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婷
青年不僅僅是一種年齡的設定,青年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態(tài)度、一種視角,青年性即時代性的集中體現(xiàn),“青年的命運,從來都同時代緊密相連”。
自1951年4月27日創(chuàng)刊以來,作為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堅持以“推動社會進步、服務青年成長”為己任,對不同時期的青年及青年現(xiàn)象進行全方位解讀。本文嘗試以2010-2021年《中國青年報》青年報道為樣本,深入剖析其以時代觀解讀青年群體的密碼,同時探尋看似分散的青年現(xiàn)象、青年特質背后青年與時代的交互軌跡。
在筆者看來,將2010-2021年作為時間坐標有其特殊意義。這一時期環(huán)境變化較大,網(wǎng)絡化、全球化、城鎮(zhèn)化、持續(xù)抗疫等不斷疊加,深度嵌入;同時,作為網(wǎng)絡“原住民”的“90后”“00后”逐步登上歷史舞臺并成為主角,與“70后”“80后”相比,“思想上自信,行為上率性”的青年一代注定要書寫不一樣的故事。
他們將如何回答時代之問?這是包括《中國青年報》在內的媒體于新時代面對的新課題,也是當下中國需直面的新課題。
伴隨社會變遷,青年群體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必然呈現(xiàn)特定的共性特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代”的概念內涵更為豐富。
2010-2021年間,對應不同的時代特征,《中國青年報》首次提出“出彩90后”“強國一代”“戰(zhàn)疫一代”三個代際標簽,并將其貫穿于具體報道中,目的正是為主流青年價值觀正名,向“一代不如一代”的消極代際觀和唱衰論說“不”。
“出彩90后”的概念醞釀于2010年。這一年,《中國青年報》正式啟動“對話90后”活動,意在搭建一個“90后”和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yè)群落的人的對話平臺。此后,通過“給90后畫像”“請90后點評”,真實再現(xiàn)“90后”成長故事等報道內容,《中國青年報》努力為這群年輕人開辟更多表達自我的公共空間,呼吁社會給予這代青年真正的平等與尊重。
直至2016年,這一年的《中國青年報》頭版,“出彩90后”的概念被提出,“責任”“樂觀”“堅強”“拼搏”等關鍵詞取代了“自我”“叛逆”“享樂”的公眾刻板印象,由此真實記錄了“90后”的時代答卷。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隆重召開,提出有中國特色的強國目標體系。青年應如何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這一年12月,《中國青年報》首次提出“強國一代”概念,并聯(lián)合《中國青年》雜志共同發(fā)起“強國一代,路如何越走越寬”大討論。
在這場持久的大討論中,有青年為主角的圓桌對話、有青年廣泛參與的“強國體”接龍活動,“強國一代有我在”的鏗鏘誓言中,青年的思索、希冀和夢想得以一次次表達,注定成為歷史的一份底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洶洶來襲,時至今日,在這場全國性抗疫斗爭中,“90后”“00后”挺身而出,成為抗疫一線的主力。這一年,“戰(zhàn)疫一代”首次出現(xiàn)在《中國青年報》上,他們是與病毒正面交鋒的醫(yī)護人員、是熱情奉獻光與熱的志愿者、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的團員青年,他們勇敢逆行的身影屢屢成為報道的主題,也由此構建了當代青年集體記憶的重要部分。
時代變遷是青年報道的背景,它投射在青年群體上的鏡像有其瑰麗多彩的一面,也有晦暗沉重的時刻。如何幫助迷茫中的青年校正航向,在服務青年的同時不斷貼近青年,這是《中國青年報》多年來秉持的原則。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1980年春,《中國青年》雜志、《中國青年報》相繼刊發(fā)“潘曉來信”,宣揚個人價值的青年話語首次進入公共議題領域,引發(fā)轟動全國的“人生觀大討論”,被視為“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的精神初戀”。
盡管時過境遷,但《中國青年報》關注青年的方式始終一脈相承。2010-2021年間,《中國青年報》堅持立足當下,主動回應青年面臨的時代困惑,先后發(fā)起“一名海歸村官的感悟”“空巢青年”“空心病”等多個議題的討論,無不關乎對當代青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狀態(tài)的深入思考。
從個體命運探討人生價值觀選擇——2010年發(fā)起的對“海歸村官”的討論可謂典型個案。這一年,《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海歸”章文瓊放棄上海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鄉(xiāng)浙江農(nóng)村擔任村支書帶領村民致富的自述,并由此發(fā)起“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里”的大討論。有贊有彈,褒貶不一的觀點交鋒于報端,更凸顯這一樸素的人生選擇的可貴。
需要補充的是,從2010年至2015年,《中國青年報》專門開設“大學生村官”版,每周一期,深度聚焦大學生村官這一群體,成為“章文瓊話題”態(tài)度的有力印證。
城市化進程中日益普遍的“空巢青年”現(xiàn)象也成為《中國青年報》的重點報道議題之一。通過專題探討,將該現(xiàn)象從青年自我發(fā)展、自我重塑層面延展到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社會融入機制的建立,有效紓解了這一群體面臨的焦慮和困惑。
2017年,《中國青年報》發(fā)起了關于當代大學生群體“空心病”的探討。該詞匯出自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的一篇演講。青年價值觀為何出現(xiàn)偏差、造成這一病癥的板子應當打向何處、大學為何會越上越迷茫,《中國青年報》的系列縱深報道,將大學生群體因價值觀缺陷導致心理障礙的問題推向公共視野,并深刻揭示其背后復雜的社會成因。
