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廣播電視臺:司徒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互聯網絡的普及,信息傳播與交流的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各類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并且以其信息獲取便利、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優(yōu)勢,迅速獲得了一大批的媒體用戶。根據《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20)》顯示,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國新媒體用戶已經超過了12億,新媒體已經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成為社會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相應的人們的新聞閱讀習慣也更加趨向于碎片化和移動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廣播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要實現創(chuàng)新轉型發(fā)展,就要探索一條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道路。新聞采編工作作為電視新聞制作和內容生產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決定著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和價值影響力。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要從新聞采編技巧的優(yōu)化與革新入手,在正確把握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在采編工作中強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做到優(yōu)勢整合,切實提高電視新聞內容生產質量和傳播效率,提升廣播電視新聞的競爭力。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信息傳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首先就體現為新聞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當前,各類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了新聞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依托于互聯網的新媒體平臺,在新聞信息傳播上更具開放性、及時性。行人們可以借助身邊的各類移動智能終端設備,隨時隨地的打開客戶端或者是網頁進行有關新聞信息和熱點資訊的獲取和瀏覽,新聞信息傳播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就拿微博這一新媒體平臺來說,一則簡短的微博熱點資訊,在登上熱搜或者是經過算法進行用戶推送和首頁推薦后,能夠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獲得上千萬甚至是上億的閱讀量和點擊量,這樣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是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無法比擬的。
在以往的廣播電視新聞制作和傳播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電視媒體向社會公眾的單向信息傳輸,社會公眾只是被動的守在電視機前來進行有關新聞信息的接收。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人們的主動選擇性也大大增強,并且在此基礎上還催生出了一大批的自媒體,逐漸占據了網絡話語權。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不再是專業(yè)新聞媒體機構的專利,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和發(fā)布者,新聞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化趨勢明顯。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會公眾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因此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呈現出極強的交互性。傳統的廣播電視臺一類的新聞媒體大多是向社會公眾進行單向的信息傳輸,但是新媒體平臺具有極強的社交屬性,這就使新聞信息傳播實現了從單向傳輸向雙向互動交流的轉變。人們依托于新媒體平臺,可以就有關的新聞事件進行觀點評述和議論發(fā)表,并且互動形式多元。仍然拿微博平臺來說,社會公眾可以通過點贊、評論、轉發(fā)以及參與話題討論等的多種形式參與到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中來,使得網絡輿論成為了當前新聞生產和傳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以廣播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zhàn),也使其暴露出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首先就體現為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有著一套復雜的審核流程,這極不利于采編工作效率以及新聞時效性的提升。要知道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信息及熱點資訊的傳播十分講求時效性,在新媒體平臺上每時每刻都有新的信息產生,有舊的信息被覆蓋和淹沒。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出于電視新聞的嚴謹性和權威性考量,在新聞采編選題、內容加工及后期制作方面有著一套復雜的流程體系,并且為了盡可能的降低新聞容錯率,還要進行層層的內容審核與把關。這就難以保證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時效性。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信息總量呈爆炸式增長,新聞信息資源的共享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針對某一個社會熱點事件,會有多家媒體爭相進行報道,無論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還是一些新興的新聞媒體,要想掌握獨家新聞和資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使得當前的新聞采編工作面臨著內容同質化的嚴峻挑戰(zhàn)。大家所掌握的新聞信息資源都差不多,那么做出的采編報道也就千篇一律,不能夠很好的抓住社會公眾的眼球,從而降低了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人員的專業(yè)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不少采編工作人員缺乏新媒體意識和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不能夠很好的利用新媒體開展采編工作。仍然沿用傳統的采編理念和采編形式,嚴重制約了廣播電視臺新聞的轉型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此同時,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大多是專才型的人才,在進行新聞采訪和稿件編輯加工的過程中,更加擅長對于文字信息的處理,但是卻缺乏相應的視頻加工與剪輯能力,不能夠很好的適應當前短視頻新聞發(fā)展的潮流和趨勢,不利于采編記者的長遠發(fā)展。
新媒體時代,在給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使其迎來了重大的發(fā)展與改革機遇。首先就表現為,廣播電視新聞采編范圍得以擴大。隨著新媒體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新媒體平臺類型能力多樣,用戶數量與日俱增,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信息傳播渠道得到了極大的拓寬,有關的新聞信息可以通過客戶端、網頁及各類APP來進行廣泛和快速的傳播。在開展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過程中,采編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借助新媒體平臺來實現新聞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匯總,采編工作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是可以通過線上采編的形式來擴大信息采集和傳播的范圍,使得采編工作擺脫了地域性制約,更加有利于地方廣播電視新聞的發(fā)展。
