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清桑園圍管理制度的演變:一個與集體身份交互的過程

        2022-09-16 08:27:10佘雪瓊龍登高
        東南學術 2022年5期
        關鍵詞:士紳桑園管理制度

        佘雪瓊 龍登高

        一、 引 言

        2020年12月8日,珠江三角洲基圍——佛山桑園圍正式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堤)圍是珠江三角洲的主要水利形式,(1)吳建新:《明清廣東的農(nóng)業(yè)與環(huán)境: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頁。由堤壩、閘竇、渠涌等組成。早在10世紀的北宋時期,珠江三角洲已開始修筑基圍,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2)趙紹祺、楊智維編修:《珠江三角洲堤圍水利與農(nóng)業(yè)發(fā)展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頁。桑園圍始建于12世紀初的北宋末年,位于珠江支流西、北江下游,至今仍發(fā)揮著防洪、灌溉、水運、養(yǎng)殖等多重功能。

        明清時期,桑園圍屬廣州府,跨南海、順德兩縣,圍內(nèi)共十四堡,是“廣屬中基圍最大之區(qū)”(3)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版,第28頁?!盎洊|糧命最大之區(qū)”。(4)潘斯濂:《請設法籌還提用桑園圍歲修本息銀片》,載何如銓纂修:《重輯桑園圍志》卷一《奏議》,《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317頁。桑園圍還是唯一獲準借帑(官款)生息作為其專門歲修款的基圍,足見其地位之非常。自清中期以后,桑園圍的修筑管理制度逐步系統(tǒng)化、正式化。此外,桑園圍士紳前后11次編纂圍志,(5)溫肅、何炳堒纂修:《續(xù)桑園圍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553頁。匯總為《桑園圍總志》《重輯桑園圍志》《續(xù)桑園圍志》刊印傳世。圍志以記錄歷次歲修為目的,匯集眾多相關資料,時間跨度達百余年,是反映桑園圍歷史最為重要的原始文獻。

        桑園圍歷經(jīng)朝代更迭、跨越近千年時光仍能運轉不廢,得益于其逐漸完善的修筑管理制度。借助圍志等文獻,海內(nèi)外歷史學者業(yè)已對桑園圍管理制度的發(fā)展演變進行了研究。日本學者森田明、片山剛先后從修筑經(jīng)費來源、圍內(nèi)上下游各堡利益分歧等角度,分析和解釋桑園圍管理制度的演變。(6)徐爽:《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圍水利管理機制研究:以西樵桑園圍為中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4-16頁。華南學派科大衛(wèi)從公共事務中宗族與政府的合作勾勒桑園圍管理制度的發(fā)展演變,(7)科大衛(wèi):《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卜永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9-319頁。還有一些研究者以地方紛爭、官府介入為線索考察桑園圍管理制度的形成和演變,并將其與圍內(nèi)基層社會的運行關聯(lián)起來,描摹制度演變與地方宗族結構、民間信仰秩序之間的互動。(8)李曉龍:《桑園圍的基主業(yè)戶與基層社會——以西樵海舟堡為例》,見黃國信、溫春來編:《西樵歷史研究: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成果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頁。他們的研究足以說明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的復雜性。

        然而,上述研究對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的解釋,多屬于對事件發(fā)生的因果條件的具象剖析,鮮有上升到一般性層面的理論闡釋。桑園圍是古代重大水利工程的典型之一。大規(guī)模水利系統(tǒng)的興建和維持非一家一戶所能勝任,必然需要在一定范圍的社會群體之中展開持續(xù)的分工和協(xié)作,這恰是組織與管理理論的核心。因此,本研究擬借助組織與管理理論重新考察桑園圍管理制度的演變。具體而言,本文以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交互作用為理論視角,基于桑園圍志書及廣東地區(qū)其他相關方志所提供的資料,重構明清桑園圍管理制度的演變過程,從而為之提供一種新的解釋。

        桑園圍管理制度從明代的分段專管、南順各不相派,到清中期轉變?yōu)槟享樅献?、闔圍通修,而后業(yè)戶分管與通圍派修結合,形成“基主業(yè)戶制”。(9)李曉龍:《桑園圍的基主業(yè)戶與基層社會——以西樵海舟堡為例》,見黃國信、溫春來編:《西樵歷史研究: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成果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38頁。在此過程中,桑園圍士紳作為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10)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是運用資源創(chuàng)造新制度或改變現(xiàn)有制度的行動者。Julie Battilana, Bernard Leca and Eva Boxenbaum, “How Actors Change Institutions: Towards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09,3(1), pp. 65-107.在采取制度建設行動的同時建構集體身份,推動桑園圍管理制度與南順十四堡集體身份交互演進。經(jīng)歷三個階段的發(fā)展,桑園圍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系統(tǒng),制度作用力與穩(wěn)定性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南順十四堡逐漸對桑園圍這一集體身份產(chǎn)生認同,形成共同的身份意識,而這種身份意識反過來又強化了桑園圍管理制度。

        基于上述發(fā)現(xiàn),本研究的主要價值有:其一,作為華南地區(qū)重要的大型基圍,明清桑園圍是傳統(tǒng)地方公共管理模式的優(yōu)秀典型。本研究提出桑園圍管理制度的演變是一個與集體身份的形成交互演進的過程,并展現(xiàn)桑園圍士紳作為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如何推動此過程的實現(xiàn)。這不同于既有研究對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的具象剖析,而是一種具有一般意義的理論闡釋,可用于理解桑園圍所處的傳統(tǒng)地方管理領域,甚至為現(xiàn)代公共管理提供借鑒。其二,本文對推進制度與身份研究的整合有所助益。組織學者已注意到了制度與身份的交互作用,(11)Mary Ann Glynn, “Theorizing the Identity-Institution Relationship: Considering Identity as Antecedent to, Consequence of, and Mechanism for, Process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Royston Greenwood et al.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7, pp.243-257.但多數(shù)研究側重于其中單一方向的作用,或強調(diào)身份為制度化提供基礎,或關注制度塑造身份內(nèi)容,鮮有同時呈現(xiàn)二者之間的雙向作用。本文勾勒桑園圍管理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交互演進過程,并揭示此過程是通過桑園圍士紳的制度建設行動和集體身份建構行動的互動而實現(xiàn)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有關制度與身份關系的研究。其三,近20年來,隨著社會科學 “歷史轉向”浪潮的興起,國際學術界逐漸意識到歷史研究之于組織理論的重要性,并有一批學者(涉及歷史、管理等領域)積極倡導結合歷史與組織理論開展研究。(12)e.g. Michael Rowlinson, John Hassard and Stephanie Decker,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Organizational History: A Dialogue Between Historical Theory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4, 39(3), pp.250-274. Mairi Maclean, Charles Harvey and Stewart R Clegg, “Conceptualizing Historical Organization Stud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6,41(4), pp.609-632.由此,形成了可被稱為 “組織史” (organizationalhistory) 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從以歷史敘寫為主、有理論的歷史(history-with-theory) 到以理論為主、有歷史的理論(theory-with-history) 這一廣闊范圍的各種與組織現(xiàn)象相關的研究。(13)Paul C Godfrey et al., “What Is Organizational History? Toward a Creative Synthesis of History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06,41(4), pp.590-608.本文以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交互為框架,勾勒了一種包含理論解釋的、關于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的歷史敘事,是一項組織史的研究實踐。

