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麗娟,金輝,賁曙萍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東臺 224200
現階段,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肥胖和2型糖尿病發(fā)生率也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與體質量正常者比較,肥胖者出現2型糖尿病風險更高,肥胖和2型糖尿病彼此影響,互相作用,進一步增加疾病復雜程度和治療難度[1]。相關研究提出,對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9%或空腹血糖>11.1 mmol/L)進行治療時應予以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以控制血糖水平,而肥胖患者接受治療時,需與可降低體質量的降糖藥物聯合應用,如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二甲雙胍等[2-3]。利拉魯肽是臨床普遍應用的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以人胰高糖素樣肽G1類似物為活性成分,對胰高糖素分泌有抑制作用,也可調節(jié)胰島素β細胞新生與調整,進而對血糖水平予以控制[4]。為探討利拉魯肽、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對患者血糖控制、炎性因子的作用,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初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研究納入60例初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經抽簽法均分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0~80歲,平均(61.32±1.68)歲;病程4~10個月,平均(8.16±1.32)個月;體質量65~96 kg,平均(71.27±2.12)kg。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2~77歲,平均(61.18±1.54)歲;病程3~12個月,平均(8.27±1.44)個月;體質量67~93 kg,平均(71.18±2.32)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2型糖尿病[5];②年齡40~80歲;③體質指數≥28 kg/m2,女性腰圍≥85 cm,男性腰圍≥90 cm;④對研究中所用藥物可耐受;⑤病程不超過1年。排除標準:①重要組織臟器存在嚴重病變患者;②其他類型糖尿病患者;③伴隨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患者;④近1個月內用過降糖藥物患者。
兩組采用鹽酸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31021130,規(guī)格:0.25 g)口服,0.5 g/次,3次/d。對照組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國藥準字S20153001,規(guī)格:3 mL∶300 U)和地特胰島素(國藥準字J20140107,規(guī)格:3 mL:300 U)聯合治療,每日胰島素初始用量=體質量×(0.4-0.5),地特胰島素用量占其中的2/5~3/5,睡前皮下注射,其余部分平均分配至三餐前,予以門冬胰島素皮下注射。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利拉魯肽(進口藥品注冊標準JS20090155,規(guī)格:3 mL∶18 mg)皮下注射治療,初始劑量0.6 mg/次,1次/d,7 d后無異常者可增至1.2 mg/次,1次/d。用藥期間,監(jiān)測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睡前血糖。根據空腹血糖增減地特胰島素量,根據餐后2 h血糖增減門冬胰島素用量,根據用藥時間均為4周。
①血糖控制效果和體質指數?;颊呷朐簳r和治療4周后各抽取空腹肘靜脈血,離心處理后,以上層血清為待測標本,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免疫比濁法)經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測定;體質指數=體質量/身高2。②炎性因子。于患者治療前后分別抽取空腹肘靜脈血,按照規(guī)范標準離心處理,采用分離所得上層清液,存放至-80℃的醫(yī)用冰箱內,經顯微鏡計數法檢測白細胞計數,經免疫比濁法和膠體金法測定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③血脂代謝。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總膽固醇、三酰甘油、載脂蛋白A1和載脂蛋白B水平。④氧化應激。抽取肘靜脈血并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氧化應激指標,包括總抗氧化能力、脂質過氧化氫、丙二醛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用藥前,兩組血糖指標和體質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和體質指數下降,觀察組各項指標水平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較(±s)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
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用藥前13.56±1.24 13.72±1.42 0.465 0.644用藥后(8.12±0.78)*(5.68±0.54)*14.087<0.001餐后2 h血糖(mmol/L)用藥前17.21±2.14 16.92±1.80 0.568 0.572用藥后(10.72±1.78)*(8.24±1.16)*6.393<0.001糖化血紅蛋白(%)用藥前10.54±1.32 10.36±1.18 0.557 0.580用藥后(8.36±1.12)*(6.92±1.21)*4.784<0.001體質指數(kg/m2)用藥前30.12±0.40 30.18±0.48 0.526 0.601用藥后(28.72±0.32)*(28.16±0.24)*7.668<0.001組別
用藥前,兩組炎性因子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觀察組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s)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白細胞計數(×109/L))用藥前15.32±1.44 15.72±1.68 0.990 0.326用藥后(9.12±1.32)#(6.78±1.12)#7.404<0.001 C反應蛋白(mg/L)用藥前37.21±11.24 38.56±10.72 0.476 0.636用藥后(21.32±5.12)#(13.36±2.72)#7.520<0.001降鈣素原(μg/L)用藥前9.56±2.18 9.92±2.32 0.619 0.538用藥后(5.16±1.24)#(2.72±0.48)#10.051<0.001
