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光
(華邦建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病害路段為填方路基,該段路基中心填高約9 m,基底0.9 m 采用隧道洞渣進行換填。路基邊坡采用拱形骨架+客土噴播植草防護,客土厚度10 cm。路基范圍地表表層為種植土,其下為0~3.8 m 厚粉質黏土層,多呈可塑狀。局部坡腳位置為3~5 m 厚碎石層。下伏基巖以泥盆系上統(tǒng)灰?guī)r為主,風化較弱,巖質較硬,巖體較完整。
該段路基于2020 年7 月開始填筑,基底0.9 m深度范圍采用隧道洞渣進行換填,2021 年1 月路床交驗。交驗后路面標施工單位進場施工路面結構層,并于2021 年1 月施工至基層頂面。病害路段位于K13+877 涵洞兩側,前期土建施工階段該處蓋板涵因受右側通行影響,最后一節(jié)基礎、墻身在左幅路基填土過頂后才開挖施工。造成該路段范圍路基二次拼寬。
2021 年3 月5 日進入雨季過后發(fā)現(xiàn)K13+850~K13+920 段路基出現(xiàn)路基不均勻沉降,反射路面基層開裂,在基層頂面形成縱向裂縫,自裂縫產生時對裂縫處外側路基進行觀測:3 月5 日沉降值為1 cm,3月10 日累計沉降2 cm,3 月20 日累計沉降3 cm,4月6 日累計沉降3.5 cm,4 月6 日至今未發(fā)展。同時K13+877 涵洞右幅3 板發(fā)生沉降,沉降值為4.5 cm。
在K13+850、K13+910 左側土路肩、右側土路肩,及中分帶旁1 m 左右位置各布置一處鉆孔進行取芯,鉆孔深度按基巖頂面控制。采用沖擊、干鉆,從頂面開始每隔1 m 取一個芯樣,以便觀測路基密實程度。本次勘察結果表明,基巖至換填層底原狀土以粉質黏土、碎石為主,層厚1.2~2.4 m,在基底未發(fā)現(xiàn)軟弱層。
現(xiàn)場對不同深度的土樣進行酒精燃燒法檢測含水率,檢測結果:路肩下2 m 含水率17.3%,路肩下4 m 含水率19.8%,路肩下6 m 含水率17.4%,路肩下8 m 含水率14.5%,均超過試驗室內擊實最佳含水率12.4%。本次鉆探6 處鉆孔芯樣與原設計地勘成果一致,基巖層上為河流沖積相粉質黏土,呈可塑~硬塑狀,局部存在細砂、碎石,基底未發(fā)現(xiàn)紅黏土或軟弱層。
根據(jù)所取芯樣表觀判斷,路基填筑填料以粉質黏土為主,局部為強~中風化粉砂巖,芯樣較為潮濕,密實度較差。同一斷面中部鉆孔路基填筑層芯樣密實程度相對較好,兩側密實度較差。路基基底換填層所取芯樣含水率較高,成型較差,從芯樣可見基底換填料為中分化砂巖、強~全風化粉砂巖及粉質黏土。根據(jù)現(xiàn)場含水率測試結果,路基土層含水率均明顯超過試驗室內擊實最佳含水率,說明路基填土密實度較差。
2021 年3 月14 日右幅基層頂面開始出現(xiàn)縱向裂縫,并逐漸發(fā)展擴大,目前裂縫寬度約0.2~0.3 cm。左幅路面基層底部出現(xiàn)脫空現(xiàn)象。邊坡表面出現(xiàn)沖刷病害,邊坡土體發(fā)生變形導致骨架脫空,局部路堤排水溝側壁發(fā)生傾倒。
根據(jù)地質勘察報告并結合現(xiàn)場實際情況,地表土層除表層耕植土外,以粉質黏土層、碎石層為主,未見高壓縮性軟土,且路基基底已采用換填加強處理[1]。病害路段路基外側未見明顯隆起,綜合判斷排除基底存在軟土導致路基整體向外滑移的情況。根據(jù)施工情況,該路段范圍并非全斷面整體填筑碾壓。作為后期拼寬路基,拼寬處往往為壓實薄弱部位,且不同時期填筑壓實可能引起橫斷面上存在差異沉降情況。路基填筑填料以粉質黏土為主,局部為強~中風化粉砂巖,芯樣較為潮濕,密實度較差。路基基底換填層所取芯樣含水率較高,成型較差,從芯樣可見基底換填料為中分化砂巖、強~全風化粉砂巖以及粉質黏土[2]。
路基邊部超寬填筑部分土層由于處于碾壓薄弱部位,密實度較差。受連續(xù)降雨影響,坡面表層出現(xiàn)沖刷現(xiàn)象,尤其是頂部位置存在沖刷裂縫。路基土體在受到雨水滲透作用影響下,發(fā)生下沉變形。同時超寬填筑部分侵占設計護坡道寬度范圍,對路堤排水溝產生側壓導致水溝側壁傾倒。路基外側改溝及改路受征地影響未能及時施工,現(xiàn)場地表臨時排水設施不通暢,導致邊坡坡腳處存在積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坡腳處應力狀態(tài),進一步加劇了路基土體的變形[3]。
根據(jù)鉆探成果及原因分析,路段范圍路基處治以注漿加固、加強路基防排水為原則。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處理范圍。根據(jù)現(xiàn)場裂縫及路基脫空段落沿路線縱向向兩端延伸10 m 控制。
