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麗,彭獻將
(1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放射科 江蘇 蘇州 215400)
(2太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影像中心 江蘇 蘇州 215400)
近年來,我國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發(fā)病率在人民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不斷改變的飲食結構作用下日益提升,同時,發(fā)病年齡日益降低[1]。現(xiàn)階段,臨床還沒有明確痛風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有研究表明[2-3],其發(fā)病機制為單鈉尿酸鹽在尿酸排泄減少及嘌呤代謝紊亂等作用下在皮下、腎臟、骨關節(jié)部位沉積,促進急性慢性炎癥的發(fā)生,和組織損傷關系密切。在痛風的診斷中,光學顯微鏡下顯示單鈉尿酸鹽結晶是傳統(tǒng)標準,但是其很難診斷受累的小關節(jié)[4]。近年來,雙能量CT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其以非侵入性方式將痛風患者組織中尿酸鹽沉積直接顯示出來,在痛風的輔助診斷、疾病進展的監(jiān)測中是一種理想的影像學檢查方法[5]。本研究選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及太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痛風患者60例,其他關節(jié)炎患者60例的臨床資料,探討了痛風診斷中應用雙能量CT檢測尿酸鹽結晶的價值。
選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及太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痛風患者60例作為痛風組,另選取同期收治的其他關節(jié)炎患者60例作為對照組。痛風組患者年齡20~90歲,平均(53.48±7.12)歲;女性5例(8.33%),男性55例(91.67%)。對照組年齡21~89歲,平均(53.68±7.30)歲;女性6例(10.00%),男性54例(90.00%)。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6];②患者均接受雙能量CT檢查。排除標準:①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引發(fā)的繼發(fā)性痛風;②中途退出者。
采用飛利浦IQon Spectral CT及GE Revolution CT掃描,依據(jù)臨床需求對患者雙膝關節(jié)、雙手手指、腕關節(jié)等腕關節(jié)區(qū)域、雙足足趾、踝關節(jié)等踝關節(jié)區(qū)域進行掃描,掃描條件為:飛利浦IQon Spectral CT球管管電壓為120 kV,管電流為162 mAs。掃描參數(shù):準直器寬度、螺距、矩陣分別為64 mm×0.625 mm、0.4、512×512,層厚、層距分別為3 mm、3 mm。重建參數(shù):層厚、層距分別為0.9 mm、0.45 mm;GE Revolution CT球管管電壓為80/140 kV,管電流為190 mAs。掃描參數(shù):準直器寬度、螺距、矩陣分別為64 mm×0.625 mm、0.984、512×512,層厚、層距分別為5 mm、5 mm。重建參數(shù):層厚、層距分別為0.625 mm、0.625 mm。向工作站傳輸雙能量數(shù)據(jù),將應用程序中的痛風分析軟件啟動,對生成有無尿酸鹽結晶的彩色標記圖進行分析,顯示為容積再現(xiàn)(ⅤR)、軸位、冠狀位、矢狀位等形式。
隨訪1個月后觀察:①與疾病類型的關系。雙能量CT檢查陽性標準為任一部位尿酸鹽結晶陽性,反之為陰性[7];②與骨質破壞的關系。對比原始平掃片和后處理軸位彩色標記圖,有綠色標記物出現(xiàn)在關節(jié)或周圍滑膜、韌帶及肌腱等處評定為尿酸鹽結晶陽性,反之為陰性[8];③與血尿酸水平的關系。綠色偽影在運動及血管鈣化的情況下形成及出現(xiàn)在足跟、皮膚或指甲等角質層較厚部位不認為是尿酸鹽結晶評定為陰性,反之為陽性[9]。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痛風組患者的尿酸鹽結晶陽性率96.67%(58/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7%(4/60),尿酸鹽結晶陰性率3.33%(2/6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3.33%(56/60)(P<0.05)。以臨床診斷為金標準,尿酸鹽結晶對痛風診斷的敏感度為96.67%(58/60),特異度為93.33%(56/60),準確性為95.00%(114/120),陽性預測值為93.55%(58/62),陰性預測值為96.55%(56/58)。見表1。
表1 尿酸鹽結晶與疾病類型的關系分析[n(%)]
痛風組患者60例中,有骨質破壞20例,無骨質破壞40例,分別占總數(shù)的33.33%、66.67%,其中有骨質破壞患者的尿酸鹽結晶陽性率100.00%(20/20)顯著高于無骨質破壞患者的95.00%(38/40),尿酸鹽結晶陰性率0.00%顯著低于無骨質破壞組的5.00%(2/40)(P<0.05)。見表2。