用藥前,兩組各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除載脂蛋白A1外,觀察組各項指標水平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脂代謝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脂代謝比較(±s)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總膽固醇(mmol/L)用藥前6.18±0.72 6.24±0.78 0.310 0.758用藥后(5.02±0.44)a(3.72±0.32)a 13.088<0.001三酰甘油(mmol/L)用藥前2.80±0.36 2.75±0.42 0.495 0.622用藥后(2.45±0.27)a(1.96±0.18)a 8.271<0.001載脂蛋白A1(g/L)用藥前0.78±0.17 0.82±0.21 0.811 0.421用藥后(1.16±0.18)a(1.52±0.16)a 8.187<0.001載脂蛋白B(g/L)用藥前1.80±1.32 1.86±0.35 0.241 0.811用藥后(1.45±0.21)a(1.08±0.12)a 8.379<0.001
用藥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觀察組總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水平更高,脂質過氧化氫、丙二醛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比較(±s)
注:與同組用藥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總抗氧化能力(U/L)用藥前60.32±7.12 60.56±7.36 0.128 0.898用藥后(70.21±6.54)a(78.45±7.24)a 4.626<0.001脂質過氧化氫(nmol/mL)用藥前9.42±1.45 9.64±1.28 0.623 0.536用藥后(7.60±1.12)a(5.27±1.18)a 7.844<0.001丙二醛(nmol/mL)用藥前20.28±3.16 20.44±3.32 0.191 0.849用藥后(15.12±2.18)a(12.27±1.68)a 5.672<0.001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用藥前6.72±0.78 6.96±0.84 1.147 0.256用藥后(8.86±1.18)a(10.54±1.36)a 5.111<0.001
胰島素強化治療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在短時間內控制血糖水平,抑制高糖毒性,對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作用明顯,延緩疾病發(fā)展進程[6]。但患者用藥過程中可出現血糖波動,增加氧化應激損傷風險。研究發(fā)現,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利拉魯肽越早,β細胞功能改善就越明顯[7]。利拉魯肽為新型抗糖藥物,是人胰高糖素樣肽1類似物,經基因重組技術合成,可結合胰島β細胞上對應受體,活化蛋白酶,刺激β細胞新生與分化,增加細胞數量,改善胰島功能。該藥物還可使得腺苷酸環(huán)化酶活性被激活,對其下游信號通路予以調節(jié),抗胰島β細胞凋亡[8]。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更低(P<0.05),分析其原因是利拉魯肽可促進人體分泌胰島素,對餐后胰高糖素分泌有抑制作用,可發(fā)揮雙激素調節(jié)作用,既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也可降低血糖波動風險,保障治療效果。
初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內臟脂肪內大量堆積細胞因子,可存在局部或全身炎癥反應,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明顯上升,其中核轉錄因子-κB活化對促炎因子和酶的轉錄有誘導作用,可促進活性氧生,導致炎性反應?;颊唧w內瘦素和炎性因子大量分泌,增加炎性反應,引發(fā)胰島素抵抗,導致心血管不良事件[9]。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體質指數、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水平水平更低(P<0.05)。原因在于利拉魯肽對核轉錄因子-κB通路有抑制作用,影響其下游因子,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利拉魯肽利于腸蠕動和腸排空。作用于下丘腦,增加飽腹感,減少食物的攝入,控制體質量,也可促進白色脂肪棕色化,減少內臟脂肪,改善脂肪分布狀態(tài),對內臟脂肪堆積引起的胰島素抵抗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患者血糖和體質量均得到調控,可降低機體炎性反應。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脂質代謝紊亂,也是導致患者出現相關并發(fā)癥的重要因素。研究發(fā)現,高血脂可導致胰島素抵抗,予以胰島素增敏劑,對脂肪毒性有逆轉作用,并對胰島細胞予以保護[10]??梢娧蓙y是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影響因素。臨床多用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反映機體血脂代謝狀態(tài),兩者水平越高,提示脂質代謝紊亂越嚴重。載脂蛋白是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可與血脂結合,或將血脂運輸至機體不同組織中代謝或利用,影響高脂血癥、心腦血管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11]。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和載脂蛋白B水平更低,載脂蛋白A1水平更高(P<0.05),提示在短效胰島素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利拉魯肽對機體旨在代謝調節(jié)作用更為明顯,可改善血脂代謝。
氧化應激可增加2型糖尿病發(fā)生風險,血糖水平過高時可導致線粒體超氧因離子過量釋放,其DNA對氧化應激因子敏感性高,機體處于氧化應激狀態(tài)時,可有大量氧自由基產生,干擾線粒體DNA復制,損壞線粒體,導致細胞凋亡。機體生理功能正常時,線粒體可代謝營養(yǎng)產物,維持機體狀態(tài)穩(wěn)定性,線粒體功能受損,可影響胰島素分泌,引發(fā)胰島素抵抗,導致2型糖尿病[12]。由此可以看出,氧化應激狀態(tài)可增加2型糖尿病發(fā)生風險,2型糖尿病患者多處于高脂高糖狀態(tài),可加重氧化應激程度,兩者互相影響,加重損傷程度,形成惡性循環(huán)。文中對比兩組氧化應激指標發(fā)現,觀察組抗氧化因子水平更高,氧化因子水平更低(P<0.05),提示利拉魯肽可改善機體氧化應激狀態(tài),促進抗氧化因子釋放,降低氧化因子水平,抑制氧化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利拉魯肽聯合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治療初診肥胖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和炎性因子釋放,也可控制體質量,對機體血脂代謝和氧化應激狀態(tài)有明顯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