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玉,丁莉,周穎
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江蘇揚州 225000
在臨床上,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為較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疾病之一,目前在該類惡性腫瘤疾病診斷中,多以影像學檢測及病理學診斷為首選措施,但其難以準確評估肝臟內部良惡性病變,尤其難以分辨肝癌、肝硬化、肝炎等不同結節(jié)性病變[1]。對此,為實現(xiàn)對PHC的盡早診斷及治療,需要進一步強化對肝癌發(fā)生及發(fā)展標志物的監(jiān)測。相關研究證實,血清腫瘤標志物表達能在影像學檢出PHC病變前出現(xiàn)一定的異常表現(xiàn)[2]。現(xiàn)階段臨床上常見的標志物為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但該物質敏感度相對較低,因而單獨檢測應用中發(fā)揮的效果并不理想,而相關研究顯示,高爾基體糖蛋白73(GP73)在肝病患者機體中表達水平相對較高,因而在肝癌診斷中具有較高的特異性[3]。對此,本研究以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2021年1—12月接收的PHC患者20例、LC患者20例、CHB患者20例以及健康體檢者20名為研究對象,分析聯(lián)合檢測血清GP73、AFP對PHC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20例原發(fā)性肝癌(PHC)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納入PHC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37~75歲,平均(67.34±5.27)歲。同時選取同時期收治的20例肝硬化(LC)患者納入LC組、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納入CHB組、20名健康體檢者納入?yún)⒄战M。LC組中男9例、女11例;年齡63~80歲,平均(74.23±4.31)歲。CHB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31~74歲,平均(65.24±5.33)歲。參照組中男10名、女10名;年齡34~74歲,平均(68.12±5.29)歲。4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納入標準:①PHC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4]中關于PHC的診斷標準,且經臨床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確診;②LC患者均符合《肝硬化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5]中關于LC的診斷標準;③CHB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6]中關于CHB的診斷標準;④所有參與研究者均對研究知情,并在“知情同意書”簽字。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有缺失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者。
4組受檢者入院后,血液檢查完畢后,收集其剩下的血清,放置于-80℃冰箱中待檢。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對血清GP73的水平進行檢測。同時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RCHITECT i2000sr)在化學發(fā)光法下對血清AFP水平進行檢測。
陽性診斷標準:血清GP73>150μg/L、血清AFP>8.78 ng/mL。
觀察4組患者血清GP73、血清AFP水平,同時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對比單一血清檢驗與聯(lián)合檢驗陽性率及診斷效能。其中,陽性檢出率=(真陽性例數(shù)+假陽性患者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診斷符合率=(真陽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血清GP73、AFP水平方面,PHC組>LC組>CHB組>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組血清GP73、AFP水平對比[(±s),ng/mL]
表1 4組血清GP73、AFP水平對比[(±s),ng/mL]
組別參照組(n=20)CHB組(n=20)LC組(n=20)PHC組(n=20)t參照組與CHB組值/P值t參照組與LC組值/P值t參照組與PHC組值/P值tCHB組與LC組值/P值tCHB組與PHC組值/P值tLC組與PHC組值/P值GP73 19.0±5.55 29.54±8.36 146.58±9.25 157.33±12.54 4.697/<0.001 52.892/<0.001 45.112/<0.001 41.981/<0.001 37.920/<0.001 3.085/0.004 AFP 5.02±0.85 7.11±1.25 9.66±2.17 23.52±5.24 6.183/<0.001 8.904/<0.001 15.585/<0.001 4.554/<0.001 13.623/<0.001 10.929/<0.001
PHC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LC組、CHB組與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C組與CHB組,CHB組與參照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組陽性檢出率對比[n(%)]
