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新
同治十年(1871年)秋,晚清名士王闿運呆坐在船上,南運河沿途一路的風(fēng)景絲毫沒有引起他的興致,一路無語緩緩向前。
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入京,本以為此次會試能金榜題名,可誰料想已到不惑之年的他再遭敗北。兩次考試未果,對于一個26 歲中舉,在湖南已頗有名氣,且處處求異于人的王闿運,心中的煩悶無以言表。
回想此次入京,唯一令他欣慰的當(dāng)屬參加了張之洞、潘伯寅主持的龍樹寺雅集。此次雅集共到17 人,皆是才華橫溢的各界名流,秦炳文作圖,王闿運題詩,桂文燦作記。參加了這次雅集,也算不虛此行。想到這,他的心情似乎舒暢了一些。
大船在蜿蜒曲折的河道里慢慢行駛,一路上過了多少驛站、碼頭、閘壩他已記不清楚,看到的只是插著各色旗幟,冒煙或不冒煙的大小客船、貨船、商船在河道里交織穿梭。會船的時候,偶有操著各地方言的人把手里的帽子或圍巾高高舉過頭頂相互大聲致意。
從北往南屬逆水行舟。到了青縣的時候已是七月二十四,雖說此時已是白露,可船艙里的暑氣絲毫未減。王闿運拿出折扇扇了兩下,隨手又合上,用扇柄輕輕一挑紗簾,映入眼簾的是兩岸稀疏的蘆葦和清瘦的柳枝。
船慢慢靠岸,行駛到泊位上,拋錨,系纜繩……
跳下甲板,不遠處一塊大石頭上刻著“司馬莊”三個大字,紅漆書寫金色描邊,好不氣派。
早聽說乾隆帝幾次東巡去山東祭孔的時候路過青縣,兩次駐蹕司馬莊水營,并留下詩作,收錄于《欽定四庫全書·御制詩》,而且司馬莊還出過一個叫陳灝的一品大員。
今日,站在御河大堤上,放眼遠望。整個天空呈銀灰色,略有一些浮云,有的相互疊壓,有的獨自飄蕩,就像誰家筆洗里的水被人不經(jīng)意地潑到了天上。
已經(jīng)有大雁陸續(xù)南飛了。岸邊的蘆葦和蒲草愈加蓬松,一片零零落落的秋意。
天色慢慢暗下來,透過稀疏的樹隙,不遠處農(nóng)舍的屋頂上三三兩兩升騰起縷縷炊煙,飄著淡淡的豆香。不一會,河灘上那一大片大片的白菜、蘿卜、大豆、紅棗都掩映在濃濃的夜色中。
王闿運抬起頭,仰望著茫茫夜空中的一彎殘月,陷入了沉思……
一闋詞從他的胸腔中慢慢吟哦出來——看西風(fēng)吹云,只偷年換節(jié)……
此后多年,數(shù)不清的文人墨客循著運河的韻腳來到這里觀光、旅游、尋夢、品味。品味司馬莊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獨有的蔬菜宴。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在十里桃林里吟詩作畫,坐在柳絲輕舞的大運河邊釣幾尾閑魚,暢談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一次次吟誦那闕《壽樓春·青縣舟中》:
看西風(fēng)吹云,只偷年換節(jié),助老欺人。剛有疏蘆瘦柳,為他銷魂。殘月影,柳煙根,又豆花,依依遮門。奈暑氣低篷,陰塵籠店,無趣訪江村。良時去,佳期新。怎閑眠閑坐,閑過黃昏。憶得新秋涼味,畫樓平分。嫌酒暖,愁香薰。到恁時,羅衣溫存??諌糁裣?,銀河玉階清露痕。
桑園。單聽名字就是個極美的地方。
桑樹蔥翠,桑果飄香。從高空俯瞰,一定像是鑲嵌在蜿蜒至美的大運河銀鏈上的一塊碧玉。
“桑園鎮(zhèn)”原名三園堡,后因此地桑柘叢生,得名桑柘園、柘園鎮(zhèn)、桑兒園。《德縣志》記載,柘園鎮(zhèn)亦名桑兒園。古時候,這里因盛產(chǎn)桑蠶,絲織業(yè)為家家戶戶的主要副業(yè),絹帛桑蠶絲織業(yè)的分布最具普遍性的。我想,桑園鎮(zhèn)名字的得來,必與植桑極盛有關(guān)。歷史上這一帶屬德州衛(wèi)的地域,是德州管轄的大運河上著名的桑園鎮(zhèn)渡口,1954 年劃歸河北省吳橋縣。