        二、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一)制度與身份

        制度和身份是社會科學中兩個重要但獨立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在組織與管理研究領域二者逐漸交匯。

        1.制度

        學界對制度的定義有多種,本文采納Scott提出的綜合性制度概念,即“制度包含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文化-認知性的要素,它們與相關的活動和資源一起,為社會生活提供穩(wěn)定性和意義”。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文化-認知性三類要素屬于象征系統(tǒng),是制度最為重要的成分。規(guī)制性制度通常表現(xiàn)為規(guī)章、法律、許可等,通過法律制裁引導行動者的行為和觀點,可引發(fā)有罪、恐懼或無罪、輕松等情感,人們出于利益考慮或為避免處罰而遵從。規(guī)范性制度通常表現(xiàn)為經(jīng)驗法則、標準程序、職業(yè)標準等,通過道德制約引導行動者的行為和信念,可引發(fā)羞恥、自責或榮耀、自豪等情感,人們出于社會責任感、因響應角色要求而遵從。文化-認知性制度主要表現(xiàn)為共同的信念、共享的行動邏輯、同形性 (isomorphism) 等,通過可理解的、可識別的文化支持來塑造行動者的行為和對現(xiàn)實的理解,可引發(fā)確信、信心或困惑、混亂等情感,人們出于視若當然的觀念和共識,不自覺地遵從。(14)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14, pp.55-85.

        三類制度要素可以分別發(fā)揮作用,有時一種要素甚至能夠獨自支撐起一套社會秩序,但現(xiàn)實中的大多數(shù)制度系統(tǒng)是不同種類制度要素的組合。(15)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14, pp.70-71.在一個制度系統(tǒng)中,幾類不同的制度要素有時并不是同時產(chǎn)生的,而是在制度演變過程中相繼產(chǎn)生,然后相互關聯(lián)。(16)Andrew J. Hoffma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U.S. Chemical Industr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2(4), pp.351-371.不同種類的制度要素,比如規(guī)制性要素和規(guī)范性要素之間,可以互相促進或補充。(17)Gurneeta Vasudeva, “Weaving Together the Normative and Regulative Roles of Government: How the Norwegian Sovereign Wealth Fund’s Responsible Conduct Is Shaping Firms’ Cross-Border Investments”,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3, 24(6), pp.1662-1682.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還可以看到規(guī)制性要素吸收規(guī)范性要素,(18)包偉民、傅?。骸端未?“鄉(xiāng)原體例”與地方官府運作》,《浙江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或者規(guī)范性要素借助規(guī)制性要素提高其作用力。(19)卞利:《明清徽州村規(guī)民約和國家法之間的沖突與整合》,《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三類制度要素共同作用,將產(chǎn)生強大的力量,從而建立起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20)W. Richard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14, pp.70-71.因此,為建設新的制度系統(tǒng)或者維持舊制度,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會采取積極行動促進這三類制度要素(支柱)的產(chǎn)生和再生產(chǎn)。(21)L?rke H?jgaard Christiansen and Jochem J Kroezen, “Institutional Maintenance through Business Collective Action: The Alcohol Industry’s Engagement with the Issue of Alcohol-Related Harm”, in Joel Gehman, Michael Lounsbury and Royston Greenwood (eds.), How Institutions Matter!, Bingley: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16, pp.101-143.屬于意義符號的話語、文本則是他們所運用的重要工具。(22)Nelson Phillips, Thomas B. Lawrence and Cynthia Hardy, “Discourse and Institutio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4, 29(4), pp.635-652.

        2.身份

        身份可以概括為個體或集體行動者就“我是誰”“我們是誰”這類問題所作出的回應性描述和聲明,也是行動者據(jù)以彰顯自身、識別同類、辨識他者的標簽。(23)Blake E. Ashforth, Spencer H. Harrison and Kevin G. Corley, “Identification in Organizations: An Examination of Four Fundamental Ques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 34(3), pp.325-374.Cristina Flesher Fominaya, “Collective Identity in Social Movements: Central Concepts and Debates”,Sociology Compass, 2010, 4(6), pp.393-404.集體身份是一個群體所共享的身份,它以個體身份為基礎,但不是個體身份的加總。(24)Francesca Polletta and James M. Jasper,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ocial Movement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1, 27, pp.283-305.集體身份的形成需要個體的認同,而具有自我身份意識的個體通過識別集體,進行自我歸類,對集體產(chǎn)生歸屬感;而且個體之間會產(chǎn)生聯(lián)結感和共同的命運感,把對集體的認同視為共同意識。(25)Ohad David and Daniel Bar-Tal, “A Sociopsychological Concept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y: The Ca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an Examp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9, 13(4), pp.354-379.

        行動者可以通過運用修辭、話語等工具構建集體身份敘事,從而促進集體身份的形成。這些敘事包括創(chuàng)始事跡、共同目的、群體實踐等內(nèi)容。(26)Hamid Foroughi, “Collective Memories as a Vehicle of Fantasy and Identification: Founding stories retold”, Organization Studies, 2020, 41(10), pp.1347-1367.C Marlene Fiol and Elaine Romanelli, “Before Identity: The Emergence of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 23(3), pp.597-611.講述者基于經(jīng)驗和歷史編織身份敘事,同時注入意義,使之符合自身偏好,因此身份敘事并不一定是真實的,甚至可能同時存在多版本敘事,互相競爭。(27)Andrew D. Brown,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Collective Identit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4),pp.731-753.

