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然,劉靜芹,崔博坤,于洋
保定市第一醫(yī)院內分泌科,河北保定 071000
糖尿病腎?。―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發(fā)癥,臨床上DN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出現持續(xù)性尿蛋白陽性后,常認為已發(fā)生腎功能損害,這種情況下病情不可逆轉,通常發(fā)展至終末期腎衰竭。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反映腎功能的可靠指標,但對早期DN的預測不敏感[1],故尋找敏感可靠的指標反映腎臟的早期損害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胱抑素C(CysC)是反映eGFR變化的內源性標志物,可靈敏地反映eGFR,且來源穩(wěn)定,可作為反映腎功能早期變化的可靠指標[2]。CysC是否能更早、更及時地預測輕微腎損傷,目前研究較少。纈沙坦是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1型受體(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AT1R)拮抗劑,可能通過抑制CysC介導的炎癥反應起到保護腎臟d作用。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保定市第一醫(y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血清CysC在輕微腎損傷中的臨床意義,闡明早期應用纈沙坦是否可以降低血清CysC水平,為DN的早期干預和診斷治療提供新思路?,F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66例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齡30~80歲。所有入選對象均合并DR、高血壓。在治療糖尿病的基礎上,加服纈沙坦80 mg/d,早晨頓服,應用4周。根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MA/Cr)將T2DM患者分為3組:正NA1組12例,UMA/Cr<10μg/mg,其中男8例,女4例;年齡50~80歲,平均(63.4±8.1)歲。NA2組19例,UMA/Cr10~30μg/mg,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齡36~77歲,平均(55.3±10.8)歲。MA組35例,UMA/Cr31~300 μg/mg,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40~78歲,平均(60.5±9.1)歲。NC組30例,其中男13例,女性17例;年齡25~72歲,平均(50.4±12.2)歲。4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DN的診斷按Mogensen分期標準進行分期,NA1組、NA2組、MA組為Ⅰ~Ⅲ期DN患者。所選患者均對研究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取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許可。
納入標準: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臟疾病病史者;②近期有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者;③其他原因所致腎病者;④有腎損害藥物用藥史者;⑤懷孕和哺乳期女性。
所有受試對象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正中靜脈血5 mL,用于血漿CysC的測定,采用膠乳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由本院生化檢驗科用日立7600-110全自動生化儀測定,操作嚴格依據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連續(xù)3 d應用放射免疫法測定UMA/Cr,取其平均值。
比較NA1組、NA2組、MA組與NC組血清Cys-C水平的差異;比較NA1組、NA2組、MA組用藥前后血清CysC水平的差異。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4組差異采用完全隨機化設計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NA1組、NA2組、MA組較NC組明顯升高,MA組明顯高于NA1組、NA2組,NA2組較NA1組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血清CysC水平比較[(±s),mg/L]
表1 4組血清CysC水平比較[(±s),mg/L]
注:與NA0組相比,▲P<0.05;與NA1組相比,*P<0.05;與NA2組相比,#P<0.05
組別NC組(n=30)NA1組(n=12)NA2組(n=19)MA組(n=35)CysC 0.54±0.23(1.05±0.34)▲(1.27±0.18)▲#(1.83±0.31)▲#*F值125.728 P值<0.001
NA1組、NA2組、MA組用藥后血清CysC水平較用藥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血清CysC水平對比(±s)
表2 治療前后血清CysC水平對比(±s)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NA1組(n=12)1.05±0.34 0.82±0.33 5.411<0.001 NA2組(n=19)1.27±0.18 1.06±0.24 4.995<0.001 MA組(n=35)1.83±0.31 1.58±0.25 6.776<0.001
尿MA/Cr與CysC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CysC與DN為正相關(r=0.711,P<0.001)。
DN發(fā)病機制相對復雜,且發(fā)生比較隱匿,很多糖尿病性腎功能損害患者并不能檢測到蛋白尿[3-4]。所以早期DN一般不易被察覺,實驗室檢查是較為重要的手段[5]。研究表明,CysC與早期腎損傷、微血管病變密切相關[6-7]。CysC是一種低分子蛋白,其廣泛存在于機體各組織、細胞與體液中,主要經腎臟代謝,但當腎臟功能受損后,該蛋白水平會快速升高,因此CysC可反映腎小球功能受損情況[8]。且CysC不會受到飲食、性別等影響,臨床應用價值更高[9]。CysC濃度與eGFR呈負相關,腎小球濾過功能有輕度損傷時,血液中CysC濃度會顯著升高,且病情越嚴重,CysC濃度越高[10]。相關文獻指出,與肌酐清除率比較,CysC濃度能更加準確地反映DN患者機體腎小球濾過功能狀況[11-12]。在亞臨床腎病中,患者機體中血肌酐尚未發(fā)生異常時,CysC濃度已表現為明顯升高[13]。本研究結果顯示,NA1組、NA2組、MA組血清CysC水平(1.05±0.34)、(1.27±0.18)、(1.83±0.31)mg/L較NC組(0.54±0.23)mg/L明顯升高,且MA組明顯高于NA1組、NA2組(P<0.05)。相關學者在其研究中得出,對照組、T2DM組、DN組血清CysC水 平 為(0.55±0.14)mg/L,(0.88±0.14)mg/L,(1.69±0.22)mg/L,兩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6]。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陰性、肌酐正常時,血清CysC水平已經升高,可較早地反映早期腎臟損傷;且隨著腎臟損害的加重,血清CysC水平明顯升高,說明血清CysC水平變化與DN的嚴重程度相平行,可準確反映腎臟受損程度,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中血清CysC與UMA/Cr呈正相關,提示CysC是DN的危險因素,與Kim JH等[14]研究一致。故糖尿病患者進行定期檢測血清CysC,可較早的發(fā)現輕微的腎損傷,并及時治療,有效地降低臨床腎病發(fā)生率。
DN發(fā)病機制中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最為重要。纈沙坦為選擇性AT1受體拮抗劑(AT1Ra),可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Ⅱ與其AT1型受體結合,改善腎臟血流動力學,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從而減少尿蛋白的排出。另有研究發(fā)現,纈沙坦不僅可以抑制RAS系統(tǒng),還具有減少炎癥因子表達、炎癥細胞浸潤等作用,能更好地延緩DN的進展[15],提示纈沙坦可通過抑制CysC介導的炎癥反應起到保護腎臟作用。孫志寶等[16]研究表明,應用纈沙坦治療6個月后血清CysC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纈沙坦可顯著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NA1組、NA2組、MA組中應用纈沙坦前后血清CysC水平明顯下降,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表明纈沙坦可以降低DN患者血清CysC水平,且有可能通過影響其水平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及早應用纈沙坦干預可有效降低DN的進展。
綜上所述,血清CysC可能是早期腎臟受損的敏感指標,參與了DN的發(fā)生、發(fā)展。本文通過研究血清CysC水平變化與DN之間的關系,顯示CysC可能成為預測DN的可靠指標,為DN的早期干預或治療找到新靶點,為臨床工作帶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