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蔡莉莉,王根杰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1檢驗科,2輸血科,3血液科,河南 商丘 476100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兒童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一種以骨髓造血干細胞或淋巴祖細胞分化異常、惡性增殖為特征的血液疾病,臨床表現為貧血、感染及發(fā)熱等[1-2]。盡管ALL的臨床療效有一定提高,但由于ALL的復發(fā)率高,腫瘤細胞的抗藥性較強,導致患兒的預后較差[3],因此,進一步提高ALL的療效,對改善ALL患兒的預后尤為重要。研究表明,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會致ALL病情進展[4]。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一種由活化的T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的促炎因子,在調節(jié)免疫反應、炎性反應等生物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5-6]。降鈣素原(procallcitonin,PCT)是細菌感染的早期標志物,是降鈣素的前體,且無降鈣素樣的激素活性[7]。研究表明,健康者的血液中幾乎檢測不到PCT,但全身嚴重感染2~4 h即可檢測到,8 h達到峰值,且PCT升高幅度與炎癥反應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8]。因此,本研究探討血清IL-6和PCT水平與ALL患兒預后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ALL患兒。納入標準:①經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白血病免疫組化、白血病免疫分型、基因檢測及細胞遺傳學檢查等首次確診為ALL[9];②年齡≤14歲;③既往未接受化療;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惡性血液??;②合并嚴重感染、免疫系統(tǒng)疾?。虎蹖χ委熕幬镞^敏或不耐受。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88例ALL患兒作為觀察組,男56例,女32例;年齡2~13歲,平均(6.57±2.14)歲。另選取同期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非惡性血液病患兒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年齡≤14歲,經檢查首次確診為非惡性血液病。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合并嚴重感染、免疫系統(tǒng)疾??;③既往使用過影響血液系統(tǒng)的藥物;④臨床資料不完整。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57例非惡性血液病患兒,其中男 34例,女 23例;年齡2~13歲,平均(6.39±1.75)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治療前,抽取兩組患兒外周靜脈血4 ml,4℃條件下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80℃保存待測,分離過程中避免溶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兩組患兒血清IL-6水平,采用免疫熒光層析法檢測血清PCT水平,實驗方法均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采用電話隨訪的方法對患兒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隨訪截止時間為2021年6月30日,記錄患兒的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采用SPSS 20.0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組間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血清IL-6、PCT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清IL-6和PCT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血清IL-6和PCT水平的比較(±s)
組別觀察組(n=8 8)對照組(n=5 7)t值P值2 2.1 7±6.5 9 5.8 6±1.3 1 1 8.4 3 0 0.0 0 0 2 5.3 8±7.1 2 1 3.2 7±1.8 5 1 2.5 6 3 0.0 0 0 I L-6(p g/m l)P C T(n g/m l)
不同性別、年齡、免疫表型的ALL患兒血清IL-6和PC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Risk分層、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血小板計數、原始細胞比例的ALL患兒血清IL-6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89.480,t=8.427、3.072、2.898、7.540;P<0.01);不同 Risk分層、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血小板計數、原始細胞比例的ALL患兒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91.620,t=7.801、7.623、2.622、5.247;P<0.01)。(表2)
表2 不同臨床特征ALL患兒血清IL-6和PCT水平(n=88)
以血清IL-6水平22.17 pg/ml為臨界值將88例ALL患兒分為IL-6高表達組(n=52,≥22.17 pg/ml)和IL-6低表達組(n=36,<22.17 pg/ml),IL-6高表達組ALL患兒的中位PFS為12個月(95%CI:10.2~17.4個月),明顯短于IL-6低表達組患兒的19個月(95%CI:13.5~22.9個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587,P=0.000)。以血清PCT水平25.38 ng/ml為臨界值,將88例ALL患兒分為PCT高表達組(n=54,≥25.38 ng/ml)和 PCT 低表達組(n=34,<25.38 ng/ml),PCT高表達組ALL患兒的中位PFS為16個月(95%CI:12.1~18.6個月),明顯短于PCT低表達組患兒的20個月(95%CI:15.4~24.4個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003,P=0.000)。(圖1、圖2)
圖1 IL-6高表達組(n=52,≥22.17 pg/ml)和IL-6低表達組(n=36,<22.17 pg/ml)ALL患兒的PFS曲線
圖2 PCT高表達組(n=54,≥25.38 ng/ml)和PCT低表達組(n=34,<25.38 ng/ml)ALL患兒的PFS曲線
ALL是起源于造血干細胞或造血祖細胞早分化階段的、異質性的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以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為主要特點[10]。ALL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主要包括造血干細胞的異常增殖、凋亡障礙等,一般認為發(fā)病原因可能與遺傳因素及周圍居住環(huán)境等有關[11-12]。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ALL患兒的生存期一般不超過半年,嚴重威脅青少年及兒童的生命安全[13]。因此,進一步提高ALL的臨床療效,探究可用于評估ALL患兒預后的潛在指標,對改善ALL患兒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目前有研究認為,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會導致ALL病情進展[14]。IL-6是一種由活化的T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產生的促炎因子,可誘導體內B細胞、T細胞及自然殺傷細胞增殖分化,促使造血祖細胞異常增殖,可能會促進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血清IL-6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同Risk分層、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血小板計數、原始細胞比例的ALL患兒血清IL-6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ALL患兒血清IL-6水平上調可能參與了ALL的發(fā)生發(fā)展,與任峰和姜俊秋[17]的研究結果相符合。
PCT是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其在診斷細菌感染方面具有較高的特異度[18]。PCT現已被廣泛用作敗血癥和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的診斷標志物[19],研究顯示,細菌內毒素可將PCT直接釋放到血液循環(huán)中[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血清PC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同Risk分層、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血小板計數、原始細胞比例的ALL患兒血清PCT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提示ALL患兒血清PCT水平上調也可能參與了ALL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血清IL-6、PCT水平與ALL患兒預后的關系,結果顯示,IL-6高表達組ALL患兒的中位PFS為12個月,短于IL-6低表達組患兒的19個月,PCT高表達組ALL患兒的中位PFS為16個月,短于PCT低表達組患兒的20個月。提示血清IL-6和PCT水平上調與ALL患兒的不良預后有關,降低血清IL-6和PCT水平可能有助于改善ALL患兒的預后。
綜上所述,ALL患兒血清IL-6和PCT水平升高,IL-6和PCT可能參與了ALL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并對ALL患兒的預后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但仍需擴大樣本量進行遠期預后評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