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主要是依靠采編人員進行實地采訪和拍攝,之后根據所獲得的采訪信息來進行新聞稿件的編輯和相關內容的加工整理。這種單一的采編形式在新媒體時代暴露出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也得以實現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采編工作人員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完成視頻采訪、語音采訪以及直播報道,從而更為高效和便捷的進行信息收集和發(fā)布。同時在進行新聞內容編輯和加工時,可以直接利用官方媒體賬號在微信、微博等各類新媒體平臺上進行實時的新聞編輯和加工,并且新聞內容的呈現也不再是單純的文字或者是文字加圖片,而是可以通過短視頻等多種形式來進行更為生動的內容呈現,大大提升電視新聞的可讀性。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在廣播電視新聞采編領域還迎來了采編技術的重大轉型升級。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已經不再單純的靠一支筆或者是一個本子來進行信息記錄和稿件整理,新聞采編工作正在不斷朝著科技化、智能化引領的方向發(fā)展。在新聞采編領域,融入了眾多的先進技術,比如4K技術、5G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AR技術等等。就拿本次的全國兩會來說,放眼整個的媒體席,先進的直播云臺設備、人手配備的智能錄音筆、藍牙耳機、文字編輯器等占據了公眾的視野,顯然新聞采編工作已經成為了新媒體技術展示的重大舞臺。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廣播電視新聞要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重塑自身在新聞傳播領域的話語權,首先就要從新聞采編的選題入手,掌握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選題的技巧和關鍵。新聞選題是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決定著新聞采編的主題和內容篩選。在當前的媒介環(huán)境下,網絡輿論生態(tài)并不理想,有不少新聞媒體為了賺取流量和點擊率,在新聞選題上更多的偏向獵奇和低俗,目的就是吸引受眾的關注。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代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輿論引導職責,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要求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在進行新聞選題時要具備民眾意識,新聞選題要更加生活化、民眾化。具體來看新聞采編選題的技巧和關鍵,一是采編選題要具備原則導向,要以電視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嚴謹性為原則,注重對新聞選題真實性、客觀性以及價值導向的審核。二是新聞選題要確保與廣播電視新聞欄目的風格相契合,通過優(yōu)質選題幫助廣播電視媒體實現新聞品牌的塑造和提升。三是采編工作人員在進行新聞選題時要優(yōu)先向民生靠攏,選擇那些最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重大主題、事件和話題,從而更好的展現電視新聞的大眾情懷。從一個側面來講,電視新聞是溝通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的重要橋梁,在電視新聞新聞當中書寫人民、謳歌人民,真切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在人民群眾當中尋找平凡帶有不平凡的新聞人物,這樣更能夠拉近人民群眾與電視新聞之間的距離,并且反映出當下民生政策的可行性與科學性,從而獲取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喜愛。
新聞采編工作的實質就是對新聞信息的多元整合與加工。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采編渠道不斷拓寬,采編技術不斷升級,大大提升了新聞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效率,這個要求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要打通新聞采編信息收集和發(fā)布的渠道,優(yōu)化創(chuàng)新采編形式。首先,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在新媒體時代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性,要時刻關注新媒體的動態(tài),從而捕捉關鍵的、有價值的新聞點,結合新媒體上已有的信息資料,進行有關事件的梳理,找準其中的錯漏,就其中的關鍵點進行進一步的采訪和查證,這樣既能夠確保采編信息的綜合性和全面性,又能夠確保新聞信息發(fā)布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其次,要求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做到對新聞信息的多渠道發(fā)布,要想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絕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平臺去進行轉播,因此在完成信息加工編輯后,要構建全平臺傳播矩陣。與此同時,要求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掌握分眾化傳播的技巧,不同
的新媒體平臺其用戶生態(tài)是不同的,哪怕針對同一則新聞信息在進行全平臺發(fā)布的過程中,也要結合不同平臺的用戶特征對其內容、側重點和形式進行區(qū)分。就比如微博平臺擁有更多的年輕受眾群體,在微博上進行新聞信息發(fā)布時,在標題撰寫的過程中,可以用一些微博流行語,來增強對年輕用戶群體的吸引力。再比如在抖音平臺上進行新聞信息發(fā)布時,就要更加側重于對視頻新聞的編輯和加工,增強視頻新聞的可看性。
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快餐的時代,人們越來越習慣于進行碎片化和淺層化的信息閱讀,忽視了對新聞縱向的深層次的價值思考。廣播電視臺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必須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引領新聞行業(yè)朝著健康與可持續(xù)的方向發(fā)展,因此這就要求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始終立足于新聞內容質量,做到對新聞內容的去同質化,更加注重對新聞內容的深度挖掘。首先,在進行新聞采編時,要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針對同質化的新聞信息,采編人員要結合社會公眾的實際需求做到深耕細作,轉換新聞視角,映射深刻的新聞主題,引起社會公眾共鳴,從而引發(fā)廣泛的社會交流與討論。其次,采編人員在進行新聞內容加工和整理的過程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貫徹,展示出專業(yè)媒體人的人文關懷,面對同樣的新聞事件,有些媒體為了滿足社會公眾的獵奇心理可能會更加注重對一些陰暗面的挖掘,但是電視媒體采編工作者不可有失偏頗,要堅定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并且更多的站在平民視角去進行問題分析和問題解讀,從而引導正向的社會價值輿論。
新媒體時代,在新聞生產和制作的過程中更加強調社會公眾的參與性。女性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徹底打破以往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強化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并且做到受眾交互的常態(tài)化與風格化。首先,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開通個人社交賬號,通過發(fā)布一些選題和話題互動,保持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常態(tài)化聯系,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從而進行采編選題及內容的優(yōu)化。其次,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在與社會公眾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還可以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利用新媒體社交平臺來展示自己的工作日常、展示廣播電視新聞從業(yè)者的精神風貌,通過這種風格化的交流與互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影響力,獲得更多社會公眾的喜愛,在此基礎上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實現受眾引流,更加有利于廣播電視新聞的發(fā)展。
綜上,新媒體環(huán)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既要深刻的認識到時代的挑戰(zhàn),同時也要抓住發(fā)展機遇,使新聞采編工作者能夠掌握必要的新聞采編技巧,實現新聞采編工作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為打造高品質電視新聞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