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朦朦,薛 倫(通信作者),唐逸峰,唐廣山
(1淮安市淮安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淮安 223200)
(2吉林醫(yī)藥學院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 吉林 吉林 442099)
我國是肝細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高發(fā)區(qū),HCC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1],HCC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為重要。據(jù)2014年美國放射學會發(fā)布的肝臟病變影像分類方法及美國肝臟疾病研究協(xié)會發(fā)布的HCC診斷指南,均將肝臟內直徑>1.0 c m的結節(jié),CT/MR動脈期明顯強化、門脈期造影劑快速廓清作為肝癌的影像學診斷標準[2]。但不具有典型血供特征的HCC及病灶直徑≤3 c m的小肝癌,影像診斷具有挑戰(zhàn)性,病灶仍需要活檢及隨訪證實。隨著肝細胞特異性對比劑普美顯(Gd-EOB-DTPA)應用于臨床,使得不具有典型血供特征的HCC及病灶直徑≤3 c m的小肝癌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肝細胞特異性對比劑對不具有典型血供特征的HCC及病灶直徑≤3 c m的小肝癌的檢出及鑒別診斷價值。
選取淮安市淮安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2020年7月—2021年12月期間收治的行普美顯MR增強檢查的肝癌患者45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38~49歲。納入標準:①患者有乙肝病史,肝內具有兩個以上病灶者;②病灶具有不典型血供特征的HCC或病灶直徑≤2 cm的小肝癌,病灶經(jīng)過病理及臨床確診。
儀器采用西門子SIEMENS Healthineers 1.5T MR掃描儀,16通道線圈腹部線圈。囑患者取仰臥位,足先進,掃描范圍自膈頂?shù)礁斡胰~下緣。采取常規(guī)軸位SSFSE T2WI、FRFSE T2WI、DWI(b值=800 s/mm2)序列和LAⅤA序列掃描,手推注射普美顯10 mL,5 s內注射完畢,追加20 mL 0.9%氯化鈉溶液,注射后分別于20 s、60 s、120 s獲得動脈期、門脈期、平衡期圖像和分別延遲10 min、20 min獲得肝膽期圖像。
由三位從事MR診斷的高年資醫(yī)師對MR平掃、常規(guī)多期動態(tài)增強掃描、肝膽期(10 min、20 min)圖像共同閱片,本組病灶部分經(jīng)病理證實,部分未經(jīng)病理證實的病灶,依據(jù)2014年美國放射學會發(fā)布的肝臟病變影像分類方法及美國肝臟疾病研究協(xié)會發(fā)布的HCC診斷指南,采用協(xié)商一致的方式獲得最后臨床診斷,即有典型的肝癌典型增強“快進快出”影像學表現(xiàn),且3個月內復查影像表現(xiàn)病灶增大或影像表現(xiàn)仍典型,則臨床診斷為肝癌;若增強后具有典型良性病變影像表現(xiàn)或6月隨診復查病灶無明顯變化,則臨床確診為良性病變[3]。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45例患者中,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23例,穿刺證實14例,臨床診斷8例,共計發(fā)現(xiàn)72個病灶,其中HCC 36例、病灶53個;肝臟多發(fā)血管瘤4例10個病灶;肝臟轉移瘤2例5個病灶,肝臟腺瘤2例3個病灶;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證實1例,1個病灶。普美顯增強無肝膽期共發(fā)現(xiàn)63個病灶,漏診9個病灶,漏診病灶直徑均<2 cm,病灶檢出率為87.5%(63/72);肝膽期10 min共診斷出病灶70個病灶,漏診2個病灶,病灶直徑均<2 cm,且病灶均位于肝臟邊緣部分(S4、S8段),病灶檢出率為95.8%;肝膽期延遲20 min共檢出病灶72個,檢出率為100.0%(72/72)。無肝膽期與肝膽期(延遲10 min、20 min)病灶檢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膽期10 min、20 min的病灶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普美顯無肝膽期、肝膽期:肝癌灶檢出率為100.0%(53/53),病灶具有肝細胞肝癌的“快進快出”及肝膽期呈低信號等特點(51/53),1例2個病灶肝膽期呈稍高信號;肝臟血管瘤檢出率為100.0%(4/4),病灶具有肝臟血管瘤的“快進慢出”;肝臟腺瘤檢出率為100.0%(3/3),同相位、反相位信號減低,輕中度強化及肝膽期呈低信號;肝臟轉移瘤檢出率100.0%(5/5),多期掃描呈結節(jié)樣輕度環(huán)形強化,肝膽期呈強化不明顯,可見“靶征及反靶征”;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增生(FNH)檢出1個病灶(1/1),病灶瘢痕T2呈高信號,肝膽期呈延遲強化。普美顯肝膽期成像對良惡性的病灶檢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MRI平掃與MRI肝膽期成像對病灶檢出及良惡性鑒別診斷