        3.制度與身份的關系

        組織學者Glynn近年來致力于推動制度與身份研究的整合,提出了三種制度與身份的關系,即身份可以是制度化過程的前因、結果與機制。(28)Mary Ann Glynn, “Theorizing the Identity-Institution Relationship: Considering Identity as Antecedent to, Consequence of, and Mechanism for, Process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 Royston Greenwood et al.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7, pp.243-257.作為制度的前因,即身份為新制度的建立與穩(wěn)固提供基石。一種新制度的確立,有時是從對舊身份的質疑以及重構與新制度的基礎邏輯相洽的新身份開始的。(29)L?rke H?jgaard Christiansen and Michael Lounsbury, “Strange Brew: Bridging Logics Via Institutional Bricolage and the Reconstitu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Michael Lounsbury and Eva Boxenbaum (eds.), Institutional Logics in Action, Part B, Bingley: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13, pp.199-232.一些社會運動,以爭取新的集體身份之合法化為目標,進而推動新制度的確立。(30)Hayagreeva Rao, Philippe Monin and Rodolphe Dur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oque Ville: Nouvelle Cuisine as an Identity Movement in French Gastr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3, 108(4), pp.795-843.另外,集體身份作為一種概念結構,有助于從認知層面使特定的意義和行動模式固定化,從而促進觀念和行動的制度化。(31)Mary Ann Glynn and Benjamin D. Innis, “The Generativity of Collective Identity: Identity Movements as Mechanisms for New Institutions”, in Patrick Haack, Jost Sieweke and Lauri Wessel (eds.), Microfoundations of Institutions, Bingley: Emerald Publishing Limited, 2019, pp.119-134.作為制度的結果,身份不僅包含符合制度要求的屬性特征,也是類別歸屬的表達。行動者通常以制度拼合的方式,運用制度提供的合法性材料來構建身份。(32)Mary Ann Glynn, “Beyond Constraint: How Institutions Enable Identities”, in Royston Greenwood et al.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8, pp.413-430.因此,在相同制度環(huán)境中的行動者可能呈現(xiàn)相似的身份特征, 進而形成其作為社會類別的集體身份。(33)e.g. Brayden G King, Elisabeth S Clemens and Melissa Fry, “Identity Re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Differenti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Identities Among Arizona’s Charter Schools”,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22(3), pp.554-572.

        本文關注的是第三種關系。作為機制,身份可用于合理化制度內(nèi)容,或用于保護制度地位及制度化的產(chǎn)生條件,在此過程中身份與制度交互作用,二者共同演化。(34)Mary Ann Glynn, “Theorizing the Identity-Institution Relationship: Considering Identity as Antecedent to, Consequence of, and Mechanism for, Process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 Royston Greenwood et al.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17, pp.243-257.筆者認為,前因與結果這兩種關系可以視為對身份與制度交互作用的呈現(xiàn),側重某一方向作用,而忽略另一方向的作用,但事實上兩個方向的作用同時存在。甚至,研究者盡管意識到二者的互動,在呈現(xiàn)時也難免有所偏頗。比如,Navis和Glynn將制度化程度作為身份發(fā)展的基線,著重闡述身份策略如何隨著制度化程度調(diào)整,而身份對制度化的促進則成為隱含的過程。(35)Chad Navis and Mary Ann Glynn, “How New Market Categories Emerge: Temporal Dynamics of Legitimacy, Ident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atellite Radio, 1990-2005”,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0, 55(3), pp.439-471.本研究在考察明清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時,嘗試同時呈現(xiàn)兩個方向的作用,即勾勒桑園圍管理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交互演進過程。并將揭示此過程乃是通過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桑園圍士紳)的制度建設行動和身份建構行動之間的互動得以實現(xiàn)的,從而豐富有關制度與身份關系的研究。

        (二)分析框架

        桑園圍志輯錄清中期以后歷次歲修的相關文書,保存了桑園圍管理和維護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原始文本,以及行動者的話語和建構的敘事,由此得以深入分析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的內(nèi)在過程。基于上述制度與身份關系的理論基礎,并反復研讀桑園圍志書,筆者構建了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的分析框架:

        縱向地看,明清桑園圍的管理制度在經(jīng)歷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后,最終發(fā)展成為兼具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文化-認知性三類制度要素的綜合體系。早期的制度是圍內(nèi)各堡在長期實踐中沿襲而成的民間規(guī)范(規(guī)范性制度)。到第二和第三階段,圍內(nèi)士紳扮演了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的角色,積極推動制度轉變。他們利用自身與官僚體系的特殊關聯(lián),爭取地方官員的支持(政治策略),獲得政府對新定管理章程的承認,使之成為官方規(guī)章(規(guī)制性制度);他們還利用自身在文化與精神領域的領袖角色,運用文本工具,開展編纂圍志、勒石刻碑記錄歲修及相關章程、官府裁定等行動(文化策略),從而促使桑園圍管理制度成為一種文化性的存在(文化-認知性制度)。

        在此過程中,桑園圍士紳通過追溯創(chuàng)圍事跡、分析利患與共等形式的敘事(身份策略),塑造南順十四堡的集體認同,為從分管走向合作這一關鍵的制度轉變提供了合法性基礎;而十四堡(見圖1)經(jīng)過一次次合作通修的制度實踐,積累的共同經(jīng)驗使抽象的身份敘述具象化,又進一步強化了集體認同,終于形成集體身份。

        圖1 清代桑園圍全圖(36)該圖系引用佛山市水電局、南海縣水電局、順德縣水電局:《桑園圍的發(fā)展過程和重大成就》,見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 廣東省水利學會、《珠江志》編纂委員會:《桑園圍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討論會論文集》,廣東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頁。

        三、桑園圍管理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交互演進

        根據(jù)已有文獻,本文將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分為分段專管、南順各不相派—南順合作、闔圍通修—基主業(yè)戶制三個階段,本節(jié)將逐一闡述其間管理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互動和演進,從而揭示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的內(nèi)在機制。

        (一)階段1:分段專管、南順各不相派

        桑園圍自創(chuàng)建以后,在日常管理中逐漸形成一套民間規(guī)范,即規(guī)范性制度,可以概括為分段專管、南順各不相派。相應地,身份觀念也呈現(xiàn)南順分立的狀態(tài)。桑園圍被認為是南?;鶉涑蓡T只有南海十一堡,而不包括順德三堡。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甲寅通修是一次權宜之舉,但為下一階段的制度轉變奠定了基礎。

