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英,吳光耀
(深圳大學總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深圳 518071)
胰腺囊性病變和囊性綜合征病變診斷較困難,在影像檢查中時有發(fā)現,其中兩者發(fā)現率腹部CT約2.8%,MRI 約20%[1]。本文現將胰腺囊性病變和囊性綜合征病變的相關CT 和MRI 特征綜述如下。
胰腺最常見的非腫瘤性囊性病變?yōu)榧傩阅夷[;最常見的囊性腫瘤為漿液性囊腺瘤、含黏蛋白腫瘤[包括導管內黏液性乳頭狀腫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as,IPMNs),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及實性假乳頭狀瘤(solid psudopapillary neoplasm,SPN)[2];其他少見胰腺囊性病變,包括真性上皮性囊腫、囊性胰島細胞瘤或神經內分泌腫瘤及伴壞死囊變導管腺癌等。漿液性囊腺瘤和假性囊腫多為良性病變;黏液性腫瘤(IPMNs 和黏液性囊腺瘤)多具有惡變潛能;黏液性囊腺癌是明顯惡性病變[3]。
影像學檢查已廣泛應用于胰腺囊性占位性病變的評估,其中MDCT 是其主要的成像方式,包括三維重建后處理技術,能改善其解剖結構、病變細節(jié)及特征的顯示,還有助于評估囊性病變和胰管之間的關系,如對胰腺側支型IPMNs 的診斷。MDCT 描述胰腺囊性病變準確率達85%,對其良惡性的鑒別準確率與MRI 相似[1],但其對病變鈣化的檢測率明顯優(yōu)于MRI;對鑒別小的微浸潤癌與原位癌、描述小囊性病變細節(jié)及是否與導管交通等征象不如MRI[1],尤其是MRI 結合MRCP 是顯示病變與導管是否交通的可靠方法[4];MRI 因無輻射已成為年輕胰腺囊性病變首選檢查方法[5]。促胰液素增強MRCP 是通過靜脈注射促胰液素刺激胰腺外分泌功能,有利于提高MRCP對導管解剖結構及與胰管交通的顯示率,提高對小囊性胰腺病變的診斷價值。
1.1 胰腺假性囊腫 胰腺假性囊腫是胰腺或胰周液體聚集后被纖維組織包裹而成,是最常見的胰腺來源的囊性占位性病變,纖維組織包裹在急性胰腺炎發(fā)作4~6 周后形成?;颊呖捎新孕锞剖罚楦雇?、腹部壓性痛腫塊等。影像學上,胰腺假性囊腫表現為液體積聚,伴薄的均勻強化壁;壁可較厚且伴鈣化,其內可有出血[5](圖1)。胰腺假性囊腫應與黏液性囊腺瘤鑒別:兩者部分影像特征重疊,患者病史有助于其鑒別診斷;胰腺假性囊腫形態(tài)常在短期內有所變化,而黏液性囊腺瘤生長緩慢,短期內變化不明顯。胰腺假性囊腫還需與胰腺漿液性囊腺癌、IPMNs、囊性胰島細胞及囊變的神經內分泌瘤等進行鑒別診斷[6]。
圖1 腫塊型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腫CT 及MRI 圖像?;颊?,女,41 歲。圖1a,1b 分別為CT 增強掃描動脈期和延遲期,示胰腺體尾部延遲強化腫塊,內部可見一未強化囊性灶;圖1c 為T2WI,示胰腺體尾部病變呈稍高信號;圖1d,1e 分別為MRI 增強掃描動脈期和延遲期,病變呈延遲強化,囊性灶未見強化 圖2 導管內黏液性乳頭狀腫瘤(IPMNs)MRI 圖像?;颊撸?,54 歲。圖2a,2b 分別為T2WI、T1WI,示胰腺頸部一囊性占位性病變,內部可見分隔,遠端胰管可見擴張;圖2c 為DWI,示病灶未見彌散受限,圖2d 為MRCP,示病變與主胰管相通,圖2e 為MRI 增強掃描門脈期,示病變內部分隔輕度強化
1.2 IPMNs IPMNs 是一種來自胰導管上皮并產生黏蛋白的乳頭狀腫瘤,可為良性病變、小腺瘤或浸潤性癌等,占所有胰腺囊性病變的20%~50%[1]。IPMNs以男性多見,常在無癥狀老年患者中偶然發(fā)現[4],常有主胰管阻塞與黏蛋白積聚,可導致胰腺炎反復發(fā)作或外分泌及內分泌功能不全[7]。IPMNs 分為3 種類型:①側支型IPMNs,起源于側支胰管,有不同程度惡變風險;②主胰管型IPMNs,是以主胰管為中心的囊性占位性病變,具有高度惡性風險;③聯合型IPMNs,同時累及主胰管和側支胰管,惡性風險高。