MR特異性靶向對比劑釓塞酸二鈉(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acid,Gd-EOBDTPA),商品名普美顯,是在Gd-DTPA分子結構上添加了脂溶性單位乙氧基苯甲基(ethoxybenzyl,EOB)而形成,經(jīng)肘靜脈給藥,動脈期、門脈期、實質期造影劑位于肝臟細胞外和肝臟血管內,具有與細胞外造影劑Gd-DTPA相似的動態(tài)增強(三期)效果;肝膽期Gd-EOB-DTPA被肝細胞攝取并排入膽道系統(tǒng),肝細胞呈高信號而肝癌細胞不攝取Gd-EOB-DTPA呈低信號;造影劑排入膽道系統(tǒng)呈高信號[4]。
本研究中肝臟內<2 cm的病灶檢出率為100.0%;肝癌灶確診率96.22%(51/53),其中1例2個病灶,肝膽期呈稍高/等信號,可能肝癌細胞的分化程度有關,即腫瘤細胞分化程度高,細胞具有肝臟細胞功能,肝膽期攝取造影劑,病灶呈高信號,反之,分化程度低肝膽期腫瘤細胞呈低信號,也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2,5]。也有研究認為病灶肝膽期強化程度與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無關,而與HCC細胞膜上的OATP細胞突變呈高水平有關[6];因此影像結合病理,是本組研究的診斷依據(jù)。通過Gd-DTPA三期增強及肝膽期成像,本組45例72個病灶均顯示,其中肝臟多發(fā)血管瘤、肝臟腺瘤、FNH、肝臟轉移瘤影像表現(xiàn)具有特征性,診斷符合病理;研究也表明Gd-DTPA三期增強掃描結合肝膽期成像可以明顯提高不典型HCC的診斷效率,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7-9]。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肝膽期10 min及20 min,普美顯對肝癌的檢出率、診斷價值及鑒別診斷均高于無肝膽期成像組,能夠顯示位于肝臟邊緣<1 cm的病灶(圖1);其他病灶均具有較典型影像特征,如:FNH、肝臟血管瘤、肝臟腺瘤及肝臟轉移瘤等,因此,普美顯肝膽期成像不僅對小肝癌的檢出具有優(yōu)勢,對肝臟其他病灶的鑒別診斷同樣具有診斷價值。
圖1 肝臟邊緣病灶
文獻報道,普美顯對肝癌的診斷,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特異度(94.1%、96.1%),可以作為肝癌診斷的優(yōu)選檢查方法[10-13];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MR平掃+普美顯三期增強及肝膽期成像,普美顯多模態(tài)成像不僅體現(xiàn)肝細胞肝癌的影像特征,同樣對肝臟其他良惡性病灶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本組肝臟腺瘤病灶內具有脂質成分,MR反向位信號較同相位信號明顯減低,增強掃描動脈期呈中度強化、靜脈期及實質期及肝膽期病灶呈低信號;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燈泡征象”,動脈期呈邊緣“結節(jié)樣強化”,靜脈期及實質期及肝膽期病灶反映延遲強化的信號特點(圖2);肝臟轉移瘤的動脈期呈輕度強化,靜脈期及實質期及肝膽期可見“靶征及反靶征”;FNH的中央瘢痕呈長T2信號,靜脈期及實質期及肝膽期“輪輻樣”延遲強化;本組45例72個病灶影像特征體現(xiàn)了影像診斷符合病理診斷,是一個相互印證的過程。
圖2 肝臟腺瘤病灶
隨著MR高場成像儀的普及,MR特異性造影劑普美顯應用于臨床,在保證動態(tài)增強效果與常規(guī)磁共振對比劑相仿的前提下,增加了肝膽期成像,使得肝癌的早期定性診斷成為可能,提高了病灶直徑≤3 cm的病灶定性診斷及檢出率,MR的多模態(tài)成像及肝膽期成像的具有其他檢查方法達不到的效果[14-15],同時具有與其他肝臟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但普美顯對非肝細胞來源的腫瘤性及非腫瘤性病變,在肝膽期也表現(xiàn)為強化缺失,與HCC難以鑒別診斷,因此,肝臟病變的最后診斷仍須結合臨床病史、臨床表現(xiàn)、其他影像檢查及肝臟生化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