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珊玲 蘇秀萍 陳美琴 吳美玉
隨著現(xiàn)代化建設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均有了較大的改變,生活壓力亦隨之增加[1-2]。近年來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率呈明顯增長趨勢[3]。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較高,其發(fā)病可能與胃酸分泌異常、免疫功能障礙或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臨床患者通常伴有惡心、厭食、噯氣、脹氣或上腹部疼痛等[3]。此類疾病亦反復發(fā)作、病程長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均造成嚴重影響。若未在第一時間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可能會誘發(fā)其他胃部疾病,致使治療難度進一步加大,嚴重者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因此,若要提升生活質量,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增加患者的相關知識儲備,保證能遵從醫(yī)囑,降低疾病復發(fā)可能性。本研究結合本院患者實例,針對全方位護理模式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yī)院內科2020 年10 月-2021 年9 月滿足慢性胃炎診斷標準的8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文獻[5]2007 版《實用內科學》診斷標準,并通過胃鏡檢查確診;年齡>18 歲。排除標準:合并溝通障礙、意識不清、精神疾?。粣盒阅[瘤;胃部手術史;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80 例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和全方位組,每組40 例。本研究已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按照基礎護理模式開展臨床護理,遵醫(yī)囑嚴格進行病情觀察及臨床用藥指導。全方位組則按照全方位護理模式開展臨床護理,具體內容如下:(1)藥物護理。由于慢性胃炎屬于長期服藥治療的病癥,所以臨床治療時,醫(yī)護人員應將藥物治療的相關內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如用藥原因、劑量、方式、時間等,針對用藥期間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做出針對性的改善說明。除此以外,醫(yī)護人員還要多次叮囑病患必須遵醫(yī)囑用藥,不可擅自改變用藥劑量、時間,更不得擅自停用藥物,以保證臨床效果最佳。(2)疼痛護理。慢性胃炎病情嚴重患者,可能頻繁出現(xiàn)上腹部不適或上腹部疼痛等癥狀,部分疼痛耐受度較低的患者可能無法忍受。面對這一臨床現(xiàn)象,護理人員可以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通過按摩的方式進行緩解、改善,教授他們正確的按摩手法和按摩部位,讓患者的痛感降到最低。此外,護理人員還可以讓患者通過看書、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改善疼痛癥狀。(3)心理護理。許多患者會因為該類病癥治療過程長,治療效果不明顯,患者可能出現(xiàn)恐懼、抑郁、悲觀等消極情緒,致使其依從性降低,不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應及時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訴求和心理狀態(tài)的變換,患者提出治療相關的合理建議及時采納,增進醫(yī)患間的信任度,給予其治療信心,提升患者的自我認同感,讓他們用更積極的態(tài)度和心理面對臨床治療,提高其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4)飲食干預。慢性胃炎患者應遵循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飲食原則,避免攝入刺激性較強的、辛辣的食物。當伴有便血癥狀時,患者應注意減少堿性食物攝入,保證營養(yǎng)的均衡性。(5)生活干預。宣傳并告知患者疾病治療、康復效果與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密切關聯(lián),讓患者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時間,保證每天睡眠充足。保證胃部保暖措施到位,不飲酒、不吸煙、不熬夜,保持健康鍛煉的良好習慣,提升自身免疫力。兩組均連續(xù)干預2 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1)生活質量。采用諾丁漢健康量表(NHP)于干預前、干預后3 d 對兩組軀體活動、精力、睡眠、情感、社會、活力6 個方面進行評價,每方面均為0~100 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2)負面情緒。干預前、干預2 個月后兩組負面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SAS 評分≥50 分表示患者存在焦慮情緒,SDS 評分≥53 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緒,分值與焦慮、抑郁程度成正比。(3)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表進行評價對比,滿分為100 分,90 分以上為滿意,60~90 分為基本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滿意+基本滿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常規(guī)組,男26 例,女14 例;年齡26~69 歲,平均(45.3±5.1)歲;病程5 個月~7 年,平均(2.9±1.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 例,中?;蚋咧?5 例,大專及以上9 例。全方位組,男26 例,女14 例;年齡28~71 歲,平均(45.7±4.9)歲;病程7 個月~9 年,平均(3.2±1.3)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 例,中?;蚋咧?2 例,大專及以上10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生活質量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全方位組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續(xù))
表1(續(xù))
2.3 負面情緒 干預前,兩組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2 個月后,兩組負面情緒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全方位組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負面情緒評分對比[分,()]
2.4 護理總滿意度 全方位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χ2=3.914,P=0.048),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對比[例(%)]
臨床常見疾病中,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極高,若患者未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則有可能發(fā)展為胃穿孔或消化道出血,后期還有可能發(fā)展為早期胃癌,危及患者生命[6-7]。相關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患者住院治療期間,醫(yī)生往往過于關注藥物的治療效果,而忽略了護理干預的重要作用[8-10]。傳統(tǒng)護理措施只能為患者提供較為基礎的護理服務,無法體現(xiàn)護理行為的主動性,護理服務的內容也不夠豐富[11-12]。致使患者住院期間得不到全方位的護理,忽略了護理過程中的細節(jié),增加疾病發(fā)生率,延長病程[1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yī)療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善護理效果、提高護理滿意度的已成為今天護理工作的重點[14]。
全方位護理的開展,能以患者為中心,從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需要為出發(fā)點,讓患者得到充分的尊重,提高其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度,讓他們用更加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參與治療,有利于身體的恢復[15-16]。在本次研究中,通過藥物護理能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用藥治療的重要性,保證用藥安全,減少由于用藥失誤而出現(xiàn)不良事件的可能性。疼痛護理能緩解患者的不適感和疼痛感,減輕患者的痛苦程度[17]。飲食護理則可以完成患者飲食體系的合理化構建,保證攝取營養(yǎng)全面,進一步提升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力,鞏固治療效果[18]。生活干預則是促使患者從飲食到運動再到睡眠等生活細節(jié)方面形成良好的習慣,為后期的康復打好基礎[1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全方位組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全方位護理模式的應用,可以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王麗娜[20]對90 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進行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本次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全方位護理模式中,通過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負面情緒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全方位組均低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全方位護理模式能更有效緩急患者的負面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全方位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相對常規(guī)護理,患者更傾向全方位護理,滿意度更高。
綜上,全方位護理模式的應用,能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為其后期恢復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