        1.分管制度的形成

        桑園圍據(jù)傳始建于北宋徽宗時期(1101—1125),最初沿西江和北江筑東、西兩堤,隨后又在上游筑吉贊橫基,形成一個箕形開口圍。(37)佛山市水電局、南??h水電局、順德縣水電局:《桑園圍的發(fā)展過程和重大成就》,見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 廣東省水利學會、《珠江志》編纂委員會編:《桑園圍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討論會論文集》,第7-16頁。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江堡人陳博民赴闕奏請筑塞倒流港,桑園圍逐步向閉口圍轉變。(38)吳建新:《明初黎貞撰〈陳博民谷食祠記〉與桑園圍的水利環(huán)境》,《古今農(nóng)業(yè)》2008年第2期。至此,桑園圍在空間上基本成為一個范圍明確的整體,也形成了一套初步的管理制度。

        宋代東、西兩基筑成后,為進行日常的修葺維護,應已產(chǎn)生相應的管理制度?!胺謩e堡界,各堡各甲隨時葺理”,(39)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八《道光十三年癸巳歲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155頁。即由各堡分段管理,隨時修葺。到明初筑塞倒流港之后,各堡分段管理的原則被沿襲下來,一般歲修以及小范圍沖決后的修復,都由附堤各堡各自負責,只有吉贊橫基由各堡共修;如遇基段沖決過甚,需大規(guī)模維修,一堡難以負擔,則各堡助修,均攤所費。(40)溫汝適:《記通修鼎安各堤始末》,載《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13、13、14、13頁。這其實已顯現(xiàn)基主業(yè)戶制的雛形。然而,它并沒能得到繼續(xù)發(fā)展完善。桑園圍自創(chuàng)建時起隸屬于南海縣行政范圍內(nèi),而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7)增設順德縣,將下游的龍山、龍江、甘竹三堡劃歸順德縣管轄。(41)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31、18頁。從此,桑園圍在地理上便分屬南海、順德兩縣。繼而,又衍生出“縣分,則堤為南堤矣”(42)嘉慶《龍山鄉(xiāng)志》卷十三《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第31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頁。的觀念,產(chǎn)生“南順各不相派”(43)溫汝適:《記通修鼎安各堤始末》,載《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13、13、14、13頁。的民間規(guī)范,相沿數(shù)百年。

        2.權宜之舉的通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通修,南海、順德的畛域之見開始被打破,桑園圍重新走向聯(lián)合,其管理制度的轉變亦以此為基礎。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五十九年(1794),桑園圍接連三次潰決。(44)光緒《廣州府志》卷六十九《江防·南??h》。前兩次仍是按舊規(guī)修復,“各堡段段謹守,尺寸不逾”;第三次海舟堡李村基被沖毀數(shù)百丈,李村經(jīng)管業(yè)戶無力修復,相繼求援。(45)溫汝適:《記通修鼎安各堤始末》,載《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13、13、14、13頁。圍內(nèi)一些士紳考慮到全圍安危,積極推動闔圍通修。圍內(nèi)眾紳士議定以南七順三的比例攤派此次通修經(jīng)費,南海縣十一堡派額三萬五千兩,順德縣三堡派額一萬五千兩,共籌資金五萬兩。(46)溫汝適:《記通修鼎安各堤始末》,載《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13、13、14、13頁。與此同時,按照章程在李村設桑園圍總局,公選士紳四人為總理,另于每堡再選首事三四人協(xié)理,組成一個正式的管理機構,按工程緩急逐段修復圍基。(47)溫汝適:《記通修鼎安各堤始末》,載《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13、13、14、13頁。

        然而,甲寅通修僅是在“舊章無改”(48)陳大文:《通修桑園圍各堤碑記》,載《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12頁。的前提下所實行的一次變通之舉,桑園圍士紳尚無改變既有制度的意圖。在南海方面,順德三堡(龍山、龍江、甘竹)之所以被納入這個臨時的合作體系中,是因為它們地處桑園圍下游箕口,同受水患。(49)何元善:《修筑全圍記》,載《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16頁。在順德方面,溫汝適在籌議通修時就堅持“工竣后,乃申明舊例,以專責成”,仍然認為桑園圍修護是南??h專責。(50)溫汝適:《記通修鼎安各堤始末》,載《桑園圍總志》卷一《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第13、13、14、13頁。事后,順德三堡士紳以桑園圍基修筑與順德無涉為由,聯(lián)名上書廣東布政使請求勿以通修為此后“成例”;而布政使陳大文亦在批文中認可“分段專管、南順各不相派”的民間規(guī)范,并允準三堡士紳的請求。(51)同治《順德龍江鄉(xiāng)志》卷五《雜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449-452頁。另外,圍內(nèi)士紳制訂的善后章程也只是提出以鄰堡互為保結的方式加強對各堡歲修的監(jiān)督,沒有涉及通圍合作的內(nèi)容。(52)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二《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43-44、43頁。

        3.南海十一堡的桑園圍

        與之相表里,無論是地方官員,還是圍內(nèi)士紳,大多將桑園圍視為南?;鶉?。提及桑園圍時,他們稱之為“南??h屬桑園圍”“南??h桑園圍”等;追溯創(chuàng)圍歷史時,也稱桑園圍“全址俱隸南?!?。順德三堡則被與桑園圍、南海十一堡區(qū)別開來。在動員各堡助修的公告中,圍內(nèi)士紳說“某等桑園圍乃闔邑最大之區(qū),接連順德兩龍、甘竹?!樢刂T老先生鄉(xiāng)鄰誼切,倡率佽助協(xié)辦”。在其后的一份感謝官府的呈文中,眾士紳述及此次通修,表示“圍內(nèi)十一堡以及順德兩龍、甘竹三鄉(xiāng)共樂捐銀五萬兩”。(53)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一、卷二《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17、22、28-29、33頁。顯然,順德三堡并未被視為桑園圍成員。南海方面以鄉(xiāng)誼之名感謝順德三堡的參與,而順德方面也認為己方是仗義幫修,布政使陳大文則解釋稱,由于南順二邑基圍毗連,才有順德業(yè)戶幫捐的從權之計。(54)同治《順德龍江鄉(xiāng)志》卷五《雜著》,第449-452頁。此外,善后章程也是由十一堡紳耆商議制訂,順德三堡沒有參與。(55)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二《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43-44、43頁??梢姡吧@圍”這一標簽通常所指的只是圍內(nèi)的南??h十一堡,南順十四堡尚未形成共享的集體身份。

