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整理/王蕾
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十一日,被貶嶺南的蘇軾在惠州平生第一次吃到了荔枝。太好吃了!他詩興大發(fā),接連寫了好幾首贊美荔枝的詩,其中廣為流傳的就是《食荔枝二首》之其二,也就是《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在詩中,蘇軾的吃貨神態(tài)畢露,一天吃了三百顆荔枝后,就有了情愿拋棄故鄉(xiāng)來做嶺南人的想法了。于是,很多人就噴他,說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后就沒有上火?沒有口腔潰瘍?
俗話說“一顆荔枝三把火”,荔枝“上火”可能是由于其含糖量高,口腔滲透壓強致使上皮細胞脫水,造成細菌感染,可及時補充水分來緩解;若是對荔枝過敏,要在食用時先確認自身過敏原;過量食用荔枝后導致食欲缺乏,攝入營養(yǎng)過少,可服用B等維生素補充營養(yǎng)。
專家也說,大量食用荔枝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癥狀包括:口癢、眼皮腫脹、喉嚨腫痛、呼吸困難、鼻炎、胃痛、四肢無力、皮膚瘙癢、全身蕁麻疹、唇舌水腫,濕疹、皰疹、抽搐、腹痛、關節(jié)痛、紫癜(皮膚黏膜等出血形成的瘀斑)、支氣管哮喘,甚至致敏性休克。
總之,這個荔枝不能亂吃、多吃。蘇軾的三百顆荔枝是個什么概念呢?每顆算20克,300顆就是6000克,也就是說一天吃12斤荔枝,估計這樣吃的話,蘇軾的這句詩就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來生再做嶺南人!”
因此,蘇軾那天應該沒吃夠300顆,文人喜歡夸張,他的意思是如果每天能吃上300顆荔枝,那就情愿一直做個嶺南人。蘇軾免費給嶺南的荔枝打了近千年的廣告,嶺南人推廣介紹荔枝時都會搬出他和他的那句詩。但我們不知道當年蘇軾這個老頭貪吃荔枝后的情況,也許他嚴重上火了,畢竟他也是第一次吃,沒經(jīng)驗沒教訓,但這些他打廣告后也沒有補充說明。
當然,也有幫蘇軾和荔枝辯白的人。說蘇東坡初到嶺南,由于語言不通,他聽見當?shù)匕傩沼没浾Z說“一啖荔枝三把火”后,就以為是“日啖荔枝三百顆”。因為這兩句話的粵語發(fā)音太相似了,蘇軾誤以為這句話是夸贊荔枝的,從而借入詩中。因此,眾人吃荔枝上火這個鍋不應該由蘇軾和他的那句詩來背,廣告語“日啖荔枝三百顆”也沒有誤導消費者。
這一說法很有趣,但其真實性無從考證。不過,對于一天只吃了30顆荔枝就牙疼、牙齦腫的某些人來說,蘇軾的這個廣告還真有點坑。
當現(xiàn)代人吃荔枝吃到要上火的時候,古代的皇帝卻還在小心翼翼地分配著一顆兩顆的荔枝。
清宮檔案中記載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的荔枝結(jié)果季,有一天宮里摘下了三十六個荔枝,然后乾隆分了十個去供佛,分十九個給后宮妃子們包括皇太后,除了皇太后有兩個,其他的每人只能得一個。這樣還剩下七個,雖然沒說,但這七個大抵是留給乾隆自己的了。
這一個兩個的,看著也太心酸了,現(xiàn)代人一天就能吃一整個后宮的量。
荔枝算是一種嬌氣的水果,有地域條件限制,只在南方生長,廣東向來是產(chǎn)荔枝大戶,但在古代的時候,嶺南兩廣是被視為蠻荒之地的存在,而被貶到此的蘇軾,倒也有些因禍得福,在當?shù)爻粤嗽S多連帝王都難以隨性吃上的食物。
晉代稽含《南方草木狀》記載,漢武帝為了吃上新鮮荔枝,修建扶荔宮,異想天開地把荔枝移植到長安,結(jié)果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吃了個寂寞——“移植百株于庭,無一生者,連年移植不息?!彼哉f,古時要吃荔枝最好到產(chǎn)地去。
當年的楊貴妃遠在長安,為了吃上新鮮荔枝費盡心思,唐玄宗特地命差官日夜兼程,騎著快馬從四川飛運鮮荔枝到長安。巴蜀距離長安也有兩三千里,古代也沒有汽車、飛機,馬再快也有極限,路上不知耗費多少財力、人力,“郵傳者疲斃于道”,如此興師動眾只為一己口腹之欲,也難怪杜牧被氣得明譏暗諷:“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p>
