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朦 趙傳穩(wěn) 余昌達 葉琳
胃癌作為消化道多發(fā)惡性腫瘤,其多因慢性炎癥、病原菌感染等導致,發(fā)病率、病死率均較高[1]。據(jù)報道,早期胃癌應積極行手術治療,以完整解除腫瘤占位效應,改善預后[2]。同時,有研究表明,早期胃癌術后生存率約90%以上,而腫瘤進展至晚期,患者預后不良風險高,5 年生存率低于30%[3]。傳統(tǒng)胃癌手術多采取開腹方式,該方式雖治療效果較好,但術中切口較長,不利于患者早期康復[4]。隨著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來多采用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以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康復時間,其療效已得到臨床證實[5]。但外源性刺激可能會誘發(fā)較強的機體應激反應,導致免疫細胞功能紊亂,影響身體狀況恢復[6]。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對胃癌患者機體應激反應及免疫功能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21 年2 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擬行手術治療的87 例胃癌患者。納入標準:胃癌符合文獻[7]相關診斷標準,且經組織活檢確診;首次行胃癌手術患者;腫瘤臨床分期為Ⅰ~Ⅲ期;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SA)分級為Ⅰ、Ⅱ級;凝血功能正常;重要臟器功能正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腫瘤;合并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免疫功能異常;合并中樞系統(tǒng)疾??;合并感染性疾?。徊荒褪苁中g;術前接受放療、化療等相關治療;遠處轉移。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4 例)與研究組(43 例)。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tǒng)開腹胃癌根治術,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取患者平臥位,于其上腹部正中位置做20~25 cm 長切口,進入腹腔于直視下觀察腫瘤病灶及四周情況,確認是否存在腹膜轉移、侵襲臟器等,然后用超聲刀游離大網膜、橫結腸前葉,依據(jù)D2標準清掃相關淋巴結,并根據(jù)患者病變情況重建消化道。研究組行腹腔鏡(生產廠家:廣州市達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WA53005A)輔助胃癌根治術,術中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取患者平臥位,于其臍下2 cm 位置做1 cm 長切口,用氣腹針穿刺后,建立氣腹,控制氣腹壓為15 mmHg 左右,然后經切口置入穿刺套管及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明確腫瘤情況后,于腔鏡定位下,在左上腹做1.2 cm 切口(主操作孔)、臍水平左側5 cm 位置做0.5 cm 切口(副操作孔),并用穿刺套管在臍水平右側5 cm 位置、右上腹做牽引孔;在腔鏡觀察下切除病灶,清掃淋巴結(清掃范圍與對照組相同),最后根據(jù)患者病變情況重建消化道。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圍手術期相關指標: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手術結束至出現(xiàn)腸鳴音時間)、總住院時間。(2)應激反應:分別采集兩組術前、術后1 d 空腹肘靜脈血4 mL,以4 000 r/min 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測定皮質醇(Cor)水平,用酶聯(lián)免疫分析法測定腎上腺素(E)水平。(3)免疫功能指標:分別采集兩組術前、術后1 d 空腹肘靜脈血4 mL,用流式細胞儀(生產廠家:上海巴玖實業(yè)有限公司,型號:DxFLEX)測定CD3+、CD4+、CD8+水平。(4)并發(fā)癥:記錄兩組術后切口感染、皮下積液、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腸功能恢復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2.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Cor、E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d Cor、E 水平均高于術前,研究組Cor、E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
2.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CD3+、CD4+、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d CD3+、CD4+、CD8+水平均低于術前,研究組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
2.5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發(fā)生1 例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2.33%;對照組術后發(fā)生4 例切口感染、3 例皮下積液、1 例腸梗阻,發(fā)生率為18.1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10,P=0.038)。
研究表明,胃癌發(fā)病率、病死率現(xiàn)已位居全部惡性腫瘤第二位、第三位,且近年來,胃癌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呈年輕化趨勢[8]。目前,對于早中期胃癌臨床多主張采用手術治療,圍手術期輔以化療、靶向等方法治療,以有效遏制疾病進展[9]。而不同手術方式與胃癌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密切相關。
胃癌根治術作為胃癌首選術式,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可在直視下觀察病灶情況,將病灶直接完整切除,且利于清掃四周淋巴結,預防疾病進展[10]。但傳統(tǒng)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臟器長時間暴露可能會增加感染風險,且手術操作可能會影響相應臟器功能,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11]。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不僅需保障療效,還需減輕相關創(chuàng)傷,以加速患者康復進程[12]。微創(chuàng)作為快速康復理念核心部分,利用腹腔鏡行微創(chuàng)手術,可縮短手術切口,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且在腔鏡觀察下可有效切除病變組織,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胃癌患者行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利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縮短整體康復時間,與衛(wèi)慶文等[14]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胃癌根治術中采用腹腔鏡輔助,手術切口較小,可減少軟組織損傷,減少出血量,且手術創(chuàng)傷輕微,利于患者早期活動,從而可促進腸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15]。研究發(fā)現(xiàn),手術刺激、麻醉等均可能會引起機體應激反應,致使細胞因子、炎癥因子水平失衡,導致免疫調節(jié)機制失調,從而影響術后康復[16]。同時,腫瘤患者自身可能伴有免疫異常情況,加之手術對免疫功能的進一步影響,可能會間接影響預后[17]。Cor、E 作為應激反應常用評估指標,二者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機體存在強烈的應激反應,而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則反映機體免疫細胞活性與功能[18-19]。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術后1 d,研究組Cor、E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CD3+、CD4+、CD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可減輕胃癌患者應激反應,降低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創(chuàng)傷較小,可減輕切皮時引發(fā)的應激反應,從而可減少細胞因子、炎癥因子等波動,降低對免疫功能的影響[20]。此外,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并發(fā)癥較少,這一結果可能與手術切口小、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有關。
綜上所述,胃癌患者行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加速腸功能恢復,降低身體應激,且對免疫功能影響小,并發(fā)癥少,利于患者早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