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陽崔丹詹穎
隨著經濟質量的提升,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以及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所顯示的對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化和綜合化。因此,人們對于高等教育的認可和需求也越來越高,從過去家里三代人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的情況已經逐漸邁向大眾化階段,正在向普及化階段邁進。根據我國相關數據統計,2009—2021年,我國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從2979萬人增加到3550萬人,毛入學率從24.2%提高到40%,預測我國這一指標的全球排位可能上升20位以上。但是從教育手段、教育資源、教育質量而言,仍然只能相當于多數歐洲國家20世紀后期平均水平,還沒有真正成為高等教育強國,這也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向高質量發(fā)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7年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正處于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各個領域都要依據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確定好自己的使命和任務,對高等教育而言,要把握好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尋找新動力,明確新定位。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強調了我國當前對于完善國家治理相關層級和制度以及發(fā)展現代化治理能力的需求,這也為促進我國在教育領域全面落實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思路。在會議中,鼓勵各級教育主體要加強學會運用政策引導和善于樹立法治觀念,要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從而不斷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真真正正地將教育治理現代化工作落實到位,加快實現教育從“管理”向“治理”轉變。
目前,國內有關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研究主要以提升教育事業(yè)質量為目標,以對其任務方法的探討為主要內容,包括教育資源、教育監(jiān)控、教育體系等等,缺乏了以新信息技術作為推動力的角度去研究怎樣落實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任務。隨著新信息時代的到來,“大智移云”等新型技術手段為全面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新的方向,而其中以大數據作為教育治理的驅動力勢必是未來不可阻擋的趨勢。
教育治理由傳統向現代化發(fā)展,必然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而大數據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技術手段,這意味著數據的采集積累和合理運用是一切的基礎,具體體現在:
任何科學領域都有定型與定量的分析與研究,相比沒有統一標準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更加容易度量和操作,而數據是最好的定量分析基礎。雖然大數據思維是較為空泛的行為意識形態(tài),但是所依據的數據確是真真切切存在,是可以被人們利用并解決各種問題的動力。以數據作為基礎去思量高校教育治理方式是否合理,首先要求治理主體要具備善用數據的意識和能力,可以通過對數據進行采集、匯總、整合和分析的過程發(fā)現數據反映的實質和問題,能夠透過數據之間的聯系和矛盾找到數據所反映的本質,真正體現出數據應用的意義。同時,也要鼓勵治理主體可以打破慣有思維,不要固守傳統的經驗論,而是學會用數據說話,在充分的、科學的數據基礎上,結合經驗,挖掘問題的根源并設計解決方案。
在大數據背景下,數據驅動政策的制定與修正是高校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典型應用。傳統的政策制定主要依據經驗判斷,或是基于非全部的樣本調研結果進行判斷,這種政策制定由于條件受限沒有辦法覆蓋全體樣本,而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由于數據通過云端平臺進行傳輸和更新,免去了人工反復收集和更新的過程,更加全面、真實和實時,使得治理主體可以隨時獲取信息進行分析,及時關注到數據中的異常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所得到的樣本分析結果也更加客觀,一是樣本數量足夠,二是涵蓋了過去可能忽視的特殊樣本,在此基礎上所做出決策更加科學和合理。當然,依據數據不是意味著一切以數據至上,而是高校教育治理主體在運用數據時要結合區(qū)域、地域等實際需求,把握好數據的運用尺度,充分挖掘數據的最大效用。
