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皓 郭自度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015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sh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聯(lián)合國人口基金共同發(fā)布)[1]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中國0~17歲兒童人口2.71億,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20%,其中約一半人口集中居住在城鎮(zhèn)地區(qū)。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兒童接觸自然、開展戶外游憩活動的主要場所。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提升城市公園綠地的兒童友好度,已成為當前城市環(huán)境建設發(fā)展的研究重點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兒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全國各地都積極開展兒童公園建設。其中,2015年全面向市民開放的廣州“1+12”(1個市級和12個區(qū)級)公益性兒童公園群,在規(guī)模、密度和數(shù)量上居國內榜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廣受兒童及其家長歡迎。但也暴露出功能單一、游憩時段過于集中、空間綜合利用效率不高、對陪護家長不友好等問題[2]。近來有不少學者提出,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游成為當代公園中兒童游憩主流方式[3]。“兒童友好”應擴展為“兒童家庭友好”,著眼點應從兒童自身的需求擴展到陪兒童而來的整個群體的需求。而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和三胎政策等的推行,以家庭為單位的公園游憩主體群的年齡構成會更加多元化[4]。過去嚴格按年齡劃分功能區(qū)和活動空間的設計方法,將難以滿足未來家庭對戶外游憩中多年齡段活動空間的共享與互動需求。公園作為高密度城市環(huán)境中的稀缺資源,即使兒童公園這樣的專類公園,其服務功能和服務對象也不宜過于單一。因此,無論是在提升兒童專類公園的綜合服務能力,還是在增強普通公園綠地的兒童友好度等方面,都應充分考慮以家庭為單元的游憩互動需求,兼顧包括老人在內的游憩主體對環(huán)境、空間、活動等的體驗[5],在關注趣味性、安全性、學習性、互動性的基礎上加強多功能性和融合性。
佛山市在2019年《美麗佛山五年綠化行動計劃》中提出,為滿足少年兒童的戶外游憩需求,各區(qū)應新建一個面積不少于3 hm2的兒童公園,或在大型公園中劃出3 hm2以上區(qū)域改造為兒童專類公園。2020年,禪城區(qū)政府積極響應市政府的號召,立足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計劃將位于城市中心區(qū)的佛山公園改造為禪城區(qū)兒童公園。筆者有幸參與了該項目,在設計過程中提出以全齡友好為主導方向進行公園升級改造,受到專家及業(yè)主的一致肯定。目前項目正在施工建設。
佛山公園位于城市中央發(fā)展軸北端、東平河北岸,東臨新市涌,南臨東平路,交通便利,可達性強。周邊用地以居住和商業(yè)用地為主,西側規(guī)劃有城市地標酒店。公園總面積約16.3 hm2,本次規(guī)劃設計面積為11.2 hm2。
公園地勢平坦,以疏林草地和沿道路分布的背景林帶為主,喬木長勢良好,景觀視野整體較為通透。全園被直線型園路分割,形成5個主要分區(qū)。各分區(qū)均為形式單一的草坪或廣場,景觀效果單調重復,且缺乏功能性活動空間。游憩體驗主要為風景園林觀賞和一些自發(fā)的休閑健身活動,如散步、跑步、廣場舞等,活動人群以老人為主。公園內現(xiàn)有服務設施較少,只有停車場、廁所、垃圾房等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建筑風格不統(tǒng)一且已殘舊。公園整體的服務水平和景觀水平較低。
從現(xiàn)狀人群的使用分布密度來看,主要集中在主園路、中心大草坪和西北角廣場。東北側大草坪及濱水步道游客較少,主要是園路系統(tǒng)不連貫、植物圍合不合理,導致游客難以進入,空間使用率低。
