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曦
紅巖精神是周恩來、董必武等中共中央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志士精神風范的集中展現(xiàn),是偉大民族精神與偉大革命精神的深沉積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的重要精神基因和動力源泉。紅巖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情操,為中國革命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紅色資源記錄了中華民族不斷奮進的軌跡。邁步新時代,我們仍能從紅色資源里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與動力,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紅巖精神作為紅色資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應當在青年學生中傳承下去。
紅巖精神承載著培育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新青年的價值。100 多年前,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直到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送來了光明和希望。此后百年,革命先驅們滿懷信心,以改造舊中國為己任,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地開啟了新時代歷史起點上的偉大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但我們也應看到,中華民族在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征途中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肩負未來使命擔當?shù)那嗄陮W生,需要有偉大精神的指引,心懷信念,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yè)難以持續(xù)長久。”紅巖精神蘊含著面對各種誘惑毫不動搖、面對各種威脅視死如歸的堅定信念,蘊含著克己奉公的寶貴品質,蘊含著積極進取、不懈奮斗的斗爭精神,這正是支持青年一代在新的際遇與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要的強大精神動力。
紅巖精神蘊含著堅定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價值。革命文化源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汲取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智慧和氣度,又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完成了自我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奔t巖精神作為革命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樣源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青年學生中傳承和發(fā)揚紅巖精神,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厚底蘊,感受紅巖精神在社會主義偉大革命中的價值,真實體會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及生命力,使他們自覺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任務,堅定文化自信。
紅巖精神包含著增強青年黨性修養(yǎng)的價值。以周恩來、董必武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國民黨政權統(tǒng)治中心面臨生死考驗、腐化考驗、分裂考驗,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妥協(xié)、叛變、斗爭能力不足、群眾基礎不牢等問題,憑借崇高的黨性修養(yǎng)攻堅克難,最終擔負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歷史重任,為紅巖精神注入了獨特內涵。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面臨國內外各種復雜的環(huán)境和局勢,要解決一些黨員因黨性修養(yǎng)不足而導致的執(zhí)政風險和考驗。加強黨性修養(yǎng),包括青年學生、青年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是新時代黨建工作的關鍵之一。紅巖精神能夠為新時代青年學生黨性修養(yǎng)的提升提供典范和指引,讓青年學生在不斷加強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同時,勇于自我革命,修正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紅巖精神補足精神之“鈣”,滌蕩思想上的“塵埃污垢”,樹立愛國愛黨、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塑造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的品質,將紅巖精神的內涵融入時代所需。
近年來,紅巖精神作為紅色資源進入大學校園,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和載體,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創(chuàng)新平臺和方式。但對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讓紅巖精神時代價值的發(fā)揮進一步加強。
從價值層面而言,紅巖精神傳承教育的時代價值還需要進一步挖掘。
新時代,對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現(xiàn)實價值的認同來源于它們對現(xiàn)實問題的回應、解釋和方法論支持,能直面社會矛盾、困境、挑戰(zhàn),回應現(xiàn)實亟需解決的問題,幫助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或值得借鑒的方式。紅色文化的傳承教育如果脫離現(xiàn)實土壤,只會讓受眾感到“虛”和“空”。
對紅巖精神的運用傳承,不僅是在理論層面和歷史角度展示,還要與學生個體的主觀經驗、外部的客觀環(huán)境加以聯(lián)系,把紅巖精神放置于現(xiàn)實生活中,將紅巖精神的時代價值與當前社會熱點、挑戰(zhàn)、困境等結合,教會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分析現(xiàn)實的方法,從而不斷增強紅巖精神在學生心目中的意義。
新時代背景下,在對紅巖精神進行傳承教育時,應該發(fā)揮其對現(xiàn)實問題的回應和指導價值。
從方式層面而言,要充分創(chuàng)新紅巖精神傳承教育的協(xié)同途徑。紅巖精神作為紅色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出現(xiàn)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素材進入課堂。故此,紅巖精神傳承教育要進一步系統(tǒng)性、體系性推進。
比如,在教育過程、課程內容上注重階段延續(xù)性、貫通性,體現(xiàn)不同學段教育的針對性、層次性;將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與其他育人機制形成協(xié)同體系,避免教育碎片化、隨意性,進一步增加與多維育人體系的有效結合?,F(xiàn)階段,要進一步提升對紅巖革命資源的利用度,增強資源運用的有效性和連貫性;充分運用活潑的宣傳形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從效果層面而言,進一步聚焦紅巖精神傳承教育的成果品牌。紅巖精神常常作為紅色教育資源之一出現(xiàn)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或者主題活動、社團活動中,同時加強學生對紅巖精神的感知、體驗的過程化,讓學生在活動結束后擁有持續(xù)性的體驗和收獲。將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品牌結合起來,使之成果化、品牌化,有利于增強導向成果的持續(xù)體驗和品牌展示,強化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效果,彰顯紅巖精神作為不可或缺的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的重要價值。
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需要著眼于給予青年學生人生啟迪、實踐智慧和精神力量。要秉持“以文化涵養(yǎng)人”“以氛圍熏陶人”“以實踐教育人”的理念,從“知識上有收獲、過程上有體驗、成效上有產出”三個維度入手,讓學生能自覺將紅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紅巖革命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發(fā)展者。
