考,亦為東南沿海海岸防護林可持續(xù)改造提供基礎(chǔ)依據(jù).
試驗用苗為一年生臺灣相思幼苗(福建漳州林業(yè)局提供),苗木采用土培方式定植于塑料盆(高20 cm、直徑21 cm),每盆裝3 kg黃壤(土壤類別為二類),等量甲醛熏蒸消毒,定植后緩苗30 d.土壤化學(xué)性質(zhì)經(jīng)測定,含有機質(zhì)8.311 mg/g、全氮0.107 mg/g、水解氮0.035 mg/g、全磷0.353 mg/g、有效磷0.019 mg/g、全鉀2.889 mg/g、速效鉀0.025 mg/g.
試驗菌株為前期從臺灣相思中篩選并鑒定的溶磷效果較好的4株內(nèi)生真菌[11]:絲黑粉菌屬F (Filobasidiumsp.)、青霉屬I (Penicilliumsp.)、青霉屬E (Penicilliumsp.)、青霉屬N (Penicilliumsp.).因預(yù)試驗中菌株F與I產(chǎn)生較大溶磷圈,故設(shè)置菌株FI混合菌組,進一步驗證優(yōu)勢菌株結(jié)合的溶磷效果.菌種均保藏于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F(xiàn)、I、E、N菌種保藏號分別為CGMCC 12102、CGMCC 11914、CGMCC 11913、CGMCC 11907.
1.2.1 菌液制備與接種
將供試菌種F、I、E、N分別接入40 mL的菌液培養(yǎng)基,恒溫振蕩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48 h,采用血球計數(shù)法,用無菌水稀釋成密度為5.5×106mL-1的菌液.FI菌液由F菌液與I菌液按質(zhì)量比1∶1混合制得.連續(xù)3 d 在苗木根際施加100 mL上述菌液,以加入同體積滅活的稀釋培養(yǎng)基溶液為對照(CK),共F、I、E、N、FI、CK 6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fù).
1.2.2 低磷脅迫處理
試驗均于玻璃溫室內(nèi)進行,室溫18~28 ℃,濕度75%,光照時長14 h/d.生長季節(jié)早晚各淋水1次,每次淋水淋透基質(zhì)[23].試驗期間均勻澆施1次無磷1/3 Hoagland/7d 營養(yǎng)液[24],每盆每次澆施30 mL[25].接菌15 d后開始低磷脅迫處理,采用KH2PO4作為磷肥,設(shè)置4個磷處理水平[23,26],分別為無磷處理(0 mg/kg)、重度磷脅迫(10 mg/kg)、輕度磷脅迫(20 mg/kg)和適量供磷(40 mg/kg),每個水平3個重復(fù),并分別對應(yīng)F、I、E、N、FI、CK 6個接菌方式,共計72盆.分別于脅迫30,50,70,90 d時進行葉綠素含量取樣測定[27].
1.3.1 葉綠素含量測定
采用丙酮乙醇提取法測定葉綠素含量[28],取大小相對一致的健康葉片,洗凈吸干水分后,稱取0.1 g鮮葉放入試管,加入15 mL混合液(丙酮與乙醇體積比為1∶1).在室溫下暗反應(yīng)24 h后,分別于663 nm和645 nm測定上清液的吸光度(A663和A645),葉綠素含量(mg/g)計算公式如下:
葉綠素含量=(8.04×A663+20.3×A645)×
V/(1 000×W),
式中,V為提取液總體積(mL),W為葉鮮質(zhì)量(g).各樣品重復(fù)測定3次后取平均值.
1.3.2 葉綠素?zé)晒馓匦詼y定
采用Os-5p型便攜式葉綠素?zé)晒鈨x(Opti-science,USA)于晴朗無云天氣連續(xù)3 d(上午9:00—11:00)進行3次重復(fù)測定:選擇植株中上部陽向枝條上展開的葉齡一致的葉片,用暗反應(yīng)夾對葉片進行暗適應(yīng)30 min后,測定待測葉片的初始熒光(Fo)、最大熒光(Fm)和可變熒光(Fv),并計算光合系統(tǒng)Ⅱ(PSⅡ)的活性(Fv/Fo)及最大光能轉(zhuǎn)換效率(Fv/Fm).
數(shù)據(jù)整理與作圖均采用Excel 2007軟件,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檢驗不同處理之間的方差顯著性,并用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P<0.05表示差異顯著.
各菌株處理后臺灣相思隨脅迫時間增加,葉綠素含量變化表現(xiàn)出差異性(表1):無磷處理下,隨脅迫時間增加,菌株I處理組的葉綠素含量始終保持上升趨勢;菌株FI與E處理組的葉綠素含量均隨脅迫時間增加呈先升后降趨勢,70 d時達最高值;其他處理組的葉綠素含量則均在50 d時達最低值.
