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日
(山西路橋集團 隰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黃土地區(qū)由于特殊的地形限制,導致某些隧道洞口必須采用非常規(guī)的進洞方式和洞門結構。同時黃土地區(qū)特有的溝壑地形,導致大多數(shù)黃土隧道的進洞位置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壓情況,加之洞口段埋深較淺,圍巖風化強,極易受降雨和開挖擾動等影響,自穩(wěn)性差。在淺埋偏壓隧道洞口段施工中,常因施工工法選取不當而造成洞門塌方冒頂、洞口邊仰坡滑塌等工程事故[1]。蓋挖法,兼具明挖法與暗挖法優(yōu)點[2],能在保證開挖支護安全的前提下明顯降低洞口段邊坡開挖高度,與明挖相比,可減少洞口刷方方量,降低工程建設成本,減少對洞口植被的影響,是綠色交通倡導的優(yōu)先進洞方法[3]。
國內(nèi)外學者在隧道洞口蓋挖法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劉傳利等[4]、龐新剛[3]和胡平等[5]結合不同工程案例研究了蓋挖法在淺埋偏壓、超淺埋偏壓段與洞口段的設計方法和施工技術;伍毅敏等[6]采用數(shù)值模擬和現(xiàn)場監(jiān)測對半明半暗隧道洞口段力學特征進行了分析;劉傳利等[4]采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分析了蓋挖法施工隧道變形受力規(guī)律。
本文依托隰吉高速南嶺塬隧道工程,對偏壓黃土隧道洞口段蓋挖法設計參數(shù)進行了介紹,并對蓋挖法施工過程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了耳墻蓋挖法的施工要點,可為類似隧道工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參考。
南嶺塬隧道位于山西省隰縣縣城以東龍泉鎮(zhèn)衛(wèi)家垣村,設計為左右分離式,總體走向呈北南向,左線洞身全長2 210.0 m,右線全長2 187.0 m,最大埋深136.12 m。
隧址區(qū)地勢總體上中部較高,南北兩側低。隧道進口位于龍泉鎮(zhèn)古城村古城磚廠南側一斜坡上,岸坡較陡峭,坡向北,坡角在24°~31°之間;溝底未見基巖出露,洞口及以上溝壁部分為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離石黃土。隧道出口位于龍泉鎮(zhèn)衛(wèi)家垣村銀山溝北岸斜坡上,岸坡較陡峭,坡向南,自然坡度約20°~38°之間;溝底為耕地。
隧址區(qū)地層結構較為簡單,根據(jù)地質調(diào)查及鉆探揭示,地層由新至老依次有: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粉土、粉質黏土(Q3eol、Q3dl),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離石黃土(Q2pl),新近系靜樂組(N2j)粉質黏土夾薄層礫巖。
圖1 南嶺塬隧道洞口概貌
隧址區(qū)地勢總體上中部較高,南北兩側低,右線地表高程1 052.10~1 182.00 m,相對高差129.9 m;左線地表高程1 047.69~1 181.10 m,相對高差133.41 m,岸坡較陡峭。隧址區(qū)地貌單元屬黃土殘塬區(qū),洞口以上溝壁部分為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離石黃土。
圖2 南嶺塬隧道右線洞口段地質縱斷面圖
對于淺埋偏壓隧道,目前國內(nèi)外多采用加固處理偏壓邊坡再進行洞門施工,常見措施有:削坡、回填反壓、地表注漿、設置抗滑樁、預應力錨桿和混凝土擋墻等。各種方案之間經(jīng)濟效益差別顯著。
削坡和回填反壓是通過調(diào)整隧道兩側土體壓力來降低邊坡偏壓對隧道穩(wěn)定性的影響。削坡的治理效果與開挖范圍密切相關。如果處治范圍小,無法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范圍大則經(jīng)濟性降低且對周邊環(huán)境的破壞較大。當偏壓程度不大時,采用回填反壓,該方案通常與施作明洞共同使用。
當隧道淺埋且地層非常松散破碎,時常采用地表注漿,該方法是通過提高土體參數(shù)來提高圍巖自穩(wěn)能力。但是,注漿量估算和控制比較難以把握。