表2 痛風組尿酸鹽結晶與骨質破壞的關系分析[n(%)]
痛風組患者60例中,血尿酸水平增高50例,正常10例,分別占總數(shù)的83.33%、16.67%,其中血尿酸水平增高患者的尿酸鹽結晶陽性率98.00%(49/50)顯著高于血尿酸水平正?;颊叩?0.00%(9/10)(P<0.05),見表3。
表3 痛風組尿酸鹽結晶與血尿酸水平的關系分析[n(%)]
近年來,痛風及痛風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率在人們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不斷改變的生活方式作用下日益提升,已經成為臨床多發(fā)病,較為常見[10]。在痛風的診斷中,B超、X線、MRI等影像學檢查、血尿酸持續(xù)增高及臨床表現(xiàn)是主要依據(jù),但是具有有限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特別是在痛風性關節(jié)炎早期,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缺乏典型的表現(xiàn)[11],比如,早期及初發(fā)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只有軟組織腫脹表現(xiàn),B超檢查無法有效顯示骨性病變[12];常規(guī)CT、X線檢查只能將關節(jié)結構改變顯示出來,在早期改變的診斷中具有有限的價值[13];MRI檢查無法特異性診斷痛風石特征[14]。
痛風性關節(jié)炎會在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jié)腔中的情況下急性發(fā)作,為關節(jié)周圍組織纖維化的發(fā)生提供有利條件,造成受累關節(jié)慢性腫痛,長期還會破壞關節(jié)軟骨與骨質,造成患者關節(jié)畸形與僵直,從而限制患者活動[15]。有研究表明[16-17],能夠檢測到尿酸鹽結晶沉積的關節(jié)受損部位占慢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總數(shù)的82%?,F(xiàn)階段,在區(qū)分與鑒定鈣鹽與尿酸鹽的過程中,雙能CT成像技術是唯一有效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其能夠將患者檢測部位骨質破壞程度、尿酸鹽結晶沉積直觀顯示出來,且具有無創(chuàng)性,與一些侵入性、有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相比具有較短的掃描時間、相對較低的費用、更為簡便的操作,能夠對多個部位進行同時掃描,將尿酸鹽結晶清晰顯示出來等[18]。
有研究表明,在痛風的診斷中,雙能CT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分別為95.8%(46/48)、93.3%(28/30)[19-20]。本研究結果表明,痛風組患者的尿酸鹽結晶陽性率96.67%(58/6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7%(4/60),尿酸鹽結晶陰性率3.33%(2/6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3.33%(56/60)(P<0.05)。以臨床診斷為金標準,尿酸鹽結晶對痛風診斷的敏感度為96.67%(58/60),特異度為93.33%(56/60),準確性為95.00%(114/120),陽性預測值為93.55%(58/62),陰性預測值為96.55%(56/58),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在痛風的診斷中,雙能量CT技術的敏感度、特異度較高,能夠將掃描部位尿酸鹽沉積狀況直觀顯示出來,具有無創(chuàng)性,在篩查與早期預警、診斷與鑒別診斷痛風的過程中應用前景極為廣闊,可以在監(jiān)測痛風患者病情的過程中應用,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本研究結果還表明,痛風組患者60例中,有骨質破壞20例,無骨質破壞40例,分別占總數(shù)的33.33%、66.67%,其中有骨質破壞患者的尿酸鹽結晶陽性率100.00%(20/20)顯著高于無骨質破壞患者的95.00%(38/40),尿酸鹽結晶陰性率0.00%顯著低于無骨質破壞組的5.00%(2/40)(P<0.05)。痛風組患者60例中,血尿酸水平增高50例,正常10例,分別占總數(shù)的83.33%、16.67%,其中血尿酸水平增高患者的尿酸鹽結晶陽性率98.00%(49/50)顯著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患者的90.00%(9/10)(P<0.05),說明痛風患者尿酸鹽結晶沉積陽性率與骨質破壞、血尿酸增高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雙能量CT技術能夠早期診斷骨質破壞等無典型臨床癥狀的痛風患者,早期預警向痛風發(fā)展的高尿酸血癥等高危人群,將更多較為可靠的信息提供給臨床診斷與鑒別診斷不典型痛風。
綜上所述,痛風診斷中應用雙能量CT檢測尿酸鹽結晶的價值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