重度磷脅迫下,菌株F與N處理組的葉綠素含量始終高于CK組,隨脅迫時間增加總體呈先升后降趨勢,70 d 時達最高值;其余組的葉綠素含量也均在70 d時達最高值,且高于CK組該時間點的值.
輕度磷脅迫下,菌株F、E和FI處理組的葉綠素含量始終高于CK組,其中菌株F與FI處理組的葉綠素含量均在70 d時達最高值,菌株E處理組的葉綠素含量則在50 d時達最低值.
適量供磷下,只有菌株I、N和FI處理組在30 d時葉綠素含量低于CK組,其他各處理組在各脅迫時間點的葉綠素含量均高于CK組,且除菌株I處理組外,均在70 d時達最高值;菌株FI處理組的葉綠素含量在70 d時最高,為3.543 mg/g,較CK組該時間點的值高73.68%.
菌株FI處理組在50 d的適量供磷下葉綠素含量高于其他處理組,在70 d的無磷處理、輕度磷脅迫及適量供磷下葉綠素含量均高于其他處理組,在90 d的輕度磷脅迫和適量供磷下葉綠素含量也高于其他處理組;菌株F處理組在50 d的輕、重度磷脅迫下葉綠素含量均高于其他處理組,菌株FI處理組在70 d的輕度磷脅迫下葉綠素含量最高,為3.644 mg/g.可見,菌株FI在適量供磷條件下整個脅迫期均可促進臺灣相思葉綠素含量的提高,而菌株F和FI在低磷脅迫中后期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促進作用.
表1 不同內(nèi)生真菌在不同試驗天數(shù)及不同磷脅迫下對臺灣相思幼苗葉片中葉綠素含量的影響Tab.1 Effects of different endophytic fungi on chlorophyll contents in the leaves of A.confusa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days and different phosphorus stress
植物葉綠素?zé)晒馓匦詤?shù)包含光合作用中許多重要信息,相較于氣體交換指標(biāo)(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等),這些參數(shù)能迅速并且準(zhǔn)確地反映植物光合系統(tǒng)的內(nèi)在特性[29-30],被視為無損傷探針,廣泛應(yīng)用于植物逆境生理和光合生理研究[31-32].
2.2.1 對PSⅡFv/Fo的影響
低磷脅迫下,各菌種處理組幼苗葉片的PSⅡFv/Fo在相同時間點未產(chǎn)生顯著差異(P>0.05),說明各菌種對PSⅡFv/Fo的影響較??;在不同的低磷脅迫下,各菌種處理組50 d時的Fv/Fo最大,且與30,70和90 d時的Fv/Fo相比差異顯著(P<0.05),說明50 d時各菌種對PSⅡFv/Fo的干擾效應(yīng)最強(表2).
表2 不同內(nèi)生真菌在不同試驗天數(shù)及不同磷脅迫下對臺灣相思幼苗葉片PSⅡFv/Fo的影響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endophytic fungi on PSⅡFv/Fo in the leaves of A.confusa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days and different phosphorus stress
差異顯著(P<0.05),表3同.
2.2.2 對PSⅡFv/Fm的影響
各處理組Fv/Fm在低磷脅迫下的表現(xiàn)如表3所示:無磷處理下,菌株F、N、FI處理組在50 d時Fv/Fm顯著高于CK組(P<0.05);重度磷脅迫下,僅菌株FI處理組在70 d時Fv/Fm顯著高于CK組(P<0.05);輕度磷脅迫下,僅菌株F處理組在70 d時Fv/Fm顯著低于CK組(P<0.05);適量供磷下,菌株E、N處理組在50和70 d時Fv/Fm顯著高于CK組(P<0.05).
結(jié)果表明,接種菌株N在無磷處理和適量供磷的中前期對提高臺灣相思PSⅡFv/Fm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接種菌株FI則在重度磷脅迫的中后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表3 不同內(nèi)生真菌在不同試驗天數(shù)及不同磷脅迫下對臺灣相思幼苗葉片PSⅡFv/Fm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endophytic fungi on the PSⅡ Fv/Fm in the leaves ofA.confusa seedlings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days and different phosphorus stress
以菌株種類、試驗天數(shù)和脅迫條件為處理因子,對臺灣相思的葉綠素含量、Fv/Fo、Fv/Fm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4:對于葉綠素含量,脅迫條件、菌株種類與試驗天數(shù)的兩兩交互作用均有顯著影響(P<0.05);對于Fv/Fo,除試驗天數(shù)有極顯著影響(P<0.01)外,其他因素均無顯著影響;對于Fv/Fm,菌株種類和試驗天數(shù)有極顯著影響(P<0.01),三者交互作用有極顯著影響(P<0.05),其他因素則均無顯著影響.
