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華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边@是蘇東坡的詩句,說的是好書一定要精讀。
讀書提倡廣泛涉獵,博覽群書,但這并不意味著淺嘗輒止,一味蜻蜓點水似的讀書。
《四書評》開篇即謂:“千古善讀書者,陶淵明一人而已。何也?以其‘好讀書不求甚解’也?!庇谑?,一味泛泛讀書的人便有了理由,古人都主張不求甚解嘛!而《四書評》中這句話來源于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边@段話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對于好書一定要“會意”,即深刻理解。有誰見過讀書的人沒有讀懂便高興的連吃飯都忘了!至于“不求甚解”首先是說不必每一篇都字斟句酌,其次是說不可能把天下的書都讀懂。
不看“成語大會”,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成語少。不看“詩詞大會”,不知道自己讀過的詩詞少。把所有的知識都收入囊中,把所有的問題都徹底弄明白,誰也做不到。但是,好書一定要精讀。《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贝呵飼r期的書,是在竹簡上寫字,然后用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其中熟牛皮的繩子最為結(jié)實,被稱為“韋編”。最結(jié)實的牛皮繩子都被磨斷了3次,這應當是讀了多少遍哪!從此“韋編三絕”便成為好書精讀的形象說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殘卷附錄《易傳》6 篇,其中《二三子問》一篇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貢等學生討論《周易》的對話,可見孔子晚年確實喜歡研讀《周易》,這和《史記》記載互為印證。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各界青年代表座談時,講到自己年輕時讀書的情況:“我記得我那兒有一套《浮士德》,韋編三絕,就是不想還。那個人討書討了三次,我請他吃了三頓炒雞蛋,最后把他打發(fā)走了,再繼續(xù)看?!边@也絕不是僅僅讀了三遍!毛澤東也曾說過,《紅樓夢》不讀四遍,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豆伯a(chǎn)黨宣言》他更是一生都不曾釋手,讀了不下一百遍。他說:“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chǎn)黨宣言》,有時只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fā)?!奔词故悄菢觽ゴ蟮鸟R克思主義者,也是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會。就像我們今天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只要靜下心來,結(jié)合當下中國改革發(fā)展的實際,認真閱讀,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讀魯迅的雜文也是如此,第一遍只是感覺到語言辛辣、犀利,第二遍才感覺到那是一把解剖刀……《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弊x書百遍,其義自見。對于讀書來說,絕對是至理名言。
毫無疑問,反復閱讀是精讀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要做到“熟讀深思”,還要一個重要的辦法是堅持做讀書筆記。做筆記,一是可以幫助記憶?,F(xiàn)在是電腦時代,有度娘幫我們記憶,還要什么筆記!不是這樣,百度可以搜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和資料,但它不能代替每一個人的理解和記憶。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句俗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譬如我年輕的時候讀過一本書,書里有一個情節(jié):列夫·托爾斯泰經(jīng)過長時間的構(gòu)思,《安娜卡列尼娜》已經(jīng)呼之欲出,但他苦于想不出怎樣開頭,怎樣下筆。一天晚上,他隨意踱步到兒子的房間,發(fā)現(xiàn)兒子正在讀書。無意中拿過兒子手頭的書一看,頓時受到啟發(fā),靈感閃現(xiàn),回到自己的書房,寫下了全書開篇那句舉世皆知的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苯陙?,我多次想要引用這個事例,但換了若干個角度輸入,總是搜不出當年托爾斯泰的兒子看的是什么書,一個什么故事觸動了托爾斯泰的靈感。為什么當年不做筆記呢?二是可以加深理解。閱讀時許多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在做筆記的時候不僅意識到了,而且有了深刻的理解。因為做筆記就是對書籍再消化、再思索的過程??鬃幼x《周易》之所以把牛皮繩子都磨斷了3 次,是因為他每讀一遍都寫下附注,這些附注合稱“十翼”。雖然十翼是否為孔子所寫,歷來存有爭議,但孔子每讀一遍都寫“讀書筆記”是毋庸置疑的。三是可以記下自己最鮮活的感受。那些被書中的人物、故事、觀點,激發(fā)的感想、聯(lián)想、體會,一定要記下來。哪怕落到字面上還不夠通順,也要記下來。因為讀書時的體會和寫作時的靈感是一樣的,“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即使再讀這本書的時候,又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感想,甚至這些感想更深沉,境界更高,但決不會像第一次那樣新鮮,那樣具有激情色彩。四是可以見證自己認識的變化。如果把不同時期讀同一本書的筆記相互對照,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進步,對書的理解不斷加深。
