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兵,黃曉遠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江蘇南京 211500
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是一種由出血、炎癥、創(chuàng)傷、腹腔異物、手術等因素引起的腹膜性反應[1]。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主要包括手術、炎癥、反射、出血、腹腔異物及創(chuàng)傷等因素?;颊叱R蚰c內容物難以順利通過腸道,而產生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及排便障礙等問題。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病后,患者多伴隨嘔吐、腹脹、停止排便、腹痛、停止排氣等癥狀,如果未及時接受治療,易加重患者病情外,且提升臨床治療難度,給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帶來不良影響[2]。如果患者患病后未得到及時治療,則會加重患者自身病情,甚至增加臨床治療難度,限制患者康復效果與預后情況。以往治療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常采用傳統(tǒng)的開放性手術,但由于創(chuàng)傷較大、并發(fā)癥較多,難以提升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3]。近年來,由于我國腹腔鏡技術普及速度較快,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其臨床療效明顯強于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腹腔鏡手術因其手術切口小、術野開闊、術后恢復速度快等優(yōu)點,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但這一術式對操作者技術水平具有較高要求。因此,本文將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2016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40例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采取腹腔鏡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科室收治的40例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分別實施開放性手術治療與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對應納入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1~55歲,平均(44.76±3.42)歲。觀察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32~61歲,平均(43.85±3.2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40例患者均經CT、腹部平片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排除標準:有彌漫性腹膜炎、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合并腸穿孔、腸瘺、惡性腫瘤患者;合并惡性腫瘤、其他臟器功能障礙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胃腸減壓、抗感染、糾正酸堿失衡與水電解質紊亂治療,要求患者術前禁食禁水,同時,給予抑酸護胃等常規(guī)治療。
對照組接受開放性手術治療,硬膜外麻醉后,切開患者病變部位,充分暴露腸粘連位置,完成分離后,再逐層縫合,留置好導管,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為有效查看患者梗阻位置與粘連位置,安排患者術前接受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學檢查,采取靜脈全麻,取患者平臥位,于原切口4~8 cm位置,行一切口作為入鏡孔,給患者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壓力控制在10~13 mmHg。按患者梗阻位置,合理選擇操作孔位置,再置入腹腔鏡,詳細探查患者病變位置與腹腔內部情況。使用超聲刀對患者粘連組織進行分離,操作時,確保動作輕柔,避免傷及患者腹壁,手術結束,對患者腹腔進行全面沖洗,留置透明質酸鈉藥物,給予胃腸減壓、抗感染等臨床治療。
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記錄患者手術時間、導尿管拔除時間,測量患者手術切口長度,再進行橫向對比;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主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10分制,分數(shù)越低說明患者疼痛程度越輕;統(tǒng)計患者術后是否出現(xiàn)腸瘺、出血、感染、切口疝等并發(fā)癥;統(tǒng)計患者梗阻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64.32±20.49)mL、下床時間(11.26±1.15)h、胃腸功能恢復時間(2.18±1.22)d、住院時間(5.22±1.16)d,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對照組(n=20)觀察組(n=20)t值P值術中出血量(mL)79.89±25.76 64.32±20.49 2.116 0.041下床時間(h)18.73±2.34 11.26±1.15 12.813<0.001胃腸功能恢復時間(d)4.26±1.27 2.18±1.22 5.282<0.001住院時間(d)9.89±1.18 5.22±1.16 12.612<0.001
觀 察 組 手 術 時 間(63.95±10.83)min、切 口 長 度(3.81±0.42)cm、導尿管拔除時間(3.29±1.68)d,各指標和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變化差異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clinical indicator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變化差異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clinical indicators of patients(±s)
組別對照組(n=20)觀察組(n=20)t值P值手術時間(min)74.85±9.76 63.95±10.83 5.325<0.001切口長度(cm)15.73±2.45 3.81±0.42 8.042<0.001導尿管拔除時間(d)5.12±2.14 3.29±1.68 7.635<0.001