        (二)階段2: 南順合作、闔圍通修

        桑園圍管理制度在本階段發(fā)生關鍵性轉變,從分管走向合作,可概括為南順合作、闔圍通修。在此期間,通過桑園圍士紳的制度建設行動和身份建構行動,桑園圍管理制度從規(guī)范性制度向兼具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文化-認知性三重支柱的綜合制度系統(tǒng)發(fā)展,南順十四堡也初步形成集體身份認同。桑園圍管理制度與集體身份在合作修圍的實踐中得以互相強化。

        1.通修制度的建立

        桑園圍管理制度的真正轉變始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這一年桑園圍海舟堡三丫基沖決,牽連圍內(nèi)數(shù)鄉(xiāng)堡。(56)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三《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續(xù)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65、66-67、77-78頁。在圍紳溫汝適的推動下,桑園圍十四堡再度合作開展闔圍通修,且由兩廣總督向朝廷奏請,借帑銀八萬兩發(fā)南順當商生息,作為歲修桑園圍工費。(57)民國《龍山鄉(xiāng)志》卷二《輿地略二·災祥》。

        嘉慶二十二年的通修(丁丑續(xù)修),延續(xù)了甲寅通修的組織模式,并使之成為正式制度。此次修筑不僅依照甲寅通修中的方式組建管理機構,重啟桑園圍總局,而且明確提出照甲寅通修之例,按其五成的金額向圍內(nèi)十四堡攤派修圍工費。(58)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三《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續(xù)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65、66-67、77-78頁。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有借帑生息政策,桑園圍每年可獲得四千六百兩的歲修???本金八萬兩,月息一分,年息九千六百兩,以五千兩還本、四千六百兩用于歲修(59)阮元:《籌議借款生息以資歲修摺》,載何如銓纂修:《重輯桑園圍志》卷一《奏議》,《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310-311頁。),圍內(nèi)士紳在嘉慶二十三年(1818)的善后章程中為此制訂了相應方案。(60)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三《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續(xù)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65、66-67、77-78頁。針對歲修款的使用范圍,他們規(guī)定此項銀兩主要用于修筑和加固圍基險要處;每年冬季修復大堤,工費通圍攤派,如有短缺,也可酌情用歲修息銀幫補。針對歲修款的領取和分配,他們規(guī)定十四堡共同推選四名總理,每年冬季到縣請領歲修帑息,并同各堡士紳勘估各基段,確定修筑的先后次序以及息銀的分配;各堡推選首事,三年一換,首事從總理處領取修費,并將明細貼出公示。這些規(guī)定將闔圍通修作為一種常規(guī)化制度予以確定,還為桑園圍總局的持續(xù)運行提供了依據(jù)。

        善后章程連同甲寅通修志一起稟呈廣州府,再經(jīng)布政司核定,(61)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三《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續(xù)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76,66,66-68、73-78、80,75,61-66頁。具有官方規(guī)章的地位,必要時可借助政府力量確保其執(zhí)行。此外,原本大概只是桑園圍士紳為記錄一次盛舉而編纂的甲寅通修志,在此次通修中被當作制度范本而重新運用。眾士紳決定照甲寅之例五成攤派工費,并強調(diào)闔圍攤派的做法,“詳載志書,歷歷可考” 。(62)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三《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續(xù)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76,66,66-68、73-78、80,75,61-66頁。當年不愿甲寅通修被后世沿襲的兩邑士紳,此時則用圍志來證明闔圍通修是早有先例的傳統(tǒng),將通修升華為理所當然的文化性存在。于是,桑園圍管理制度開始從規(guī)范性制度向兼具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文化-認知性三重支柱的綜合制度系統(tǒng)發(fā)展。

        2.集體認同初步形成

        與此同時,桑園圍士紳的身份意識也在發(fā)生變化。由于桑園圍大部分歸屬于南海縣行政區(qū)域,官府文書通常仍然采用“南??h桑園圍”的稱謂,但圍內(nèi)士紳在文書中則只稱“桑園圍”。并且,此次通修中上稟官府的呈文,都是由南順兩邑士紳聯(lián)合署名,修筑章程和善后章程也是由兩邑十四堡士紳共同商議制訂。(63)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三《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續(xù)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76,66,66-68、73-78、80,75,61-66頁。可見,順德三堡不再以幫修名義參與,而是開始被視為與南海十一堡相同的桑園圍成員。

        當然,南順各不相派的舊制度仍不乏擁護者,為推進闔圍通修的新制度,圍內(nèi)士紳積極構建集體身份敘事,促進十四堡的集體認同。一種常見的敘事是利害分析,以地理環(huán)境為基礎論述利害與共,從空間上喚起圍內(nèi)各堡對桑園圍的集體認同。隸屬順德縣境的龍江、甘竹兩堡不愿繳納派捐款項,(64)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三《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續(xù)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76,66,66-68、73-78、80,75,61-66頁。溫汝適便“以順民故在圍中”(65)咸豐《順德縣志》卷二十七《列傳七·溫汝適》。為理由,從利害角度勸說他們繳款。甲寅通修時,針對“南圍南修,向不派及鄰封”的言論,供職于布政司衙門的書辦梁玉成(桑園圍居民)曾指出各堡因建置沿革,分屬不同轄區(qū),但總體都屬于桑園圍,順德三堡亦以上游圍基為御洪屏障,“名分兩邑,地是同圍”。(66)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二《乾隆五十九年甲寅通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31-32頁。梁玉成的這番言論與20年后溫汝適之說異曲同工,可見圍內(nèi)士紳對桑園圍集體身份的建構其實從甲寅通修時業(yè)已開始。另一種常見敘事是歷史追溯,以時間為線索講述過往實踐,從而在記憶上喚起圍內(nèi)各堡對桑園圍的集體認同。在丁丑續(xù)修志中,圍內(nèi)士紳還通過《桑園圍考》對桑園圍創(chuàng)圍故事進行更加詳細的述說,開篇便指出桑園圍中有十四堡,并記錄此后歷次修筑之事,雖詳略不同,但整體上體現(xiàn)出各堡助修是自明代以來的慣例和傳統(tǒng)。(67)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三《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續(xù)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76,66,66-68、73-78、80,75,61-66頁。十四堡對桑園圍的集體認同,促進他們對闔圍通修模式的接納,為其制度化提供基礎。

