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強,蔣禮,張應戰(zhàn)
(蚌埠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近年來肝動脈灌注化療、肝動脈栓塞以及經(jīng)動脈化療栓塞術等肝癌的介入治療方案在臨床廣泛開展,已被認為是肝癌非手術治療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肝臟惡性腫瘤患者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對肝臟儲備功能的準確評估,有助于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以強化治療效果。常規(guī)肝功能檢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僅能反映出肝臟的實質損害程度和靜息狀態(tài)下肝功能的代償現(xiàn)狀,而傳統(tǒng)Child-Pugh分級存在評分困難問題[1]。本研究觀察了采用精細介入療法行化療栓塞術對肝臟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并使用改良Child-Pugh分級法觀察患者肝臟儲備功能,同時對照分析了介入治療前后患者血清肝功能相關指標,以進一步評估精細介入療法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100 例,以第八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作為本次診斷與分期的依據(jù)。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64.59±2.58) 歲;乙肝表面抗原陽性30 例,合并肝硬化20 例;臨床分期:Ⅰb期5 例,Ⅱ期16 例,Ⅲ期29 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級26 例,B級24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3.48±2.61) 歲;乙肝表面抗原陽性32 例,合并肝硬化21 例;臨床分期:Ⅰb期6 例,Ⅱ期17 例,Ⅲ期27 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級24 例,B級2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肝臟占位病灶;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腫瘤占據(jù)率在70%以下;肝癌直徑≤10 cm;患者肝儲備功能評估Child-Pugh A級或B級;患者一般資料完整;無介入治療及化療禁忌證;本人與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門靜脈主干嚴重阻塞患者;患者生存期<12 個月;伴有嚴重凝血功能異常及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伴有意識障礙,行為能力受限者。
觀察組患者予以精細化介入治療。穿刺點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并對患者采取股動脈穿刺療法,放置5F-RH導管[2]。在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實施數(shù)字剪影血管造影介入療法,期間重點觀察患者腫瘤位置、形狀、體積,并觀察腫瘤是否出現(xiàn)遠處轉移。無異常后,以經(jīng)皮穿刺技術行股動脈穿刺,在全面造影完成后,選取腫瘤供血動脈,以洛鉑和表柔比星作為化療方案,藥物用量分別為50 mg,30 mg?;熕ㄈg治療2~4 次,根據(jù)患者耐受度,調整化療次數(shù)。治療初期化療間隔為1個月,待腫瘤得到控制后,每間隔6 個月提示患者重復治療,以強化介入干預效果。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肝動脈栓塞術,將導管選擇性插入腫瘤供血靶動脈后注入栓塞劑,閉塞靶動脈以使腫瘤組織缺血壞死。此外兩組均根據(jù)患者疾病進展,選擇針對性化療方案支持,化療方案為洛鉑和表柔比星。在介入與化療干預后,對患者肝功能進行評估,評估重點為是否發(fā)生肝功能損傷。最后,提醒患者分別在治療一周和一個月后進行復查[3]。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及治療6 個月后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肘靜脈血,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膽堿酯酶(CHE)、白蛋白(ALB)及總膽汁酸(TBA)水平。采用肝功能分級Child-Pugh評分及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法,評估患者肝儲備功能情況[4]。治療前后采用增強CT觀察病變情況:肝占位病灶直徑較前縮小≥50%判定為顯效;肝占位病灶直徑較前縮小<50%判定為有效;病灶無明顯縮小或增大,或出現(xiàn)新的轉移灶判定為無效[5]??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前兩組患者CHE,ALB,TBA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HE,TBA均低于治療前,ALB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CHE,TBA水平低于對照組,ALB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HE和ALB及TBA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肝功能分級Child-Pugh評分與MEL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上述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Child-Pugh與MELD評分比較 單位:分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單位:例(%)
近年來,肝癌介入治療在臨床上較為常用,特別是經(jīng)動脈化療栓塞術,通過向患者肝部腫瘤供血血管選擇性或超選擇性導入碘化油乳劑,實現(xiàn)腫瘤去血管化,并可聯(lián)合聚乙烯醇、空白微球及明膠海綿顆粒等顆粒型栓塞劑進一步提高栓塞效果,阻斷病灶血供,有助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與此同時,栓塞劑與化療藥物充分混合成乳劑,聯(lián)合灌注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抗腫瘤效果[7]。本研究中,我們采用洛鉑和表柔比星作為化療方案,觀察了以精細介入療法行化療栓塞術治療的效果。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肝動脈栓塞術相比,精細介入療法顯著提升了治療有效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此外,本研究著重觀察了肝惡性腫瘤患者介入治療前后的肝臟儲備功能情況。肝臟儲備功能主要反映肝臟在受到各種致病因子損傷后的代償能力[8]。肝細胞線粒體的產(chǎn)能能力與功能肝細胞總數(shù)、血-肝交換能量、肝細胞微粒體功能存在關系,而肝臟的功能十分復雜,各項相關因素的變化均對其功能造成影響[9]。因此,在肝臟儲備功能的評估中,有關人員應堅持定量化分析原則,如做好靛青綠(ICG)排泄試驗、利多卡因試驗與肝體積測定。然而,在具體的應用中,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部分檢測方法尚處于探索階段,普及推廣的難度較大。林偉鴻和李凱[10]研究了肝切除術患者使用肝臟儲備功能評估效果,提出在原發(fā)性與繼發(fā)性肝臟惡性腫瘤治療前,需要做好評估工作,預防發(fā)生肝功能衰竭。由此證實,肝功能儲備評估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同時研究也表明[11],肝臟儲備功能也可應用在其他肝病患者肝功能檢測中,如肝硬化腹腔積液、肝功能損傷。
陸華澤等[12]在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前準備的報道中分析了肝臟儲備功能評估方法的價值,提出Child-Pugh評分法應用較為廣泛,但是該方法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局限性的觀點。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了改良Child-Pugh分級法和MELD終末期肝病模型對介入治療患者肝臟儲備功能進行評估,同時比較了CHE,ALB及TBA等肝功能相關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肝臟儲備功能評分及肝功能生化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精細介入治療可通過抗腫瘤效應改善肝臟儲備功能的同時,并未顯著增加化療藥物灌注等因素對肝臟的損害。
綜上所述,肝臟惡性腫瘤患者實施精細化介入治療,可改善患者肝臟儲備功能,有利于對肝功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