但也沒辦法,誰讓荔枝除了挑地,還挑時間,白居易早就總結(jié)了,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變色,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說它嬌氣真不冤枉。
就古代這個交通條件,遠在北方的皇室貴族們要吃上一口新鮮荔枝已屬吃力,一般人(除荔枝產(chǎn)地外)更是難以一睹荔枝真容,只能在種種荔枝軼事里想象荔枝的風采。正是因此,曾被貶到重慶、吃過荔枝的白居易,才特地讓人畫了荔枝圖,并親自作《荔枝圖序》,詳細介紹荔枝的種種。當然,白居易在這里說的是“巴峽間”的荔枝,不是嶺南的。
回過頭來說乾隆,快馬加鞭采鮮荔枝固然是一種方法,整株搬運也是一種。清宮檔案記載:“福建巡撫進貢鮮荔枝100桶(株)”,采用的方法是把整株荔枝樹連根帶土栽植在桶里,然后從福建裝船,走水路運到北京。一般送的時候這荔枝樹已經(jīng)掛果了,在路上邊走邊熟,到了之后很快就可以采摘。這就比單純運來荔枝樹種在本地要有效多了,不過代價同樣很大。
荔枝含糖量高,為了保鮮,荔枝在運輸和貯藏過程中會采用加入冰塊、密封保存等處理措施。在封閉環(huán)境下,荔枝容易發(fā)酵產(chǎn)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人們吃完荔枝后,口腔內(nèi)會遺留酒精,有可能被測出“酒駕”。不過,吃幾顆荔枝所產(chǎn)生的酒精很少,在人體口腔內(nèi)停留的時間也很短,幾分鐘后就測不出來了。如果還是擔心,那么吃完后不妨用水漱口。
荔枝美味,不僅是你喜歡吃,蟲蟲也喜歡吃!它不僅喜歡吃,還喜歡吃完留下點“記號”。
你有沒有吃到過果柄剝開后是黑乎乎的荔枝,還帶著點黑色的渣渣?那些黑色的渣渣就是蟲子屎,荔枝柄剝開是白色的,才是沒有被蟲搶先享用的好果!
蟲子屎的主人,一般是荔枝蒂蛀蟲,它會在荔枝還未成熟時,從荔枝蒂防御薄弱處鉆進荔枝核內(nèi)。除了荔枝,荔枝蒂蛀蟲也會禍害同為無患子科的龍眼。
那么問題來了,要是之前沒注意,會不會連蟲子一起吃下去過?
可能性不大。與楊梅中的果蠅幼蟲往往深藏在果肉里不同,荔枝蒂蛀蟲通常藏在荔枝的果核里,就算有,大概率也是吃不到的。就算不幸吃了也沒啥風險,無毒的。
除了會讓你開“盲盒”的荔枝蒂蛀蟲,果蠅和荔枝蝽也鐘愛荔枝。果蠅不必說,楊梅、車厘子里的“老熟人”了。荔枝蝽則是吸食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導致落花落果,讓你吃不上荔枝;不會藏在荔枝里,讓你花容失色。
接下來,教大家挑選荔枝的一些小技巧。
一是看表皮,如果表皮呈明顯褐色,說明糖分已經(jīng)喪失或變質(zhì)了。
二是看果柄和果皮交界處,如果此處出現(xiàn)蟲孔,或者柄部已經(jīng)發(fā)黑,則很有可能已經(jīng)被蟲子占據(jù),不建議購買。
三是用手輕捏,表皮有彈性,偏硬、比較水潤的,就是新鮮的荔枝。
四是聞味道,新鮮荔枝會有一股清香味,聞上去有酸味或酒味的就不要買了。
吃荔枝,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證健康?掌握以下五點即可。
成年人建議每天吃荔枝不要超過300克,約10~17顆;孩子吃荔枝一次不要超過5顆。
吃荔枝前后最好食用一些淀粉類食物,為保證血液中的血糖濃度,荔枝放在兩餐之間或是飯后半小時吃最合適。
有些顏色發(fā)青的荔枝,可能屬于光照不足或沒有熟透,最好不要吃。但也有一些品種的荔枝不能簡單從顏色判斷是否成熟,一般來說,未熟的荔枝口感不佳,偏酸澀,建議購買時從試吃口感來判斷。
患有糖尿病、扁桃體炎、咽喉炎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3歲以下兒童不宜食用;12歲以下兒童是荔枝病高危人群,因此兒童進食荔枝都要注意數(shù)量,尤其是避免空腹吃荔枝;日常消化不良、容易低血糖、經(jīng)常失眠、容易上火的人群也要慎重吃、少吃哦。
為了避免“上火”,吃荔枝前可以喝鹽水,或者冬瓜湯、綠豆湯等清熱降火的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