        3.通修的強化

        丁丑續(xù)修制訂的善后章程,使闔圍通修模式制度化;而后又繼以嘉慶二十四年(1819)歲修、嘉慶二十五年(1820)捐修兩次實踐,闔圍通修制度進一步強化。嘉慶二十四年,桑園圍領到第一筆歲修息銀,在闔圍通修制度下開展歲修。歲修開始之際,南海知縣給當選為總理主持其事的何毓齡、潘澄江(舉人)頒發(fā)了戳記,并頒布告示令全圍業(yè)戶聽從他們的指揮。(68)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四《嘉慶二十四年己卯歲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84頁。這些舉措向圍內(nèi)業(yè)戶宣示闔圍通修制度的規(guī)制性力量。于是,在公款修圍的“利誘”之上,又加以官權的“威逼”,眾業(yè)戶接受新的制度安排。

        嘉慶二十五年捐修,由盧文錦、伍元蘭、伍元芝三位行商以紳員的身份捐銀十萬兩,南順十四堡合力將圍基險要處改筑為石堤。工程實際上于嘉慶二十四年歲修完工后便開始,至嘉慶二十五年竣工。何毓嶺、潘澄江仍舊擔任總理主持其事。南順十四堡中除龍山堡、金甌堡、大桐堡三堡無基段外,其他各堡基段被統(tǒng)一劃分為七大段,每段設一公所,由兩名首事管理其修筑事宜。(69)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五《嘉慶二十五年庚辰捐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100、104-107頁。此次捐修雖然只有南海十一堡推選首事參與管理,但順德基段與南海基段一體劃分,統(tǒng)一組織修筑,并無畛域之分。南順一體的修圍實踐,不僅強化了闔圍通修制度,還經(jīng)由共同經(jīng)驗,提升十四堡對桑園圍的集體認同感,從而促進闔圍通修制度的穩(wěn)固。

        (三)階段3: 基主業(yè)戶制

        桑園圍管理制度在本階段發(fā)生調(diào)整,將第1階段的分管與第2階段的通修相結合,形成基主業(yè)戶制這一新的制度?;鳂I(yè)戶制是明清桑園圍管理制度的完善形態(tài),直至民國時期仍運轉不廢。在此期間,桑園圍士紳繼續(xù)開展制度建設行動,構建基主業(yè)戶制的多重制度支柱,并強化集體身份敘事,進一步促進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交互?;鳂I(yè)戶制發(fā)展成為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文化-認知性三重支柱相互配合的穩(wěn)定綜合性制度系統(tǒng),桑園圍十四堡的集體身份也終于在此階段形成。

        1.分管與通修的結合

        基主業(yè)戶是桑園圍水利系統(tǒng)的基礎,是其管理制度的直接踐行者。但基主業(yè)戶這一稱呼明確出現(xiàn)是在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歲修志中。道光十三年歲修后,桑園圍士紳制訂善后章程,重申分段專管的原則,有基分者即基主業(yè)戶。(70)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九《道光十三年癸巳歲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187、193-203、186-192頁。桑園圍管理制度從此進入分管與通修結合的基主業(yè)戶制階段。

        道光十三年夏,大水沖垮海舟堡三丫基,繼而波及其他數(shù)堡,造成多處基段坍塌。先是三丫基業(yè)戶自借官款四千八百兩搶修,而后圍眾商議闔圍通修。(71)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八《道光十三年癸巳歲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162頁。然而,嘉慶二十五年捐修后,桑園圍基已改建成石堤,較此前土基穩(wěn)固,無需動用歲修息銀,此款項便被歸入省庫籌備堤岸項內(nèi),供其他基圍借用。于是,眾士紳上書官府,又先后從省庫借到白銀四萬五千兩用作通修工費。合三丫基所借之數(shù),桑園圍共借用官款四萬九千八百余兩??⒐ず?,經(jīng)兩廣總督盧坤上奏,朝廷允準其中二萬三千兩以歲修息銀撥抵,分五年歸還;剩余之數(shù),照甲寅通修四分之一向南順十四堡攤派,分五年征還。(72)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七《道光十三年癸巳歲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137頁。

        然而,三丫基業(yè)戶的這筆借款是否應由十四堡償還卻引發(fā)了分歧,這使得明確分管與通修的適用范圍成為必要之舉。道光十四年(1834)盧坤的奏折,將三丫基業(yè)戶所借的四千八百兩也計入十四堡攤派之數(shù)。隨后,十四堡業(yè)戶、眾士紳和業(yè)戶數(shù)次上書官府,稱這筆借款并非通修之費,而是經(jīng)管三丫基的業(yè)戶自借興筑水基,應向該基主業(yè)戶征還。但三丫基士紳和業(yè)戶則認為應歸入通修之項,闔圍攤派。為此,三丫基士紳與桑園圍總局首事互控數(shù)年。最終,三丫基業(yè)戶在道光十七年(1837)交出欠款,用于搶筑險基。(73)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九《道光十三年癸巳歲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187、193-203、186-192頁。

