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增 柳瑞梅
276500 莒縣中醫(yī)院脾胃病科,山東日照
肝郁脾虛型脾胃病在臨床較為常見,屬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該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發(fā)病范圍廣的特點,目前臨床普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患者胃腸道動力障礙、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精神狀態(tài)等因素有關,且受患者生活環(huán)境、飲食習慣等影響較大[1]。因此一般應用胃黏膜保護劑或促胃腸動力藥物等方法予以治療,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停藥后極易復發(fā),治療效果不理想[2],且長時間應用西藥治療不良反應較大,致使患者依從性較低。而隨著中醫(yī)的不斷發(fā)展為諸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療效[3]。本研究探索分析肝郁脾虛型脾胃病患者應用柴芍六君子湯的價值,以期提升疾病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莒縣中醫(yī)院收治的102 例肝郁脾虛型脾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均分為兩組,各51 例。研究組男24 例,女27 例;年齡20~65 歲,平均(36.31±4.12)歲;病程1~18年,平均(8.13±1.16)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7 例,初中14 例,高中12 例,高中以上18 例。對照組男22例,女29 例;年齡21~63 歲,平均(36.27±4.23)歲;病程1~20年,平均(8.26±1.07)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初中15例,高中12例,高中以上19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中醫(yī)學肝郁脾虛型脾胃病的診斷標準,同時存在惡心、反酸、納差等癥狀表現(xiàn);②患者年齡≥20 歲;③患者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④患者入院前3 周未接受其他藥物治療。
排除標準:①其他證型脾胃疾病者;②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④對此次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⑤臨床資料不全者。
方法:對照組應用西藥治療,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生產(chǎn)廠家:海南通用三洋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3021955;規(guī)格:20 mg×28 s)口服,2 次/d,20 mg/次;硫糖鋁片(生產(chǎn)廠家:山東仁和堂藥業(yè)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37021529;規(guī) 格:0.25 g×100 s)口 服,3 次/d,0.25 g/次;多潘立酮片(生產(chǎn)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10003;規(guī)格:10 mg×30 s)口服,3次/d,10 mg/次。研究組應用柴芍六君子湯治療,藥物組方:枳殼、黨參、郁金、炒谷麥芽、茯苓各15 g,炒白芍、炒白術、半夏、柴胡、陳皮、丹參各12 g,炙甘草6 g。以上藥物加水煎煮至300 mL,1 劑/d,分早晚2 次服用。若患者存在腹脹癥狀則加用木香、佛手各8 g;若患者胃痛強烈則加用延胡索6 g;若患者反酸明顯則加用煅瓦楞子、烏賊骨各20 g;若患者存在口苦癥狀則加用連翹、竹茹各10 g。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周。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①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狀評分進行對比,包括納少便溏、胃脘脹痛以及反酸噯氣,評分與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②在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進行分析對比。a.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75%;b.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30%~75%;c.無效:未達以上標準甚至病情加重??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狀評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納少便溏 胃脘脹痛 反酸噯氣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1 2.15±0.68 0.65±0.21* 3.24±1.18 0.41±0.11* 1.44±0.31 0.26±0.08*對照組 51 2.18±0.61 1.32±0.43* 3.27±1.09 1.25±0.34* 1.45±0.29 0.82±0.24*t 0.235 9.999 0.133 16.787 0.168 15.808 P 0.815 0.000 0.894 0.000 0.867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
肝郁脾虛型脾胃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臨床普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患者代謝功能障礙、口咽部感染以及幽門螺桿菌有關,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變化也使該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高[4]。該病患者多存在噯氣呃逆、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及失眠多夢等臨床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隨著病情長期發(fā)展甚至可能發(fā)生癌變,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及時對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極為關鍵[5]。臨床一般采用西藥進行治療,通過恢復胃腸動力及抑制胃酸分泌達到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胃腸蠕動的目的,雖有一定效果,但是患者在停藥后常會出現(xiàn)病情反復的情況[6]。中醫(yī)學的發(fā)展為臨床治療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并在脾胃病的治療中顯示出標本兼治、安全性高的優(yōu)勢。中醫(yī)學認為,肝郁脾虛型脾胃病的發(fā)生主要與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脾胃虛弱及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有關,進而造成胃痛痞滿等表現(xiàn)的肝郁脾虛型脾胃病,因此治療的關鍵應為調理肝脾、疏肝理氣及益陽柔肝[7]。本研究應用柴芍六君子湯進行治療,方中枳殼消積導滯、理氣寬中;黨參補血生津、補中益氣;郁金涼血化瘀、行氣解郁;炒谷麥芽開胃健脾、行氣消滯;茯苓健脾和胃、滋補脾臟;炒白芍平肝止痛、滋補脾胃;炒白術健脾益氣、調理脾胃;半夏消痞散結、降逆止嘔;柴胡疏肝解郁、和解表里;陳皮健脾和胃、降逆化痰;丹參清心除煩、活血祛瘀;炙甘草調和諸藥。藥物合用起到活血止痛、健脾和胃之功,達到益陽柔肝、疏肝理氣的目的[8]。另外,根據(jù)患者病癥變化予以辨證加減治療,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極大提升治療效果?,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本方中藥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消炎止痛及調節(jié)患者胃腸功能的作用,通過抑制胃酸分泌、促進微循環(huán)使脾胃功能恢復[9]。有研究表明,對脾胃病患者實施中醫(yī)治療方案的效果更優(yōu),且不會增加患者不良反應,治療安全性更高,患者接受度也更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中醫(yī)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由此說明,相較于西藥治療,柴芍六君子湯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痛苦,促使患者快速康復。本次研究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臨床治療脾胃病提供資料參考,但仍然存在觀察周期短、治療不全面等局限性,未能全面且客觀地顯示柴芍六君子湯的優(yōu)勢和不足,還需要更多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臨床研究,進一步提升研究的客觀性。
綜上所述,對肝郁脾虛型脾胃病患者應用柴芍六君子湯治療,具有顯著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具有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