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新宇 翟少昂
20世紀,伴隨著女性主義的第二次浪潮,女性藝術家在世界藝術舞臺亮相,讓人們意識到女性藝術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隨著后現代主義理論進入中國,女性主義在中國出現。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經歷了女性藝術20世紀80年代的萌芽階段、20世紀90年代的盛行階段,再到如今21世紀的多元化發(fā)展階段。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藝術表現語言更加豐富,藝術形式愈加多元, 主題的涉獵與視角更加廣泛。
“信息可視化”一詞最初源于計算機圖形學應用領域,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與學科交叉研究的發(fā)展,信息可視化概念逐漸演變?yōu)橐环N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和諧交融的學科門類,在藝術設計領域,成為涵蓋人機交互設計、計算機科學、圖像學、符號學、心理學等多領域多學科的一門交叉學科。信息可視化設計是將龐大繁雜的綜合信息運用技術與設計手段進行收集、梳理、取舍并最終生成可視化結果的設計過程,能夠推動信息以某種可視化的視覺載體更清晰有效地傳達,幫助觀眾理解信息。
本研究的信息與數據的采集來源于“CRAD”ArtMarket數據庫以及ARTLINKART中國當代藝術數據庫。筆者利用SSMS工具從數據庫中提取了自1990年至2021年的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信息1002條與作品圖片4541張,并從中選擇33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進行個案分析,最終通過可視化技術與藝術修飾將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作品的信息進行視覺呈現。
在造型與構圖、肌理、色調、符號等語言中,色彩本身更具性別特征,是藝術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在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色調明度上,亮色占比59%,暗色占比41%;根據女性藝術家的年齡層次劃分,68%的70后與80后女性藝術家作品在色彩上純度與飽和度較低,79%的90后與00后女性藝術家作品在色彩上純度與飽和度較高(如圖1)。
圖1 女性藝術家作品配色
根據信息可視化圖表可知,女性藝術家的色彩藝術風格與所處時代和生活軌跡緊密聯系在一起。無論是通過柔和靚麗的純色以表達母親所具有的溫和與寬容,還是通過沉穩(wěn)深邃的深灰色表達對土地與自然的敬畏,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色彩表現都具有廣泛的當代性,是一種女性藝術家與所處時代在性格、境遇、見識等方面的共鳴。其價值意義不僅僅是女性個人的,而且是這個時代的。
隨著技術對人類物質生活的改變,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形式也隨之發(fā)生了演變。90年代,81%的女性藝術家作品為傳統(tǒng)繪畫。而在新技術、新媒介、新思潮的推動下,如今的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形式涉獵廣泛,影像、攝影、裝置以及虛擬現實和交互等藝術形式不斷豐富(如圖 2 )。
圖2 女性藝術家作品形式
通過信息可視化圖表可知,時代發(fā)展下科學技術的進步豐富了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形式,促進了藝術作品在空間維度、媒介的虛實功能、美學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等領域的創(chuàng)新開拓。例如,在劉娃2017年的作品《Still》中,觀者佩戴捕捉其腦電波的EEG頭環(huán)閱讀故事,通過腦電波控制明暗、動靜,觀眾既是體驗者也是表演者,用自己的意識控制裝置的明暗交替與動靜變化。同時,環(huán)境的變幻也促使觀者不斷觀察自己心境的轉變,二者的互動猶如一場行為表演,每次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拉近了觀眾與藝術的距離。
從美學的科技化趨勢或美學的技術性表現看,科學技術進步下的美學形式的衍生形式出現的具體物態(tài)的藝術,體現了女性藝術家作品強烈的時代感,以及多元和兼容的特征。
2010年以前的女性藝術家作品以具有女性元素、表達女性自身獨有的視覺感受與經驗為主流。2010年之后的女性藝術家作品以傳達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社會的反思以及對哲學問題的探討為主流。隨著時代的前進,女性藝術家作品的性別識別性越來越低,傳達的思想也從關注自己轉化到了關注社會、關注自然(如圖3)。
圖3 女性藝術家作品藝術思想與藝術主題
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空前繁榮的階段,女性藝術家對自我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認知有了巨大的變化——由女性角色到社會責任人角色的轉變。
2010年以前,女性藝術家更多是為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表達。她們注重女性經驗,從個人的獨特視角出發(fā),在性別差異中挖掘女性自身的藝術價值,其作品具有鮮明的性別特征。例如,喻紅的作品《目擊成長》,是從自己的視角再現了女性的生活場景,她選擇了45幅時代新聞照片和38幅自己與女兒的生活照片,表現自己的成長歷程,表達懷舊之情。蔡錦的作品《美人蕉》系列,通過紅色的肉感與“粘連感”表現生命的復雜與模糊,表達她對生命的體驗以及對命運的認知。
2010年以來,女性藝術家更多關注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哲學等問題,并將其運用于她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例如,陸揚在作品《震顫麻痹計劃》中,關注帕金森病患者,將患者肢體的抖動頻率進行不同位置的采樣,合成了一段電子樂的視頻。作品表現了控制與被控制、失控與治療之間悖論的關系,思考在科技社會人與身體的關系。
女性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焦點由自身的情感表達轉向對藝術本身的思考,逐漸擺脫性別問題的束縛,越來越關注社會中的人、事、物。
本研究通過信息可視化對我國當代女性藝術家作品發(fā)展進行了分析,探索了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色彩趨向、藝術形態(tài)發(fā)展和藝術思想與主題。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以其特殊角度闡述了對生活的認識、感知、感受和思考方法,表現了藝術家的個人感受與生活意義。女性藝術家所使用的藝術語言體現了其獨特的藝術趣味,拓寬了美學表達的題材、內涵、空間和方式,對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