有別于青少年和成人出游,城市兒童前往公園游玩至少有一位以上的家長陪伴,形成了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游憩模式,兒童及其父母,或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共同構成了公園游憩主體。現(xiàn)代公園游憩活動已從單一的靜態(tài)、封閉式觀賞游覽活動,轉變?yōu)閯討B(tài)、開放式的游樂體驗活動。不同游憩主體的游憩需求和行為特征有所不同,相應的空間功能要求也不盡相同[6]。其中兒童的游憩意愿最強,老人閑暇時間充足、戶外活動的意愿和自主性強,而這兩類人群對于公園環(huán)境的需求又存在諸多共性,如關注安全、自然生態(tài)和體力運動等,成為公園游憩需求研究的重點(表1)。
表1 游憩主體的活動需求、行為特征和相應的功能空間需求
20世紀以來,從美國的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日本的復合城市(Conurbation)、歐洲的緊湊城市(Compact City)和精明增長(Smart Growth)等理論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公園城市[7]建設理念,都反映了對功能分區(qū)明顯、等級化清晰的樹形空間組織形式的反思,功能混合成為主流思潮[8]。直面現(xiàn)代城市的多元性和復雜性,多種功能疊合、交錯產生的半網(wǎng)絡復合結構能夠更好地承載動態(tài)變化的功能需求,提供更多的適宜性和多樣性。大到區(qū)域規(guī)劃,小到建筑設計,混合功能理論在不同空間尺度上都得到了廣泛嘗試和應用,一般可分為空間布局上水平維度、垂直維度、綜合維度(水平和垂直同時)的混合及時間維度的混合,各功能之間的關系可大致分為功能并置、相互促進和相互沖突3類[9]。
佛山公園的現(xiàn)狀主要功能空間有停車場、主園路、廣場、疏林草坪等,各區(qū)功能單一,基本呈現(xiàn)水平維度的功能并置,體驗單調,缺乏吸引力。其中局部主園路草坪活動空間存在交通游線的相互沖突,導致草坪的休閑游憩服務功能混亂,空間利用率低(表2)。
整體打造滿足兒童家庭友好的城市公共綠地,并非單一地將兒童游戲設施和成人運動休憩設施獨立作為功能分區(qū)置入公園,而是在城市戶外場地里疊加兒童的活動軌跡考慮布局設置,滿足日常成人休憩運動功能,也滿足兒童自主多樣游玩,成為讓兒童及其他家庭成員親近自然與休憩游玩的共享公共空間。
空間營造上基于空間共享性的特征,尊重兒童家庭各年齡層游客的活動需求,營造功能合理、多元化的開敞性主題景觀空間。
空間設計結合面、線、點,以混合功能更新為基本策略,打造“大開放、小封閉”的布局。面空間主要是“大開放”的中心公共開敞面,可以形成公共活動和公共服務的中心,有利于面向整個公園提供綜合服務,吸引人氣并引導混齡活動發(fā)生,且具有強烈的景觀標識性。點空間強調賦予均質空間以特色功能,周邊“小封閉”的私密空間、半私密空間及主題景觀空間,有利于各年齡層不同活動需求的游憩者產生空間歸屬感,開展各類游憩體驗活動和社交活動。線空間不僅是更合理的園路組織及游憩引導,道路本身也可以形成更活躍的帶狀活動空間。最終,自由的空間布局、功能疊加的主題分區(qū)、豐富的空間尺度和高品質的景觀環(huán)境,形成了佛山公園的特色風貌基底。
在當前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背景之下,以兒童家庭為基本單元,綜合考慮兒童及其家人的游憩需求,統(tǒng)籌規(guī)劃佛山公園,豐富其戶外游憩空間類型,創(chuàng)造兒童家庭友好的新型兒童公園。
因地制宜,進一步強化凸顯場地的生態(tài)景觀優(yōu)勢。保留原有大樹基底,合理利用場地內的生態(tài)資源,打造自然體驗與休憩游樂結合的森林樂園。
建立完整的公園游憩體系,覆蓋全年齡段游客使用需求,既注重兒童權利與活動特點,也滿足兒童相關陪護人的游憩需求,并致力于塑造易于引發(fā)積極互動行為的復合功能空間?;顒涌臻g的設計充分考慮兒童家庭不同年齡層人群的共同使用,實現(xiàn)有效的功能融合,引導兒童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家庭成員以及成年人之間的互動交往[10]。
規(guī)避傳統(tǒng)模式下公園中兒童活動空間的圈養(yǎng)化和孤島化,在整個公園場地的規(guī)劃設計中疊加考慮兒童的活動需求和行為。突破單一功能分區(qū)的游憩形式,打造以探索自然、冒險活動為主題的樂園,激發(fā)兒童的興趣點和創(chuàng)造力[11]。
5.1.1 合理整合原有場地布局