精讀的另一個方法是“關(guān)聯(lián)閱讀”。著名黨史專家陳晉介紹過,毛澤東讀書喜歡“把書中寫到的觀點主張、人物事件,同與這些觀點主張、人物事件有關(guān)的或?qū)α⒌牧硪粋€側(cè)面,聯(lián)系起來思考和理解。例如,毛澤東讀《史記·高祖本紀》,不僅關(guān)注劉邦的內(nèi)容,還聯(lián)系書中有關(guān)劉邦的對立面項羽的描寫,來作比較,進而加深理解,由此得出‘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的結(jié)論”。我自己也崇尚這樣的讀書方式,即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把相關(guān)的圖書、資料都讀到,形成完整的理解,同時也促使自己做更加深刻地思考。比如在讀《睡虎地秦墓竹簡》的時候,讀到《徭律》一部分,其中關(guān)于“失期”的法律規(guī)定,引起我的注意。秦朝法律規(guī)定:朝廷征發(fā)徭役,遲到三天至五天,斥責;六天至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水雨,除興”——遇上大雨,可免于征發(fā),當然更不會懲罰。這使我想起了陳勝、吳廣起義,他們起義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去漁陽途中遇到大雨,延誤了行程,犯了死罪。我找來《史記》重讀《陳涉世家》,沒錯,書中記載:“二世元年(前209 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耽誤了行程要殺頭,逃跑是死,造反也是死,與其等死,不如反了吧!正是“失期皆斬”這條法律,逼得陳勝、吳廣造反,可為什么《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的法律完全不一樣呢?延誤了行程,最嚴重的懲罰,不過罰一甲——購買一套盔甲的錢。而且,遇上大雨可以免于處罰。到底誰的記載更加可信呢?
應該說《睡虎地秦墓竹簡》可信度更高。云夢睡虎地的墓主人叫喜,生前任縣令史,參與管理監(jiān)獄。竹簡是他在職時抄錄的文書、資料,用今天的話說是他的工作日志,是實時記錄,應當是可信的。而《史記》成書于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 年),距陳勝、吳廣起義118 年。站在歷史的角度看,這段時間確實不長。但在經(jīng)過秦末戰(zhàn)亂,特別是經(jīng)過焚書坑儒,文字資料蕩然無存,僅靠口口相傳,記載出現(xiàn)失誤是可能的。即使今天讓我們追記100 年前的事,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嗎?和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年代相比,100 年前已經(jīng)有了電影,有了照相機,有了現(xiàn)代印刷術(shù)和報紙、雜志,但這就能確保完全還原100 年前的歷史事件嗎?
司馬遷對秦朝充滿了仇恨,《史記》中涉及秦朝,多稱之為“暴秦”。因此,他對于反抗暴秦的陳勝、吳廣起義充滿同情并充分肯定,從體例上即可看出來?!妒酚洝返摹笆兰摇毕盗校怯脕碛涊d諸侯國王的,而陳勝、吳廣居然名列世家。司馬遷既然如此同情、肯定陳勝、吳廣,會不會刻意讓陳勝、吳廣占領(lǐng)更高的道德高地,刻意強調(diào)這次起義是被“暴秦”殘酷嚴苛的法律逼出來的呢。現(xiàn)在講到《史記》,我們首先想到它是一部歷史書籍,往往忽視它還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
有一種觀點認為,《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的是秦始皇時期的法律,秦二世繼位之后可能修改了法律,所以出現(xiàn)了援引法律不同的情況。我不認同這一猜測,但我覺得倒是有另外一種可能,《睡虎地秦墓竹簡》和《史記》中記載的,不是同一種“失期”。《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的征發(fā)民工,是從事工程建設的失期,所以懲罰較輕,而且遇雨免罰?!妒酚洝酚涊d的是兵役失期,“發(fā)閭左適戍漁陽”,到漁陽前線去戍邊的,延誤了當然不行。雖然有學者考證,秦朝的徭役和兵役并無明確區(qū)分,但在具體適用法律方面,是可能有區(qū)別的。
不論通過“關(guān)聯(lián)閱讀”得出的這些結(jié)論是否正確,但是通過這些閱讀、思考,對于《睡虎地秦墓竹簡》,特別是其中的《徭律》部分,我的記憶是難忘的,理解是深刻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全民閱讀大會舉辦的賀信》說:“中華民族自古提倡閱讀,講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國人民自信自強的品格?!敝轮诟裎?,物格而后知至。不僅要讀書,而且要深研細究,溯本求源,讓人生自信自強,讓精神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