為學生解惑,提升紅巖精神的價值認同?!耙晕幕恕⒁缘掠恕睆娬{我們要以文化貫徹教育的始終,引領青年學生從文化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從而體悟到文化的價值,承擔起傳承優(yōu)秀文化的責任。作為紅色革命文化的紅巖精神,其傳承教育也需要遵循這樣的路徑。內容上,要讓青年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在紅巖精神傳承教育中得到滿足。
目前,我國發(fā)展正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社會熱點、改革難點增多,國際國內問題交織,由于青年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完善、社會閱歷不豐富、思維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難免會產生認知不清、選擇困惑等問題。
在青年學生中有效開展紅巖精神傳承教育,讓青年學生感受到紅巖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核,關鍵在于讓青年學生從紅巖精神中汲取到“當代營養(yǎng)”,從紅巖精神中尋求到解決現(xiàn)實困惑的智慧啟迪,引導學生抉擇好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人生信仰等問題,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和期待,增強對青年學生的價值引導、道德滋養(yǎng)和心靈撫慰。
方法上,要將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認識路線,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紅巖精神的精髓要義,并以其為指導,增強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在青年學生中推行紅巖精神傳承教育時,一方面,我們需要將紅色事件、紅色人物以講故事的方式結合理論向學生綜合呈現(xiàn),讓學生首先在敘事的層面聽懂故事,然后在了解事件和人物經歷的基礎上,再學習理論,做到事例與理論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我們要有意識地沿著“理論提煉—理論延展—理論運用”的主線,以紅巖精神為載體,發(fā)掘其中的精神內核,挖掘其中的理論要素,引導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掌握解決當前焦點、熱點問題的方法,具備辨析真理、客觀看待外部世界的能力,從而真正擔當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
引導學生體驗,增強紅巖精神的載體認同。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不僅需要課堂上的講授,更需要讓學生參與體驗,滿足學生的感知需求,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觸摸紅色革命文化的脈搏。在開展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中,我們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感性認知深化理性認知。紅巖精神誕生于真實的革命歷史,其中包含了很多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有的驚心動魄、有的感人肺腑、有的震撼心靈、有的發(fā)人深省……將這些真實的歷史事件、人物事跡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以感性的方式開啟他們的視聽知覺,才能啟發(fā)他們更深層次地思考和感悟。在教育中,我們要做好事例的篩選,要兼顧真實性、典型性、針對性,同時也要兼具啟發(fā)性。另外,在事例呈現(xiàn)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融入藝術的手法,巧設懸念、渲染氣氛、突出細節(jié),讓情節(jié)更引人入勝、扣人心弦,提升學生的融入度。
第二,以情感認同促進精神認同。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需要從情感上與學生建立連接,激發(fā)學生對紅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tǒng)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yǎng)?!奔t巖精神的傳承教育可以在課堂之外拓展體驗平臺,通過參觀白公館監(jiān)獄舊址、渣滓洞監(jiān)獄舊址、紅巖革命紀念館等方式,讓青年學生重溫歷史,感受先烈們所經歷的艱難考驗,體會他們身上堅定的革命信念及舍生取義的革命精神,感悟革命道路的不易和革命成果的寶貴。其次,還可以讓紅巖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平臺,通過校園廣播、舞臺劇、電影賞析、講紅巖故事比賽等方式營造氛圍,感知歷史,展示當代學生對革命文化的理解和體悟,讓學生獲得情感認同。
第三,以載體變革帶動內容升華。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也需要順應時代變遷,將新技術、新載體作為我們講“活”革命文化的有效手段。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借助多媒體、移動客戶端等新型教學媒介讓課堂更有趣、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外,也可以采用微課、網絡課堂、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開拓教育新局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提升學習積極性。同時,在課堂外,也可以通過建立紅巖文化專題網站、舉辦紅巖微電影比賽、啟動紅巖故事視頻制作大賽、創(chuàng)辦紅巖電子刊物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紅巖精神的理解、感知,升華對紅巖精神歷史和當代價值的理解。
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增強紅巖精神傳承教育的效果認同。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需要搭建可視化成果展示平臺,呈現(xiàn)教育成效。所謂的成果展示不僅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套評估體系,檢驗教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探討如何在教育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依托一些品牌活動、院校平臺載體,鼓勵、引導學生將教育獲得轉化為可視的、能衡量的知識成果,讓學生有獲得感。
首先,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以成果獲得為導向,落實“實干精神”,避免形式主義。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方面,可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方式的革新,在傳統(tǒng)考核的基礎上,增添更多靈活多樣的自選動作,讓學生在學習感悟之后,根據自己的學習所得,選擇自己擅長、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或者呈現(xiàn)自己的所思,如微電影、手抄報、漫畫、公益廣告、攝影作品、視頻作品等,學生在完成成果的同時,再一次厘清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對課堂獲得的再消化、再沉淀。學??梢越柚蒲匈Y源,為學生搭建紅巖精神研究成果孕育的平臺。通過專題紅巖精神研究項目資助、紅巖沙龍、紅巖文學作品展、校報紅巖專欄等方式,激勵學生探索紅巖精神的理論價值和時代內涵,鼓勵學生將革命文化與新時代需求相結合,把握文化的時代脈搏。
其次,要注重創(chuàng)建紅巖精神傳承教育的品牌成效。紅巖精神的傳承教育可以通過選取青年學生中的優(yōu)秀代表為主導,以點帶面,輻射更多學生,從“大水漫灌”型轉變?yōu)椤熬珳实喂唷毙?。從?yōu)秀代表中樹立起榜樣、建立起成果品牌,讓更多青年學生去效仿。青年學生中的黨員是優(yōu)秀學生的代表,將紅巖精神與黨建結合,夯實教育的平臺與路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打造“黨建+紅巖”的紅色黨建品牌,依托“紅巖黨建項目超市”,落實“紅色黨日活動”、紅巖精神進黨課,開展紅巖黨員先鋒活動,讓黨員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創(chuàng)新紅巖精神與黨建的結合方式,讓紅巖精神在黨員、學生中熠熠生輝,讓每一位黨員、學生都成為鮮活的紅巖精神踐行者和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