影像學上側支型IPMNs 通常顯示為囊性、非強化性病變,多位于鉤突,主胰管不擴張,可伴鈣化;主胰管型表現為主胰管彌漫性或節(jié)段性擴張,Vater 壺腹凸向十二指腸乳頭,主胰管內可有無定形鈣化,周圍胰腺可萎縮;聯合型IPMNs 包括主胰管和側支胰管型IPMNs 特征[1]。
IPMNs 大小不等,直徑可>3 cm,主胰管特征性擴張,外周壁增厚或強化,壁結節(jié)不強化;主胰管近端截斷,遠端胰腺萎縮和淋巴結腫大。高風險特征包括主胰管擴張≥1 cm 或更粗,實性壁結節(jié)強化和膽道梗阻[1]。側支型IPMNs 與主胰管型IPMNs 在MRCP上顯示較好(圖2),而結節(jié)成分和壁厚的程度在增強掃描圖像上顯示最好[5]。具有壁結節(jié)和胰管擴張超過1 cm 或更大的IPMNs 需手術切除[1]。IPMNs 需與胰腺假性囊腫、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以及漿液性囊腺瘤等進行鑒別診斷。
1.3 胰腺漿液性囊腺瘤 胰腺漿液性囊腺瘤是一種良性腫瘤,內襯腺泡細胞產生富含糖原的漿液;多見于老年女性,男女比例為1∶4[2]。漿液性囊腺瘤常無癥狀,多為偶然發(fā)現;如有癥狀,可能出現上腹痛、觸及腫塊或體質量減輕等[3]。較大病變可引起主胰管受壓移位等占位效應,并出現膽總管擴張、急性胰腺炎、黃疸和肝功能改變等。
影像上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分葉狀腫塊,由多個大小不等的囊(1~20 mm)組成,呈蜂窩狀或海綿狀,間隔較薄。與IPMNs 不同,漿液性囊腺瘤不與主胰管交通;可有鈣化,鈣化多為位于病灶中心,且多位于胰頭;若合并Von Hippel Lindau(VHL)綜合征,可多發(fā)[6](圖3)。漿液性囊腺瘤惡性變罕見,常規(guī)推薦非手術治療;建議6~12 個月復查1 次,直至病變大小穩(wěn)定(2 年)。該病需與胰腺假性囊腫、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IPMNs 和胰腺上皮(真)囊腫進行鑒別診斷。
圖3 胰腺漿液型囊腺瘤MRI 圖像?;颊?,男,48 歲。圖3a,3b 分別為T2WI、T1WI,示胰腺體部一多囊性占位性病變,內可見多發(fā)分隔;圖3c 為DWI,示病灶未見彌散受限,圖3d,3e 分別為MRI 增強掃描動脈期和延遲期,示病變內部分隔輕度強化 圖4 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合并IPMNs的CT 及MRI 圖像。患者,男,44 歲。圖4a,4b 分別為CT 平掃及增強掃描門脈期,示胰腺體尾部多發(fā)囊性灶,局部胰管可見擴張,增強掃描囊性病變未見強化;圖4c~4e 分別為T2WI、MRI 增強延遲期及DWI,示胰腺體尾部多發(fā)囊性灶,增強掃描未見強化,DWI 示未見彌散受限
1.4 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 黏液性囊腺瘤常為多房性(偶爾為單房),由大小不一、充滿黏蛋白并含有卵巢基質的囊構成。黏液性囊腺瘤比IPMNs 和漿液性囊腺瘤少見,多見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齡約50 歲,男女比例1∶9[7]。黏液性囊腺瘤常無癥狀,多為偶然發(fā)現;有癥狀時,表現為腹痛、復發(fā)性胰腺炎,并可觸及腫塊等。黏液囊腺瘤具有惡性變的潛能,被認為是癌前病變。惡性變主要危險因素包括患者年齡大、病灶體積大、出現壁結節(jié)、壁增厚、外周鈣化、癥狀加重和腫瘤標志物(如CEA/CA 199)升高等[6]。
黏液性囊腺瘤影像學表現為較大的單房或多房囊性腫塊,有增強間隔或厚壁,常見于胰體尾部,可伴外周弧形鈣化或內部間隔鈣化(圖4);病變與主胰管不交通,且常大于漿液性囊腺瘤和IPMNs 等。直徑<4.0 cm 的病變多為較低惡性風險腫瘤;但由于其具有惡性潛能,常需手術切除。當切緣為陰性時,提示惡性程度較低;但黏液性囊腺瘤完全切除后也有復發(fā)的可能。黏液性囊腺癌是明顯惡性病變,表現為厚的不規(guī)則壁的囊性腫瘤,可見壁結節(jié),間隔較厚,上游胰管可擴張,胰實質萎縮;病灶直徑多>6 cm。黏液性囊腺癌切除后,因復發(fā)風險較高,需定期復查,建議6 個月復查1 次[1]。另外,該病需與胰腺假性囊腫、胰腺漿液性囊腺瘤和IPMNs 等鑒別。