(2)處理路段。路床頂全斷面進行注漿加固,采用鋼花管進行注漿,注漿孔間距1.5 m,呈梅花形布置,孔底應深入原基底換填地面以下不小于1 m 控制。左右側路基坡腳各設置兩排注漿孔,橫向間距1.5 m,縱向間距同路基范圍布置。
(3)根據(jù)地質情況,K13+877 處涵洞底部距離基底基巖頂面垂直距離約1.5 m 左右,本次涵洞推薦采用鋼花管注漿加固或鋼管樁加固進行處理。
(4)坡腳外側結合地方改移道路需求,設置機耕道兼反壓互道,機耕道基底應開挖至硬塑土層,填高按2 m 控制,應采用中風化隧道洞渣進行填筑,最大粒徑不大于15 cm,同時做好基底處理。處理方案見圖1 和圖2。
圖1 縱向裂縫段處治橫斷面(單位:mm)
圖2 縱向裂縫段處治橫平面(單位:mm)
(5)土路肩、中分帶各增設一層復合土工膜加強防滲處理。
(6)路基邊坡應壓實平整,同時路基邊坡拱形骨架內客土厚度增加至20 cm,且應保證客土表面與骨架平齊,確保坡面水能通過骨架排入路側邊溝。
(7)應盡快施工線外改移溝渠,保證區(qū)域排水體系通暢,防止坡腳積水。
(8)強調動態(tài)處理原則,加強路基、涵洞變形監(jiān)測,若出現(xiàn)變形位移加劇等情況應及時上報,調整處治方案。
(9)基層頂面裂縫位置鋪設1.5 m 寬玻纖格柵。
路基縱向開裂處治主要用材為42.5 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漿液配合比應經(jīng)試驗確定,并經(jīng)監(jiān)理單位審批后方可使用。根據(jù)本工程的施工經(jīng)驗,其配合比可采用1:1,也可根據(jù)工程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漿液應滿足的技術指標如下[4]:
(1)漿液應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及密實性,其泌水率應小于等于1%。
(2)漿液凝結時間適宜,初凝時間不少于2 h,終凝時間不多于3.5 h。
(3)強度增長快。經(jīng)一晝夜后,其強度至少應達到4 800 kPa,40 h 后,其強度應達到7 000 kPa。
路基縱向開裂處治注漿施工工藝流程見圖3。
圖3 路基縱向開裂處治注漿施工工藝流程
(1)注漿孔布置。在確定需注漿的區(qū)域內,按照梅花的形狀進行布孔,孔間距為1.5 m。
(2)壓漿鋼花管。壓漿鋼花管采用直徑89 mm,壁厚5 mm 的無縫鋼管,頂部以下1 m 和底部以上0.5 m 范圍內不打設孔,中間部分打設注漿孔,排間距約50 cm,每排3 孔,壓漿鋼花管見圖4 和圖5。
圖4 壓漿鋼花管注漿管截面(單位:cm)
圖5 壓漿鋼花管注漿管孔位布置(單位:mm)
(3)工藝流程。用膨脹氣囊將一端管口封閉,然后將制備好的漿液經(jīng)濾網(wǎng)過濾后注入儲漿池,連接壓漿泵,進行注漿作業(yè)。注漿時,應按“先兩側,后中間”的順序進行[5]。
(4)注漿。建議壓漿壓力0.3~1.0 Mpa,注漿量以1~1.2 m3/m 為宜。同時還應考慮實際情況,對注漿壓力和注漿量進行調整。為防止相鄰兩孔竄漿,應采用隔孔注漿。
(5)注漿結束后,拔出封口裝置,清洗干凈。最終拔管之前,需邊注漿、邊關閉閥門,最后再拔出封口裝置,再進行下一孔注漿作業(yè)。
施工勞動力及機械配置見表1 和表2。
表1 勞動力配置
表2 機械設備配置
(1)嚴格按照試驗樁確定的工序和工藝組織施工。
(2)當單孔注漿量達到設計數(shù)量仍不飽滿時,應停止注漿,采用間歇式注漿,間隔一定時間后再次注漿。
(3)現(xiàn)場施工完畢7 d 后進行水泥漿試件的試驗檢測,同時進行彎沉檢測,均滿足設計控制指標后,方可進行路面工程施工。
本工程總共進行了1 211 個孔的注漿作業(yè),累計注漿5 568.3 m,累計水泥用量1 864.8 t,每孔平均注漿1.54 t,每米注漿約0.34 t,路基空隙率大幅降低,地基承載力得到大幅提升。對此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直觀的體現(xiàn)了方案的可行性。施工完成后,經(jīng)靜載試驗、鉆孔取芯、彎沉檢測等多種手段進行檢測,該路段承載力和彎沉均滿足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從更科學的角度證明了該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