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金坤
鹿 毅/圖
夏日的午后,在小區(qū)里散步,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突然喊了我一聲“爺爺”。聽了這稱呼,我竟有些惶恐不安,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從哥哥、叔叔、伯伯,一躍而成了爺爺呢?
總是幼稚地認(rèn)為,自己還年輕,小男孩的一句“爺爺”,讓我忽然就滋生出些畏懼來?;丶乙院?,攬鏡自照,見鏡中的自己,又添華發(fā),或深或淺的皺紋也悄悄地爬上額頭,心中不免流過淡淡的哀愁,有被青春拋棄的無奈,有人過中年的酸楚,更有夕陽西下的恐懼。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前看去,枯萎蹣跚正在日益逼近,余生像是魔術(shù)師抖開的包袱,不會再有太多的神秘可言了。
周末回老家,見長壽的父親正坐在院子里。我逗他:“您今年高壽?”父親看看院中那棵老棗樹,答道:“誰知道呢,只記得那棵老棗樹一次又一次地開花?!?/p>
那棵棗樹是父親和母親結(jié)婚時,兩人共同栽種的。栽種的時候,還是一棵不及一人高的小樹,如今已虬枝縱橫、樹皮龜裂,部分根已經(jīng)裸露出來,成了一棵老樹。這個時節(jié),老棗樹雖然滿目瘡痍,卻依然枝繁葉茂,一簇簇飄香的棗花,在油綠的葉片間競相綻放。那棵老棗樹,把歲月的積淀埋在腳下,把日月的精華藏在腹中,雖飽經(jīng)滄桑,但依然透露出頑強的生命力?;蛟S,父親從年年開花的老棗樹身上,明白了人生的智慧。
這讓我想起了清代袁機《感懷》中的兩句詩:“烏啼月落知多少,只記花開不記年?!弊詮哪赣H去世后,父親二十多年如一日,守望著那棵棗樹,早披星晚戴月,春夏秋冬,跟隨時令生活,看過幾度花開。心中的喧囂早已經(jīng)過去,經(jīng)過歲月的磨礪,父親的一顆心變得慢慢柔軟起來,學(xué)會了一個人靜享獨處的時光,心中多了一份平和與通透。
花開花又落,春去冬又來,光陰就在不知不覺間從眼前匆匆而過,如花落無聲,卻觸目有形。父母正在老去,孩子已經(jīng)齊肩。我們選擇生活,生活也同時在選擇我們,每個人都走在通往老境的路上,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走得義無反顧,而又別無選擇。在轟轟烈烈老去的路上,有的人活得膽戰(zhàn)心驚,有的人卻活得泰然自若。
羅曼·羅蘭說:“人最可貴之處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質(zhì)后,依然熱愛生活。”人,這一生,仰首是春,俯首是秋,仰首和俯首間就是歲月。在歲月里,我們與其掰著手指頭刻意數(shù)著過日子,還不如看一次次花開,觀一場場花事,與時間和解,與自己和解,不記流年,只記取生活中那些豐盈如花朵般的細(xì)節(jié),就很好。
在人生的歲月里,只記花開不記年,才能活得越來越清澈、越來越澄明、越來越通透,才能活成一道賞心悅目的風(fēng)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