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光,周慶杰
山東省昌樂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山東昌樂 262400
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指患者在損傷4~21 h內發(fā)生硬膜外血腫情況,多發(fā)生于額顳頂部。是因外界暴力因素造成硬膜外損傷,發(fā)生顱底骨折腦脊液漏,顱內壓異常升高出現(xiàn)血腫增大現(xiàn)象,引發(fā)亞急性硬膜下血腫[1]。該病主要表現(xiàn)有頭暈、惡心、嘔吐、頭痛、偏癱、失語、意識障礙、患側瞳孔散大、顱內高壓等,對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具有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等特點,長期戶外危險勞動、其他體力勞動者發(fā)生風險較高,病機復雜,對患者造成極大損傷,需及時開展治療[2]。開顱手術與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手術是臨床常用治療手段,需根據患者情況合理選擇治療方式。為有效評估開顱手術與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手術臨床價值,選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山東省昌樂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8例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展開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78例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為研究對象,在“系統(tǒng)抽樣法”原則下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20~64歲,平均(45.56±5.33)歲;創(chuàng)傷至入院時間1~7 h,平均(4.22±0.85)h;致傷原因:車禍19例,墜落傷13例,摔倒5例,其他2例。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19~65歲,平均(45.69±5.52)歲;創(chuàng)傷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3.78±0.81)h;致傷原因:車禍20例,墜落傷12例,摔倒4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同意后簽字。
納入標準:①證實為亞急性硬膜下血腫;②存在明顯手術指征;③病歷資料真實可靠、完整。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精神嚴重失?;颊?;②存在手術禁忌患者;③全身嚴重感染患者;④重要臟器嚴重病變患者;⑤腦外傷手術史患者;⑥并發(fā)腦出血患者;⑦合并惡性腫瘤疾病患者[3]。
對照組應用氣管插管全麻,利用頭顱CT確定血腫情況,于血腫部位作一切口,將顱骨咬除,從顳中回、顳上回處進入血腫,將血腫清除干凈,于腦室外進行引流,引流量不超過500 mL/d,引流導管,補充晶體液復位骨瓣,縫合切口,并于術后予以常規(guī)抗感染措施。
觀察組實施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手術,實施局麻,利用頭顱CT確定血腫情況,以血腫中心處作為靶點,需避開血管、重要功能區(qū)、腦膜等,使用電鉆標記靶點,應用穿刺針穿頭皮、顱骨,穿刺直至血腫部位后緩慢抽吸,變換針尖方法直至完全抽吸干凈,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血腫病灶,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灶,應用6萬單位尿激酶,于4 h后開始引流。術后5 d在影像學檢查下觀察有無殘留血腫,待血腫完全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①手術相關指標: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血腫殘留量、術后引流時間、住院時間。
②炎癥因子:選擇術前、術后1個月為觀察時間點,取患者靜脈血離心后,測定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4]。
③并發(fā)癥:術后1個月進行隨訪,觀察兩組再出血、癲癇、感染、偏癱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統(tǒng)計總發(fā)生率。
④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于出院時、隨訪3、6個月,應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估,共42分,評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5]。
⑤生活質量評分:選擇出院時、隨訪3個月,利用健康狀況調查量表(Short-form Health Survey-36,SF-36)開展調查評估,篩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維度4個:軀體功能、機體疼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分值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佳[6]。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用時、術后引流及住院時間相比于對照組均更短,術后出血量及血管殘留量相比于對照組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手術用時(min)204.69±34.55 133.26±25.85 10.337<0.001術中出血量(mL)114.74±21.12 36.14±8.69 21.493<0.001血腫殘留量(mL)16.41±3.66 12.26±3.22 5.316<0.001術后引流時間(min)7.62±2.12 3.98±1.22 9.293<0.001住院時間(d)25.88±3.69 17.54±3.02 10.922<0.001
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較對照組CRP、TNFα水平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CRP(mg/L)治療前10.58±8.77 10.74±8.41 0.082 0.934治療后24.17±5.69 17.74±5.01 5.296<0.001 TNF-α(ng/L)治療前34.44±6.22 33.98±7.02 0.306 0.760治療后58.44±6.22 43.87±3.66 12.607<0.001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出院時6.58±1.69 6.41±1.57 0.460 0.646隨訪3個月5.59±1.22 4.08±1.11 5.717<0.001隨訪6個月4.58±1.14 3.07±0.87 6.575<0.001