        在此背景下,道光十四年所制訂的善后章程,第一條便規(guī)定“各堡基段宜照舊章,分管保修,以專責成也”。(74)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九《道光十三年癸巳歲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187、193-203、186-192頁。該條款首先指出分段專管是自北宋創(chuàng)圍以來便形成的傳統(tǒng)和慣例,塑造其文化-認知性和規(guī)范性的制度要素;接著又述及乾隆十年(1745)官府曾針對三丫基業(yè)戶李文盛等推諉修堤責任作出“照舊例分修”的裁定,突出其規(guī)制性的制度要素。然后,又聲明道光十三年借通圍大修幫筑三丫基決口乃是權宜之舉,不可作為常例,以后仍照舊章,除吉贊橫基公修外,各基段遇有沖決均由基主業(yè)戶自行修筑;如工程過大,基主業(yè)戶難以自辦,亦應先趕筑水基保晚禾,等到冬季修復大基時,再由通圍士紳勘估,酌情幫筑。而當圍內(nèi)各基都有損毀需大修時,則由眾士紳公同稟告官府,勘估圍內(nèi)應修各基竇情形后,依照甲寅通修之例,按南七順三的比例攤派工費,推選首事,啟動闔圍通修之制。若大修與修復決口同時進行,應將兩項工程堪估劃清,基主業(yè)戶在繳納攤派工費外,仍需酌情交出修復決口的費用,不敷再由全圍幫筑,不得借大修工費修復決口。事實上,丁丑續(xù)修后的善后章程第一條在強調(diào)歲修的作用時,也要求各堡隨時自行修補,不得依賴歲修專款而推卸責任。只是其后或領歲修帑息,或借助捐款,密集開展了數(shù)次闔圍通修,各堡業(yè)戶自修遂有中斷。而道光十三年三丫基業(yè)戶自借官款帶來的紛爭,則提醒了圍內(nèi)士紳闔圍通修已有過度化傾向。因此,這份新的善后章程便在堅定地重申分段專管原則的同時,對闔圍通修的適用情形和啟動程序作出規(guī)定,使分管與通修相結合。這便是基主業(yè)戶制。

        2.綜合性的制度系統(tǒng)

        桑園圍士紳延續(xù)此前的制度建設行動,將基主業(yè)戶制塑造成兼具三重制度要素的綜合體。道光十四年的善后章程被呈交各級地方政府,經(jīng)官方核定批行,若不遵從,可由總局士紳稟官糾辦。于是,基主業(yè)戶制成為一項規(guī)制性制度。如上文所述,善后章程在申明基主業(yè)戶制的核心主張時,用創(chuàng)圍故事和官府判例詳細論證分段專管的合法性,以甲寅通修事例作為闔圍通修的依據(jù)。并且,善后章程還規(guī)定各堡分管基段在此前圍志記載的基礎上,再豎石板標明界限。最后,還就圍志的編纂、印刷、保存等事宜作了規(guī)定,力圖使桑園圍管理制度傳之后世。而此前未被提起的乾隆十年李文盛一案,自此以后被作為章程文本收錄于圍志中??梢?,桑園圍士紳正有意識地運用話語策略和文本工具去推進基主業(yè)戶制,而且這種意識較上一階段更為明顯。這些行動為基主業(yè)戶制注入了規(guī)范性和文化-認知性的制度要素,與規(guī)制性要素相配合,使基主業(yè)戶制成為穩(wěn)固的制度系統(tǒng)。

        此后,秉承基主業(yè)戶制,一般年份由業(yè)戶自行修補各自基分;遇通圍基竇損毀嚴重,則由圍內(nèi)士紳、耆民聯(lián)名上書官府,再經(jīng)督撫向朝廷奏準后領取歲修款,闔圍通修。

        3.集體身份形成

        當然,為維持基主業(yè)戶制,士紳還需要繼續(xù)強化十四堡對集體身份的認同。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大修,先登堡李暢然等四戶,以其居住地太平沙孤懸海外為由,希圖免去攤派,與總局士紳爭訟。雙方都援引乾隆甲寅通修、嘉慶丁丑續(xù)修的事例來支持各自的主張,記錄其事的圍志、碑刻則成為關鍵證據(jù),豎立于總局辦事場所河神廟外的一塊記錄派捐額的石碑甚至還遭到李暢然一方私自刻鑿竄改。在此案文書之后,圍志針對順德業(yè)戶重提南圍南修之說、拖欠派捐款的現(xiàn)象,特意附上甲寅通修時期書辦梁玉成呈交布政使陳大文的稟文。(75)明之綱輯:《桑園圍總志》卷十《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歲修志》,《中國水利史典·珠江卷一》,第223-232頁。該文對“南圍南修,向不派及鄰封”的言論作了有力的駁斥,指出“名分兩邑,地是同圍”,是桑園圍集體身份敘事的重要文本。陳大文曾將其下發(fā)到廣州府,而廣州知府朱棟再將其下發(fā)給南海、順德兩縣。圍志此時將其再次收錄,并與太平沙案編排在一起,應是意圖強化南順十四堡對桑園圍集體身份的認同,告誡各基主業(yè)戶應共同遵守章程,承擔修圍責任。

        伴隨一次又一次闔圍通修的制度實踐,桑園圍終于成為南順十四堡的集體身份標簽。一個重要的標志是,兩廣總督奏折中對桑園圍稱謂的變化。同治八年(1869),兩廣總督瑞麟奏報同治六年(1867)領取歲修息銀修筑桑園圍完工之事,稱“南海、順德二縣屬桑園圍”,而不是官方此前常用的“南海縣桑園圍”。(76)瑞麟:《奏報動撥歲修息銀修筑完竣摺》,載何如銓纂修:《重輯桑園圍志》卷一《奏議》,第319-320頁。并且,其后各任督撫在請求撥給桑園圍歲修息銀的奏折中也都沿用此稱謂??梢姡享樃鞅ひ呀?jīng)被地方官員視為同等地位的桑園圍成員。光緒六年(1880)庚辰大修,龍山堡一些士紳拒絕繳納派捐銀,總局理事遂向官府呈控。時任總督張之洞在批示中表示:“桑園圍大修之年,按條起科通修,載在圍志,事有成例。蓋合圍十四堡,安樂與同,亦患難與共,此良法美意也!”(77)何如銓纂修:《重輯桑園圍志》卷八《起科》,第403-404頁。這更是對桑園圍管理制度和十四堡集體身份的雙重認可。此外,對比嘉慶十年(1805)和民國十九年(1930)先后刊印的兩版《龍山鄉(xiāng)志》,也可以發(fā)現(xiàn)桑園圍身份內(nèi)涵的變化。前者有關桑園圍的內(nèi)容較少,還聲稱分置順德后,桑園圍便成為南海堤圍,只是龍山堡同享其利,故而為陳博民設牌位祭祀。(78)嘉慶《龍山鄉(xiāng)志》卷十三《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第31冊,第204頁。后者則另辟有“堤圍”一門,述桑園圍及各埠子圍之事,稱桑園圍“隸南海順德兩縣”;除此以外,在“災祥”一門中對桑園圍歷次潰決皆有記載,在“列傳”一門述溫汝適行跡時,不吝指責南圍南修之說的危害,稱頌溫汝適促成的通圍捐修模式和借帑生息政策。(79)民國《龍山鄉(xiāng)志》卷五《堤圍》,卷二《輿地略二·災祥》,卷十二《列傳·溫汝適》。可見,到民國時期龍山堡早已認同其桑園圍的集體身份,桑園圍包含南順十四堡已成為共識。