盡量保留場地原有生態(tài)基底及茂盛喬木,主要選擇廣場及空曠草地進行混合功能更新,形成特色活動功能區(qū)。最小投入地改造道路系統(tǒng),依托原有路網(wǎng)優(yōu)化交通組織,明確道路分級,同時將過寬的主園路改造成功能復合的帶狀活動空間(圖1)。
圖1 原有場地資源整合分析
5.1.2 核心復合空間引領其他活動空間
打破以園路串聯(lián)節(jié)點的常規(guī)布局形式,利用場地中心的原有草地,置入“童心環(huán)”作為公園的核心功能復合空間,支持休憩、玩樂、科普教育等多種活動的展開以及不同人群的使用,形成公園景觀和功能雙重意義的中心聚焦點。外圍場地則環(huán)繞核心,因地制宜設計不同主題的活動分區(qū)。公園整體交通組織流暢,導向清晰,活動空間豐富。主核心空間+特色小空間環(huán)繞的布局方式,有效兼顧家庭成員的共同游憩和個性化選擇。
5.2.1 豐富空間功能類型滿足全齡化活動需求
公園空間設計從不同層面實現(xiàn)功能混合,從水平維度的功能并置、交錯、疊加,到引入垂直維度的功能混合,并在多個功能區(qū)塊之間建立密切聯(lián)系;使游憩活動能夠自由順暢地在全園展開。在對空間功能的設計上增加其豐富度,設置面向兒童家庭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活動空間(圖2~3,表3)。
表3 功能空間分析
圖2 設計總平面圖
5.2.2 復合功能中心空間設計(童心環(huán))
力圖實現(xiàn)全年齡段共同游憩的“童心環(huán)”,采用寓意兒童探索世界的“小手”形態(tài),疊加服務建筑、休息亭廊及各類游樂設施,打造出整合了公園各活動空間的大型復層廊架,實現(xiàn)了360°空間活動與良好觀景體驗。
童心環(huán)一層包括游客中心、廁所、咖啡屋等服務建筑和長度200 m的長廊,滿足游客休憩、遮陰避雨的需求。同時可開展兒童室內游戲、教學與戶外半戶外活動。二層為架空復合步道,既提供了長400 m的環(huán)形彩色跑道,也有豐富的觀景視角滿足游客登高望遠需求(圖4~7,表4)。
表4 “童心環(huán)”全齡友好功能分析
圖4 童心環(huán)使用功能分析圖
公園原來單一的中心草坪,通過童心環(huán)的建設,在滿足草坪休憩、野餐及兒童奔跑玩耍的基礎上,增添了豐富的活動功能和服務功能,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空間利用可能,并形成了公園的景觀標志。
5.2.3 細部空間混合功能設計(彩虹跑道、荒野花趣、綠色課堂)
公園細節(jié)空間改造設計著眼于在同一個空間,為兒童家庭各年齡段成員提供不同的游憩體驗。通過精細化的設計,讓不同人群感受到差異化的景觀視角和活動功能,從而獲得更豐富的游憩體驗。
圖3 景觀設計分區(qū)
圖5 童心環(huán)使用功能分析圖
圖6 童心環(huán)與周邊空間功能聯(lián)系分析
彩虹步道保留原有寬3.5~7 m的公園園路結構基礎和兩側行道樹,重新梳理道路斷面,更換飾面鋪裝,形成寬4 m的專業(yè)緩跑徑。利用原有較寬的園路段,結合兩側茂密喬木進行地形重塑,打造沿路林蔭休憩空間,為老人、父母提供林下休閑的場所。同時豐富多變的地形和藝術坐凳,也形成兒童攀爬探索的自然游戲空間。
荒野花趣利用原有茂密樹林,林下設置網(wǎng)狀嵌道和密植開花地被與觀賞草,使不同身高、不同視點高度的成人與兒童產生不同的觀賞效果,成人游客可以觀賞林下花海景觀,而對于兒童則是置身花海草叢中的植物迷宮。
圖7 童心環(huán)游樂區(qū)
綠色課堂區(qū)域利用原有荒廢廣場和喬木,考慮成人與兒童的不同身高及家具使用尺寸,在原基礎上增設不同高度的臺階式休憩看臺,滿足成人的休憩與兒童的自由攀爬;原有喬木設置樹桌進行環(huán)繞,樹桌高度控制在450 mm,同一高度可以成為成人的休憩坐凳,也可以成為兒童科普培訓時的課堂書桌。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市公共綠地的設計將越來越重視每一個使用主體的使用權利及體驗感受,兒童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也是家庭的希望,傳統(tǒng)戶外游憩場所設計容易局限兒童群體的使用體驗,忽略了兒童家庭成員的功能需求及空間體驗需求。因此本文嘗試提出“兒童家庭友好城市公園”理論,以兒童家庭為服務對象,覆蓋全年齡的游憩需求,避免孤立考慮兒童自身需求,加強親子互動和兒童的混齡游戲空間,增加不可預估的社交機會和創(chuàng)造性游戲活動發(fā)生的機會。
老公園的更新改造及新型城市公園類型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建構需不停通過項目實踐總結,希望本文對城市老公園改造設計及兒童公園設計實踐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