胰腺囊性綜合征是多系統(tǒng)疾病,包括胰腺囊性纖維化、VHL 綜合征和McCune-Albright 綜合征(MAS)等。
2.1 胰腺囊性纖維化 胰腺囊性纖維化是一種多系統(tǒng)疾病,每2 500 例活產嬰兒中約1 例患有此?。皇前追N人最常見的致命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胰腺受累時臨床表現為外分泌或內分泌功能不全。影像學表現取決于疾病持續(xù)時間和嚴重程度;主要是受累胰腺脂肪沉積和纖維化,胰腺呈分葉狀增大伴胰腺組織不同程度脂肪替代,胰腺可完全纖維化或囊性化,可有鈣化灶。囊性纖維化其他表現還包括胰腺囊腫和胰腺導管擴張癥等,與主胰管內黏稠性分泌物聚積有關。在CT 上,胰腺被脂肪替代時呈彌漫性低密度,類似腹膜后脂肪密度,有別于胰腺發(fā)育不全。在MRI 上,脂肪替代的胰腺T1WI 呈高信號而被纖維化時T1WI/T2WI 呈低信號[6]。胰腺組織被脂肪代替也可見于Shwachman-Diamond 綜合征,是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干骺端軟骨發(fā)育不全和骨髓發(fā)育不全等[2]。囊性纖維化患者可伴胰腺囊腫,直徑多<1 cm,較大病灶亦可>1 cm,但較少見。
2.2 VHL 綜合征 VHL 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系統(tǒng)疾病,表現為多種良性和惡性病變綜合征,包括視網膜血管瘤、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血管母細胞瘤、腎囊腫和腫瘤、嗜鉻細胞瘤、胰腺良性和惡性腫瘤等[3]。VHL 綜合征最常見的是胰腺上皮性真性囊腫。其他胰腺外病變還包括多發(fā)性腎細胞癌、嗜鉻細胞瘤和血管母細胞瘤等。VHL 綜合征胰腺發(fā)現囊腫包括漿液性囊腺瘤(約占12%)、黏液性囊腺瘤、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占5%~17%)和罕見的導管腺癌等(圖5)[3]。與VHL 相關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與散發(fā)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比較,其惡性潛能較低,但可發(fā)生轉移[3]。
圖5 VHL 綜合征CT 及MRI 圖像?;颊?,男,56 歲。圖5a,5b 分別為CT 平掃及增強掃描動脈期,示胰腺體積明顯增大,密度不均,可見散在鈣化灶及彌漫低密度灶,增強掃描低密度灶未見強化,穿刺病理證實為漿液性囊腺瘤;圖5c 為CT 增強門脈期,示左腎占位性病變,病理證實為透明細胞癌;圖5d,5e 分別為頸椎T2WI 及MRI 增強,示頸髓內明顯強化病灶,符合血管源性病變
2.3 MAS MAS 是1937 年美國醫(yī)師McCune 和Albright 分別報告的一種具有多發(fā)性骨纖維發(fā)育不良、非隆起性皮膚褐色色素沉著斑和性早熟三大特點的疾病,被命名為McCune-Albright Syndrome。MAS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多發(fā)生在女性,其特征表現為多囊纖維發(fā)育不良、性早熟和咖啡牛奶斑,其他器官受影響較小,但可累及肝臟、心臟、甲狀旁腺和胰腺等。最近有研究也確定MAS 與胰腺腫瘤相關,最常見的是IPMNs,且發(fā)病率更高、年齡更?。?]。
總之,掌握胰腺囊性病變及胰腺綜合征的影像學特點,能夠提高診斷準確性,以便患者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減少不必要的活檢和其他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