在古代,運河一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組織運糧,以滿足正常的官府開支和皇室消費,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漕運。因此,大運河在古代又被稱為漕河。明朝政府將元代改造取直后的京杭大運河進一步疏通,使運河具有了真正意義上貫通南北的航運價值。
此后,京杭大運河成為明清政府經(jīng)濟流通和政治統(tǒng)治賴以維系的交通生命線。為了確保這條生命線的暢通無阻,明清兩朝幾乎是不計成本地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給以保障。其中一個重要表現(xiàn),便是對運河事務(wù)管理的漸趨規(guī)范和加強,專門設(shè)置了直屬中央的京杭大運河地方管理機構(gòu)——漕運總督。
乾隆五年,浙江巡撫納蘭常安被委任“漕運總督”一職,管理著天下漕幫的所有事情和大運河的順暢。那年仲夏,納蘭總督沿河巡視“漕運”,船行至桑園鎮(zhèn)渡口,被岸上陣陣的喝彩聲所吸引,遂下船觀看。原來是吳橋的雜技藝人正在表演“金槍刺喉”“口吞寶劍”等絕活。于是像往常一樣,只帶一個隨從,便服沿河堤前行,只見隔不遠就有幾個“畫鍋撂地”的表演者,有的頭上頂著個罐子,有的腳上蹬著個桌子,有的嘴里噴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二人邊走邊看,不覺衣衫濕透,汗水涔涔,剛好前面有一茶棚,于是坐下歇歇腳,喝了一大碗運河水烹的茶,立刻暑熱全消,繼續(xù)前行。
忽然一陣清風(fēng)徐來,散發(fā)著淡淡的香甜味,放眼望去,前面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桑園。行至近前,滿樹滿樹的桑椹看得人眼花繚亂,瞅瞅白的看看紫的,順手摘下一顆紅的,吃到嘴里甜甜的,回味無窮。
那晚,納蘭總督做了一個美美的夢,夢到自己解甲歸田后,在桑園里建了三間草房一個小院,終日吃著大運河水煮的茶,喝著紫桑椹釀的酒,書寫著他的《受益堂集》,其中一首《暮泊桑園喜清涼得眠》寫道:
欲籍濃陰地,聊舒酷暑煩。晚風(fēng)回柳岸,初月照桑園。畿甸平分界,燕齊會一村。新涼貪小憩,竹簟宿煙昏。
如今的桑園鎮(zhèn)是聞名中外的雜技之鄉(xiāng)吳橋縣的縣政府駐地鎮(zhèn),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中國吳橋雜技大世界”就坐落在這里。就像人們說的:“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大運河畔的滄州吳橋縣,創(chuàng)造了“沒有吳橋不成班”的雜技界神話。大運河在吳橋縣留下的那段古河道,由于保持了原始的風(fēng)貌,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重點河段。
古老的大運河縱貫千年,雖已不見漕航帆影,但兩岸依然嬌柳垂陰,槐楊挺拔??v目望去,大運河氣勢磅礴,神韻猶存。
詩人留詩,桑園滄桑。大運河欣逢盛世,吳橋雜技早已盛名遠播。而我每每行路至此,總會想起那首古詩,桑果甘甜的味道遂絲絲縷縷,沁潤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