表4 菌株種類、試驗天數(shù)和脅迫條件對臺灣相思葉綠素含量和葉綠素?zé)晒鈪?shù)影響的多因素方差分析Tab.4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strain types,test days and stress conditions on the chlorophyll contents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parameters of A.confusa
長期處于低磷脅迫條件下的植物,為維持葉光合作用等生理功能,通過優(yōu)化葉綠素含量等磷利用機制來適應(yīng)土壤低磷環(huán)境[33],而葉綠素含量、葉綠素?zé)晒鈪?shù)是直接影響植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生理指標(biāo)[34].本研究中接種內(nèi)生真菌能有效緩解低磷條件給臺灣相思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同程度促進臺灣相思幼苗的葉綠素含量增加,其中菌株F和FI作用相對明顯,說明內(nèi)生真菌可緩解低磷脅迫對臺灣相思幼苗葉綠素合成的抑制,通過提高合成葉綠素的能力增強光合作用,這與湯智德等[21]在低磷脅迫下內(nèi)生真菌對植物生長及光合作用有正向影響的研究結(jié)論相同,暗示內(nèi)生真菌具有與植物通過互作促進光合作用的能力[35].另有研究表明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和水稻(Oryzasativa)等植物在低磷條件下,接菌苗較無菌苗葉片的葉綠素含量也均有明顯提高[36-37].本研究所用的內(nèi)生真菌是否有助于增加植物表面積吸收磷量,從而增強植物吸收含磷肥料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低磷脅迫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不存在一致性規(guī)律,但內(nèi)生真菌可使宿主所在土壤內(nèi)的磷元素轉(zhuǎn)化為可利用形式以提高植物抗性[38].本研究中,不同低磷脅迫下,各菌株處理組臺灣相思幼苗的Fv/Fo無明顯差異,但重度磷脅迫下70和90 d時各菌株處理組的Fv/Fo基本大于對照組,可能是50 d后各菌株開始發(fā)揮明顯作用;除適量供磷條件外,90 d時各菌株處理組的Fv/Fm大部分高于對照組,表明接種內(nèi)生真菌可以緩解低磷脅迫下臺灣相思幼苗PSⅡ受到的損傷,進而提高光能轉(zhuǎn)化效率.這與高婷[39]研究內(nèi)生真菌侵染水稻幼苗后葉片的Fv/Fo、Fv/Fm均提高的結(jié)果相似.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非脅迫條件下,F(xiàn)v/Fm值的變化很小,一般為0.75~0.85[40],本研究中臺灣相思幼苗的Fv/Fm值范圍為0.814~0.856,且在不同低磷脅迫下變化不大,說明磷缺乏對臺灣相思光合特性的影響相對較小,與前人研究磷缺乏對落葉松(Larixgmelinii)Fv/Fm值影響不大的結(jié)論一致[41];但也存在低磷脅迫下杉木Fv/Fm值明顯升高的報道[21].可見不同樹種在缺磷環(huán)境下代謝調(diào)節(jié)能力存在差異,如不同樹種磷酸丙糖的轉(zhuǎn)化能力直接影響卡爾文循環(huán)中二磷酸核酮糖再生環(huán)節(jié)[42].通常Fv/Fm值降低被認(rèn)為光合作用受光抑制[43],而本研究中Fv/Fm值未產(chǎn)生明顯降低趨勢,表明缺磷環(huán)境未對臺灣相思幼苗產(chǎn)生光抑制作用.
本研究通過內(nèi)生真菌回接不同低磷處理的臺灣相思幼苗,對內(nèi)生真菌與臺灣相思共生體的葉綠素含量和葉綠素?zé)晒鈪?shù)進行測定分析,明晰了臺灣相思中4種優(yōu)勢內(nèi)生真菌對低磷脅迫下臺灣相思葉綠素?zé)晒馓匦缘挠绊懹兴町?,其中菌株F、FI的促進作用最佳,可為改良臺灣相思林分生長提供參考.然而,僅從優(yōu)勢內(nèi)生真菌對臺灣相思光合特性促進角度開展研究并不能系統(tǒng)地改良我國南方低磷生境中臺灣相思的生長狀況,進一步分析內(nèi)生真菌對臺灣相思根際酸度、有機酸分泌、磷酸酶釋放及其對土壤磷活化的促進機制是后續(xù)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