觀察組術后24 h疼痛VAS評分為(0.81±0.53)分,少于對照組的(1.45±0.6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分]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分]
組別對照組(n=20)觀察組(n=20)t值P值術前5.48±1.06 4.98±1.01 1.523 0.135術后24 h 1.45±0.66 0.81±0.53 3.381 0.002
對照組發(fā)生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觀察組梗阻復發(fā)患者1例,復發(fā)率僅為5%,少于對照組7例(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06,P<0.05)。
粘連性腸梗阻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使患者腹腔內容物難以在腸道中順利通過與運行[4]。粘連性腸梗阻主要包括腸與腸粘連、腸與網膜粘連、纖維束帶束縛腸及腹壁粘連等問題,使腸內容物難以在腸道中順利通過。多數(shù)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屬于獲得性腸梗阻,其致病因素與腹部手術有關,不少研究指出,約有80%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都有盆腔手術與下腹部手術治療史。如果患者出現(xiàn)腸內容物無法通過腸道的梗阻情況時,會使患者出現(xiàn)嘔吐、惡心、腹脹、腹痛、排便困難等癥狀,其在腸梗阻疾病中具有極高發(fā)病率[5-6]。當前臨床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常采用內科保守治療,但患者病情遷延難愈時,需要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7]。
臨床常見手術方式主要包括傳統(tǒng)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其中手術效果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是腹腔鏡手術。臨床以往常用的開放性手術,雖有助于徹底解除患者病因,但由于對患者損傷較大,術后易使患者出現(xiàn)腹腔、腸道及切口等創(chuàng)傷,增加患者粘連性腸梗阻復發(fā)風險,使患者再次陷入疾病困擾[8]。
腹腔鏡手術相比于常規(guī)開放性手術,其具有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術中痛苦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有助于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降低術后復發(fā)風險[9]。腹腔鏡技術水平隨我國當前醫(yī)療技術發(fā)展而逐漸提高,有助于提升患者臨床治療安全性。
由結果可知,經手術治療,觀察組術中出血量(64.32±20.49)mL、下床時間(11.26±1.15)h、胃腸功能恢復時間(2.18±1.22)d、住院時間(5.22±1.16)d,均少于對照組(P<0.05)。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臨床治療中,開闊了整個手術視野,既便于鈍性分離,又有利于改善患者病變位置。這與趙曉智等[10]“研究組經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術中出血、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的研究結果相符合。由于腹腔鏡手術患者術中應激反應小,術中出血少、痛感較輕,提升了手術的臨床療效,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效果。經臨床干預,觀察組手術時間(63.95±10.83)min、切口長度(3.81±0.42)cm、導尿管拔除時間(3.29±1.68)d,和對照組相比明顯更低(P<0.05)。這一研究結果提示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夠進一步縮短患者手術時間與導尿管時間,且手術切口也較小,對患者傷害較小,便于患者術后恢復。將腹腔鏡手術應用于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臨床治療,可從手術時間、導尿管拔除時間等圍術期指標進行改善,體現(xiàn)了腹腔鏡手術的切口小、手術時間短等優(yōu)勢,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針對頑固性實施腹腔鏡手術,在保證患者手術切口前提下,對病灶進行鈍性分離,可有效減少患者應激反應對患者手術治療及預后效果的影響。觀察組術后24 h疼痛VAS評分為(0.81±0.53)分,少于對照組的(1.45±0.66)分(P<0.05)。由于腹腔鏡手術屬于一種常見的微創(chuàng)手術,術中有效緩解了患者的應激反應,對患者術后疼痛具有緩解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11]。對照組發(fā)生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患者共8例,其發(fā)生率高達40%,高于觀察組(10%)(P<0.05)。這提示腹腔鏡手術以其痛苦少、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減少了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這與陳智盛等[12]“觀察組經手術治療,患者發(fā)生切口疝、感染、出血等并發(fā)癥患者共5例,發(fā)生率12.5%,少于對照組(P<0.0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相比于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給患者帶來的機械刺激與物理干擾,腹腔鏡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與應激反應較小,患者術后并發(fā)癥也明顯更少,保障了患者手術安全性[13-16]。觀察組梗阻復發(fā)患者1例,復發(fā)率僅為5%,少于對照組(35%)(P<0.05)。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腹腔鏡手術開闊了手術視野,經手術松解,大幅降低了臨床復發(fā)率[17-18]。由于本研究所選樣本有限,存在明顯不足,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深入探討本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對頑固性粘連性腸梗阻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大幅減少了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進一步縮短了患者的手術及住院時間,患者術后復發(fā)風險低,預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