兩組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后,觀察組SF-36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軀體功能出院時68.69±8.52 69.06±8.41 0.193 0.847 3個月后79.92±10.88 88.96±10.06 3.809<0.001機體疼痛出院時61.25±9.25 60.58±10.20 0.303 0.762 3個月后74.78±10.15 82.67±12.54 3.054 0.003精神健康出院時61.33±7.25 60.89±8.58 0.244 0.807 3個月后73.62±10.17 83.85±10.26 4.422<0.001社會功能出院時66.74±10.21 65.99±10.47 0.320 0.749 3個月后73.68±11.19 83.57±10.26 4.068<0.001
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是指硬膜外受到外傷后4~21 h內發(fā)生硬膜下血腫,而急性硬膜下血腫通常在癥狀發(fā)生3 d內出現(xiàn);顱內壓快速升高、局部腦功能損傷、局部慢性病灶是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主要病理表現(xiàn),發(fā)生并發(fā)癥及不良事件的風險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針對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臨床需及早開展治療,采取合理手段以改善病情,預防相關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7]。手術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手段,其中開顱血腫清除術對疾病治療具有一定效果,可有效緩解病情,但該術式對患者易造成較大損傷,刺激性強,容易引發(fā)嚴重并發(fā)癥,創(chuàng)傷性大,術后恢復緩慢,故臨床需謹慎選擇[8]。
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手術治療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接受度高,主要利用CT進行顱內穿刺并將血腫抽吸出來,對血腫進行液化處理,手術實施局部麻醉方式對機體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干擾小,同時血腫更易清除,以促進患者腦損傷更快恢復[9-10]。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手術用時、術后引流及住院時間均更短[住院時間比較(17.54±3.02)d vs(25.88±3.69)d],術后出血量及血管殘留量均更低,同時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7.69%vs 25.64%)(P<0.05)。相關研究中實施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后復發(fā)及并發(fā)癥率4.16%顯著低于開顱手術患者14.89%,且住院時間比較,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22.1±5.3)d較開顱手術患者(36.6±9.6)d明顯縮短(P<0.05),其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從中證實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對降低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促進早期康復的突出優(yōu)勢。分析如下:開顱手術是在全麻下進行,需將頭皮切開去除骨瓣清除血腫,為手術提供清晰的視野,手術難度相對較低,但手術損傷較大,術中容易造成重要功能區(qū)、血管等損傷,整體手術用時較長,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較高,無疑對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術后不易恢復,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11]。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是在局麻下進行的,與前者相比具有突出的應用優(yōu)勢,例如減小對患者損傷,避免腦組織及重要血管損傷,以便于術后神經功能更快恢復,整個手術用時更短,術中出血量少,可以在更短時間內快速、完全清除血腫,降低占位效應,術后并發(fā)癥風險低,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12-13]。
炎癥因子CRP是在機體應激、感染、炎癥狀態(tài)下快速升高的一種非特異性急性期反應蛋白,TNF-α是由巨噬細胞產生的對免疫病理損傷具有高敏感性的促炎介質[14-15]。本研究結果:治療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較對照組CRP、TNF-α水平更低(P<0.05)。表明實施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手術,相較開顱血腫清除術,可有效改善炎癥因子水平,對炎癥因子影響小[16]。本研究經術后隨訪,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SF-36各維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相比開顱血腫清除術,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手術在患者遠期預后方面更具優(yōu)勢,原因是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手術減少對腦組織及血管的損傷,促進神經功能更快恢復,術后并發(fā)癥概率相對低,住院周期短,患者恢復更快、更好,因此預后結果理想,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17-19]。
綜上所述,對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開展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手術,相較開顱手術,可取得理想預后結果,手術損傷小、風險性低,血腫清除徹底,且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速度較快,住院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