設置支擋措施,包括混凝土擋墻、預應力錨桿和抗滑樁等,有時相互結合采用。支擋措施的主要作用:抵擋仰坡下滑、削弱山體偏壓力和增強端墻穩(wěn)定性。
山嶺隧道洞口淺埋段施工常采用暗挖法或明挖法進行施工。暗挖法需要有足夠的上覆巖土體,且能夠形成承載拱,該工程不適合采用。明挖法因為要開挖坡體,對植被環(huán)境破壞較大,故也不采用。
同明挖法相比,蓋挖法減少了開挖深度和寬度,故南嶺塬隧道洞口段采用蓋挖法結合耳墻的支護方案,既達到了對周邊環(huán)境最小限度的干擾,同時又解決了偏壓的難題。
根據(jù)《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7]中對隧道拱肩厚度的覆蓋層要求、隧道洞口的地形地貌和邊仰坡的實際情況,明暗洞交界里程樁號確定為K21+471,蓋挖拱起點樁號為K21+471。
邊仰坡施工前應先沿開挖邊緣線5~10 m開挖并施作洞頂截水天溝,待進洞后及時施作洞門和兩側排水溝,與洞頂截水溝相連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
按設計要求從上至下開挖邊仰坡,并及時按設計要求進行邊仰坡的防護。邊仰坡采用噴錨網(wǎng)防護+窗孔式護面墻防護+植生防護,以防雨水滲入而坍塌。開挖高側臨時邊坡采用錨、網(wǎng)、噴防護。鋼筋網(wǎng)間距15×15 cm,C25噴混凝土厚度 10 cm,Φ22 mm水泥砂漿錨桿間距1 m×1 m,呈梅花型布置,一級邊坡錨桿長3 m,二級邊坡錨桿長8 m。端頭與鋼筋網(wǎng)焊接,以增強坡面防護的整體穩(wěn)定性。
明洞采用明挖法施工,采用挖掘機分段、分層開挖,拱上部采用放坡開挖,拱下垂直邊坡開挖,必要時輔以破碎錘開挖,人工配合挖掘機刷邊(仰)坡。
蓋挖段施工順序為:套拱、耳墻和蓋拱、大管棚施工。
圖3 蓋挖段起點K21+471立面圖
a)蓋拱施工 拱部120°范圍采用C30鋼筋混凝土護拱,厚80 cm,內(nèi)設9榀I20a型鋼,鋼架緊貼仰坡放置,間距60 cm。靠山體一側采用Φ42 mm錨管,管長5 m,以增強護拱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另一側偏壓耳墻采用C30現(xiàn)澆混凝土,與蓋挖護拱整體澆筑。護拱鋼筋設計,耳墻設計見圖4。
圖4 支護結構配筋圖
b)回填 當蓋挖段混凝土套拱達到設計強度95%后,洞頂回填碎石土?;靥钏槭翍謱雍粚崳靥罡叨瓤筛鶕?jù)實際地形作適當調(diào)整,其上設置50 cm厚黏土隔水層,其坡度施工時根據(jù)實際地形進行調(diào)整,黏土層表面鋪設網(wǎng)格植草。
c)大管棚施工 采用Φ108 mm,壁厚6 mm熱軋無縫鋼管進行超前支護。環(huán)向間距40 cm,外插角1°。施作管棚前,先行施作2 m的套拱,安裝導向管用于管棚精準定位和導向。注漿采用“單”“雙”號注漿。
d)洞身開挖支護 蓋挖段采用CD(中隔壁)法分部、分塊施工,盡量采用人工或機械開挖。將隧道分成左右兩部分,每部分又分為上、中、下3個臺階,每步開挖后,應及時施作錨噴支護、安設鋼架、施作中隔壁。中隔壁墻依次分部聯(lián)結而成。待該側初期支護完成,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再分層開挖隧道的另一側。最后,拆除支護,施作仰拱及填充、再施作拱墻襯砌。
該隧道洞口為V級圍巖黃土地質段,按設計采用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具體施工工序為:拱部超前小導管注漿預支護→拱部環(huán)形開挖→上半斷面初期支護→核心土開挖→下半斷面開挖→下半斷面初期支護→澆筑仰拱封底。
本文依托南嶺塬隧道工程,通過分析其洞口段地形地貌及地質情況,對常用的隧道進洞方案進行了比選,探討了耳墻蓋挖法對該工程的適用性,并論述了該方案在南嶺塬隧道的具體設計和施工應用情況,分析結果表明:
a)蓋挖法可減少開挖面,耳墻可有效提高偏壓側邊坡的穩(wěn)定性,解決偏壓問題,兩者結合,既達到了對周邊環(huán)境最小限度的干擾,同時又解決了淺埋偏壓的工程難題。
b)耳墻蓋挖法可有效避免邊仰坡失穩(wěn),減少永久占地,很好地體現(xiàn)了綠色環(huán)保理念,尤其在黃土地區(qū)綠色植被覆蓋率本就不高的條件下,該方案兼具景觀生態(tài)和工程防護的優(yōu)點,在黃土地區(qū)隧道建設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