        四、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以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交互作用為理論視角,重構明清桑園圍管理制度的演變過程,從而提供一種關于桑園圍管理制度演變的新的理論闡釋。桑園圍管理制度先后經(jīng)歷三個階段的發(fā)展,最終形成一套融合官方規(guī)章、民間規(guī)范、文化傳統(tǒng),兼具規(guī)制性、規(guī)范性、文化-認知性制度支柱的穩(wěn)定制度系統(tǒng),即分管與通修結合的基主業(yè)戶制。桑園圍管理制度的演變與圍內(nèi)十四堡集體身份的形成交互演進,作為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的圍內(nèi)士紳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他們利用自身與官僚體系的特殊關聯(lián),以及在文化與精神領域的領袖角色,采取政治、文化、身份等多種行動策略,創(chuàng)造制度的三重支柱。通過構建集體身份敘事,他們塑造十四堡的集體認同,破除畛域之見,從而為基主業(yè)戶制分工與協(xié)作相統(tǒng)一的行動模式提供合法性基礎。而十四堡經(jīng)過持續(xù)的合作通修實踐,集體認同進一步強化,最終形成集體身份,這反過來又提高了基主業(yè)戶制的穩(wěn)定性。

        基于此,本研究在組織與管理理論層面揭示了制度與集體身份交互的一種模式。綜合上文的分析框架及桑園圍制度演變的理論敘事,可將其概括為(見圖2):制度系統(tǒng)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以相關群體的集體身份為基礎,集體身份促進制度系統(tǒng)的穩(wěn)定;而集體身份的形成也以制度系統(tǒng)為基礎,在制度踐行過程中得到強化;制度和集體身份二者互為基礎,互相促進。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是關鍵行動者,他們發(fā)揮自身的地位優(yōu)勢,采取多種行動策略(政治、文化、身份等),一方面創(chuàng)造多重制度支柱(規(guī)制、規(guī)范、文化-認知),另一方面構建集體身份(歸屬感、共同命運意識),推動二者交互并進。

        圖2 制度與集體身份的交互模式

        桑園圍制度演變過程以及其中的制度與集體身份交互模式,不僅有助于深化對傳統(tǒng)中國社會運行及地方公共管理的理解,也可為現(xiàn)代基層社會的公共管理提供借鑒。明清時期,以士紳為主的社會精英及民間組織廣泛參與到地方公共事務的管理中,為地方社會提供政府能力之外的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80)龍登高、王正華、伊?。骸秱鹘y(tǒng)民間組織治理結構與法人產(chǎn)權制度——基于清代公共建設與管理的研究》,《經(jīng)濟研究》2018年第10期。明清桑園圍正是士紳參與地方公共管理的典型,凝聚著傳統(tǒng)公共管理的優(yōu)秀經(jīng)驗??拼笮l(wèi)和其他一些歷史人類學研究者業(yè)已將桑園圍管理制度的演變置于地方公共管理、基層社會運行的歷史社會情境中進行了研究。本文則借助桑園圍歷史深化對其所處的傳統(tǒng)地方公共管理領域的理解。以士紳為代表的地方精英并不只是實施地方公共管理的主體,他們還是推動制度發(fā)展演變的制度創(chuàng)業(yè)者。穩(wěn)固的制度系統(tǒng)通常具備規(guī)制、規(guī)范、文化-認知三重制度支柱,士紳在政治和文化生活領域具有獨特的地位優(yōu)勢,他們因而能夠通過上書官府、立碑修志、構建敘事等手段,采取政治、文化、身份多種行動策略,促成相關的管理制度向融合官方規(guī)章、民間規(guī)范、文化傳統(tǒng)的多維制度系統(tǒng)轉變,并同時構建相應的集體身份,為制度系統(tǒng)提供基礎。制度與集體身份相互促進,不僅可提升制度系統(tǒng)的穩(wěn)固程度,而且能使地方社會的凝聚力增強。這也是傳統(tǒng)中國得以通過簡約化政府維持有效統(tǒng)治的重要原因。

        而現(xiàn)代地方政府在承擔與傳統(tǒng)政府類似的諸多公共管理職能之外,還需要承擔時代性的新任務。當前我國正處于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在推動相關制度的建設與改革過程中,政府若能與新時代的社會精英合作,激發(fā)民間社會的制度創(chuàng)業(yè)能力,將帶來極其顯著的正效應。已有公共管理學者發(fā)出了類似的呼吁。(81)崔晶:《回望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轉型: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中的基層政府與民眾協(xié)作治理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7年第2期。并且,制度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需要集體身份認同的支撐,這在現(xiàn)代社會個體意識覺醒的時代背景下更顯重要。因此,基層公共管理中的制度工作應同時注重集體身份的塑造,以促進制度化進程。

        猜你喜歡
        士紳桑園管理制度
        重視桑園管理 強化養(yǎng)蠶基礎
        探討企業(yè)內(nèi)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淺談現(xiàn)代高標準桑園建設與管理
        淺談種繭育夏伐桑園的冬季管理
        晚清士紳的拍照秀——近代名人日記翻檢拾得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58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與完善評析
        消費導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8:30
        涉軍中小企業(yè)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探討
        中國軍轉民(2017年7期)2017-12-19 13:30:10
        淺談“桑園托管”
        蠶桑通報(2015年1期)2015-12-23 10:14:32
        湖南守舊士紳的翼教與維新運動的轉向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30:24
        近代中國士紳地位變化初探
        史志學刊(2014年3期)2014-04-10 07:40:12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久久久免费播放一级毛片| 亚洲成在人网站天堂日本|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国产美女精品aⅴ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在线观看 | 美女被内射很爽的视频网站| 九九影院理论片私人影院| 海角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糖心|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抢|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大片高清播放器大全|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少妇按摩高潮玩弄| 国产精品女丝袜白丝袜美腿|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少妇av|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777|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国产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性|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放荡成熟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曰本av免费免费| 国产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免费APP| 久久偷拍国内亚洲青青草|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麻豆国产成人AV网| 在教室轮流澡到高潮h免费视| 内射爽无广熟女亚洲| 含羞草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最新|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