傳統的教育治理大多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活動,例如政府對高校信息的匯總也是基于事后歸總與分析的目的,而高校內部對教學活動的管理也主要是基于結果的處理,這些管理行為以總結、處理、協調等為核心。利用大數據監(jiān)控是一種可以達到全覆蓋化、實時化、迅速化的信息手段,因此在高校教育治理中通過關注實時變化的數據信息達到全流程監(jiān)控的目的。例如,政府層級通過大數據,將高校所匯總上的信息在數據云端儲存,在后期數據發(fā)生變化時,由高校在云端及時上傳信息,縮短了信息傳遞的時間差,便于政府及時進行政策監(jiān)督以及進行相關決策,同時,政府的處理結果通過云端再反饋給各高校,形成信息的實時互動和閉環(huán)。如圖1,某省教育廳主要工作職責所示。
圖1某省教育廳主要工作職責
再比如,高校也可以利用自建的數據云端平臺對自己內部進行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高校將人員信息和學生信息等關鍵個人資料匯總到數據平臺,對教學資源、教學課程、教學活動、教學內容、人員變化等進行監(jiān)控,有利于內部資源進行協調和平衡。同時,高校將內部信息向外界傳遞,也減少了高校內外部信息的壁壘,有利于外部治理主體對高校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如圖2所示,教育信息在高校內外部收集和傳遞流程。
圖2教育信息在高校內外部收集和傳遞流程
教育治理現代化是一種更高階的教育管理階段,是需要政府、高校等教育治理主體共同配合協同才能完成的模式,在這個活動中,每個主體需要承擔各自的職責和義務,做好數據的收集、匯總、分析等任務,才能確保數據在各主體之間的暢通和有效。本文基于教育治理現代化的任務,以高校個體為例,結合高校教育活動的實際需求和大數據的技術手段,嘗試分析高校內部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要素,包括基礎條件,數據來源、治理因由、治理內容、制度保障。
數據驅動高校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前提是建立數據共享平臺,這意味著高校需要投入足夠的資本才可以。由于這項工作難度較大,高校獨自無法完成,因此可以選擇和第三方軟件技術企業(yè)進行協同開發(f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技術開發(fā)人員往往對教育領域不了解,所以在設計數據平臺時,對于數據的收集口徑、轉換標準等需要明確。
同時,在建立了相關數據運行平臺后,并不代表著工作已經完成,而是在后期運行和使用中依然需要不斷對數據運行平臺進行建設、維護和完善,這意味著高校在和第三方企業(yè)合作開發(fā)數據平臺后,需要自己具備專業(yè)的大數據平臺維護人員來負責整個平臺的穩(wěn)定運行;同時,數據在分析過程中需要有專業(yè)的人員進行操作,這要求使用數據的人員既要了解教育的體制和規(guī)范,也要善用計算機程序,對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高校而言,由于行政管理者多數都具有管理類、哲學類、教育類等偏文科化的履歷背景,且長期在教育管理崗位工作,因此對于高等教育相關制度非常了解,也可以迅速適應和掌握于簡單的計算機操作流程,但對于像“大智移云”這些新型信息技術手段還處于陌生或剛剛接觸的階段,因此,培養(yǎng)和具備大數據專業(yè)人才是非常關鍵的基礎條件,只有能利用教育大數據平臺去挖掘信息、整合信息,大數據才具備價值。
對高校而言,其主要獲取的信息可以分為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內部信息主要包括學生、教師、行政人員等個人信息,以及內部所形成的相關教學數據。如學生所產出的學習成績、就業(yè)渠道、考研情況等和教師所產出的教學行為、教學活動、教學資料等;外部信息主要來自于外部主體所傳遞和反饋的信息,如政府、家長、其他組織,可能有關于各項政策,或是社會認可度等。
隨著“雙一流”大學建設需求,很多高校亟需加強內部教育質量,但這依賴于教師教學行為的提升和教學活動的豐富,通過大數據的實時監(jiān)控可以有助于管理者及時把握教師個人、專業(yè)和課程的發(fā)展路徑。同時,在高校內部很多教育資源在教學院系之間分布不均衡,資源缺乏或資源共享不足,或是在教學院系中出現的教學問題尚未解決,在數據的調動下,可以快速鎖定問題以及找到問題的根源。
以此可以發(fā)現,高校利用大數據進行教育治理,旨在解決內部存在影響教育質量、教育資源、教育結構、教育法制、行政活動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利用大數據協調好與政府、社會之間,與機制、體制之間的各要素關系。
高校實施數據驅動下的教育治理,主要是站在微觀的層面為國家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基礎?;诟咝W陨?,其主要的治理內容來自于四方面,分別是教育決策、教育執(zhí)行、教育監(jiān)管和教育評估。以數據作為教育決策的前提,然后執(zhí)行決策,在過程中通過數據進行實時監(jiān)管,隨時糾正和優(yōu)化,并通過事后的總結和評估過程將信息回傳給決策,形成信息傳遞和使用的閉環(huán)。如圖3所示。
圖3高校內部教育治理內容
想要迅速推進大數據在高校內的應用,這需要高校自身有配套的資金扶持和鼓勵政策作為保障制度。在高校內部要積極宣傳和引導管理人員、教師對于新技術手段的接收,并輔之相應的培訓,提升人員的大數據思維。在制度上也要對產生的數據的質量、安全性進行規(guī)范,避免產生數據泄漏問題。
以數據驅動高校教育治理勢必為我國教育治理現代化打開更寬廣的思路,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主體之一,在實踐中,要以治理因由、治理內容為需求點,從基礎條件著手,建立數據平臺,并在執(zhí)行中善于使用數據,挖掘數據,才能充分發(fā)揮數據價值,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