2010-2021年間,青年一代的個性化、獨立性及自主意識顯著增強,這已成為學界共識。與此同時,一種“小而美”的青年性格特質慢慢浮現(xiàn)。
深度理解、積極發(fā)現(xiàn),而非粗暴棒喝、簡單批判——12年間,《中國青年報》通過多元化就業(yè)選擇和青年亞文化兩條主線,對這一“小而美”的青年態(tài)度進行深度闡釋。
其中,對當代青年多元化的就業(yè)選擇的關注一以貫之。從“棄北大讀技?!钡那嗄暝掝},到計算機博士網(wǎng)上賣牛肉面、大學生環(huán)衛(wèi)工群體、醫(yī)學生夫婦賣炸油條等個案關注,再到“斜杠青年”“兩棲青年”概念的提出和嚴謹調研,《中國青年報》的記者編輯們帶著時代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去呈現(xiàn)、去理解當代青年的嶄新生活型態(tài)。
2016年,一篇《我想當網(wǎng)紅》的報道甫一刊發(fā),更是將大學校園中特立獨行的新生代宣言公之于眾,引發(fā)輿論場諸多爭議。筆者想強調的是,作為一家主流媒體,《中國青年報》無意以此博眼球。每一代青年都是成熟和幼稚的復雜共生體,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宣揚個體價值,無視他們的聲音即無視時代的潮流。對此,《中國青年報》亮出鮮明態(tài)度——“先包容,再引導,古今同也”。
12年間,以二次元、燃文化為代表的青年亞文化蓬勃發(fā)展,同樣可被視為“小而美”的生動腳注。
2017年,《中國青年報》曾以專題深度聚焦當代青年二次元文化,從文化與傳媒社會學視角剖析二次元文化的特殊價值、精神內核,以及與主流文化相對接的可能。討論結果令人欣慰:作為青少年獨特的解讀和體驗方式,二次元文化可成為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新的話語資源?!叭嘉幕币苍?019年登上《中國青年報》版面,主動進取、全身心投入——“太燃了”等流行語背后充分折射出當代青年的奮斗姿態(tài)和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如果說這12年間還有來自青年群體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那必然是不斷“放大”的權利意識。有學者就此評價:“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的觀念帶來的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權利意識的普遍增強,而青年一代的權利意識的增強又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彪S著當代青年自主意識的逐年提升,其權利意識呈正相關性。
對此,《中國青年報》的青年報道方向作出了積極回應:逐步由分散的、個別領域的青年權益維護報道,向多領域、欄目固定化的聚合式報道拓展。
從2010年起的最初幾年,當時《中國青年報》的青年維權報道重點關注大學生實習見習及假期打工期間正當權利的缺席,包括遭遇克扣工資、合同欺詐等陷阱。此外,大學生個人信息泄露、殘疾大學生就業(yè)難等也是這一階段《中國青年報》的重要選題。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4年,李克強總理曾在20余個國內外不同場合談及“創(chuàng)業(yè)”話題,當年“青年創(chuàng)業(yè)”的話題幾乎引爆所有輿論場,2014年也被視為“中國的草根創(chuàng)業(yè)元年”。以此為分界線,此后,大學生休學創(chuàng)業(yè)、農(nóng)村創(chuàng)業(yè)困境等“雙創(chuàng)”領域維權報道頻頻刊發(fā)于《中國青年報》上。
2016年1月,聚焦青年發(fā)展動向的“青年之聲”版正式創(chuàng)刊,至2021年12月31日,一共出版216期。該版面積極回應青年成長成才的諸多問題,包括婚戀、求學、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青年現(xiàn)象等。以此為標志,高質量、高頻度的青年權益保障報道進入“井噴”時期。
其間,在不斷努力下,青年維權報道領域得以不斷開拓:婚戀方面,聚焦青年婚戀焦慮、地方畸形婚戀生態(tài)以及彩禮致貧等話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方面,聚焦青年的薪資待遇、勞動保護、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公平環(huán)境等合法權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消費方面,聚焦校園貸、美容貸、培訓貸、租房貸等大學校園消費亂象,以反面案例呼吁全社會的重視和警示機制的建立。
歷經(jīng)12年跨越式發(fā)展,如今的《中國青年報》以更加青春的姿態(tài)和改革者的活力深耕于青年報道領域。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張坤介紹:“2022年起,中青報在融合改革的賽道上再次出發(fā),鮮明提出‘沒有可視化,就沒有報人的明天’,提出了‘耕于青年、植于服務、博以文化、約以精品’的改革方向。隨即,在全社范圍內開啟了一場‘可視化’改革,以全員下廚、修煉十八般武藝的堅定決心,奏響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新樂章?!?/p>
[1]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
[2]蒲清平,楊聰林.改革開放40年青年思想的演變歷程及思想教育的經(jīng)驗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8(4):21.
[3]堵力.新生代宣言 奇葩又如何[N].中國青年報,2016-02-22.
[4]張坤.中國青年報:青春擔當文化使命 自我革命奮力奔跑[J].中國記者,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