80例受檢者中,20例為PHC患者(陽性)、60例為非PHC患者(陰性);在單一血清GP73檢測中,陽性14例、陰性66例;單一血清AFP檢測中陽性14例、陰性66例;血清GP73+AFP聯(lián)合檢測中,陽性19例、陰性61例。見表3。其中聯(lián)合檢測診斷的陽性檢出率為23.75%(19/80)、診斷符合率為96.25%(77/80);單一GP73檢測的陽性檢出率為17.50%(14/80)、診斷符合率為87.50%(70/80);單一AFP檢測的陽性檢出率為17.50%(14/80)、診斷符合率為85.00%(68/80)。
表3 3種檢測方式診斷結果對比
PHC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系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其具有較高的病發(fā)率及病死率,一旦病發(fā)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均存在嚴重威脅[7-8]。相關研究顯示,該病癥在乙型肝炎、肝癌及丙型肝炎等肝臟疾病家族史患者中病發(fā)概率更高,病發(fā)后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腹脹、肝區(qū)疼痛、乏力、納差、消瘦等一系列不良癥狀[9]。臨床認為針對PHC盡早診斷、盡早治療是確保預后改善的關鍵所在;而在PHC病發(fā)的早期階段,患者臨床癥狀一般不明顯,且此階段瘤體較小,影像學診斷難度也較高[10]。相關研究顯示,血清腫瘤標志物能在影像學前發(fā)現(xiàn)PHC病變的異常表達,因而可對惡性腫瘤疾病的鑒別診斷起到一定的監(jiān)測與預警價值[11]。通常情況下,肝癌細胞基因表達對比正常細胞間有一定差異,諸如血清AFP即為較常見的一種血清腫瘤指標,該指標在肝癌、肺癌、胃癌、膽道腫瘤及胰腺癌等多種疾病診斷中可有明顯的升高表現(xiàn),故能將其作為腫瘤疾病診斷的重要標志物之一。但大量臨床實踐顯示,在該指標單一診斷應用中也存在敏感性較低的問題,故在其單一應用于肝癌診斷中往往存在一定的漏診、誤診情況[12]。因而合理分析AFP聯(lián)合其他腫瘤標志物在PHC診斷中的實施價值十分重要。
血清GP73為一種在高爾基體上存在的Ⅱ型跨膜糖基化修飾蛋白,其包含上百個氨基酸;通過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S-PAGE)顯示,GP73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3×104。相關研究中顯示,可在PHC患者膽管上皮細胞中檢出高水平的GP73表達[13];且其能夠參與細胞粘附及信號傳導過程中,繼而對蛋白質分泌及穩(wěn)定性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其在機體免疫調節(jié)及炎癥反應過程中也有一定參與。結合既往相關研究證實,GP73水平在正常人體肝細胞中表達極少或完全不表達,而在肝癌患者血清中則會有顯著升高[14]。相關研究顯示,其GP73在PHC患者肝細胞中會出現(xiàn)明顯上調,且其上調幅度對比乙型/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臟疾病引發(fā)的肝損傷存在一定差異,故在PHC患者疾病早期診斷及鑒別中,聯(lián)合該指標進行檢測具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PHC、LC、CHB及參照組受檢者各血清指標檢測中,PHC組患者的GP73、AFP水平 為(157.33±12.54)ng/mL、(23.52±5.24)ng/mL,對比LC組(146.58±9.25)ng/mL、(9.66±2.17)ng/mL、CHB組(29.54±8.36)ng/mL、(7.11±1.25)ng/mL及參照組(19.0±5.55)ng/mL、(5.02±0.85)ng/mL水平均有明顯升高(P<0.05)。這一結果證實,血清GP73與AFP在PHC診斷中可作為一個較為理想的檢測指標。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在PHC病發(fā)后,可導致大量GP73、AFP由經膽管上皮細胞或肝癌細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液中,繼而導致血清中GP73及AFP水平出現(xiàn)明顯升高。同時,PHC組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LC組、CHB組與參照組(P<0.05)。相關學者在其研究中發(fā)現(xiàn),GP73:原發(fā)性肝癌(157.3±21.6)μg/L、肝硬化(148.2±13.5)μg/L、慢 性 乙 肝(29.5±8.3)μg/L,AFP:原發(fā)性肝癌(136.0±18.3)μg/L、肝硬化(105.6±9.1)μg/L、慢性乙肝(14.1±5.0)μg/L,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GP73(19.0±5.6)μg/L、AFP(3.0±0.8)μg/L(P<0.05);且原發(fā)性肝癌組血清GP73、AFP水平顯著高于肝硬化組、慢性乙肝組(P<0.05),肝硬化組血清GP73、AFP水平顯著高于慢性乙肝組(P<0.05);此外,對比4組患者血清GP73、AFP陽性檢出率,也以原發(fā)性肝癌組檢出率最高(P<0.05),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證實了在PHC臨床診斷中,血清GP73、AFP檢測能夠起到積極價值。此外,本研究顯示,80例受檢者中,血清GP73、AFP聯(lián)合檢測的陽性檢出率、診斷符合率為23.75%(19/80)、96.25%(77/80);單一GP73檢測的陽性檢出率、診斷符合率為17.50%(14/80)、87.50%(70/80);單一AFP檢測的陽性檢出率、診斷符合率為17.50%(14/80)、85.00%(68/80)。研究證實,GP73聯(lián)合AFP可作為肝臟疾病檢測指標,且有助于提升PHC的診斷符合率及敏感度,從而為疾病診斷及后續(xù)治療提供科學參考
綜上所述,在PHC診斷中予以血清GP73聯(lián)合AFP檢測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