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波,王波,王澤歡,李偉忠
貴州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天名精屬(Carpesium)約21 種,大部分分布于亞洲中部,少數(shù)種類分布于歐亞大陸,中國有17 種3 變種,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區(qū)[1-3]。該屬植物常生長在山溝潮濕處、溪邊、路旁、山坡、林下草叢或長有苔蘚的潮濕石壁。其中,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L.、高原天名精C.lipskyiWinkl.、煙管頭草C.cernuumL.、貴州天名精C.faberiWinkl.等可供入藥,具有清熱、化痰、解毒、殺蟲、破瘀、止血等功效[2-5],暗花金挖耳C.tristeMaxim.、小花金挖耳C.minumHemsl.、長葉天名精C.longifoliumChen et C.M.Hu 等全草有清熱解毒、祛痰止血等功效[6],矮天名精C.umileWinkl.和薄葉天名精C.leptophyllumChen et C.M.Hu 為藏族藥,其全草用于治療咽喉腫痛和瘡腫[7]。
2020 年4 月至2021 年8 月,在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貴州省畢節(jié)市金沙縣野生植物資源本底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1 種菊科天名精屬植物,查閱《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和《貴州植物志》等相關文獻后,將其鑒定為四川天名精C.szechuanenseF.H.Chen&C.M.Hu,并確定其為貴州地理分布新記錄。
憑證標本:LWZ20210822001,貴州省金沙縣綠竹村山坡的灌木叢中,海拔1 543.0 m,2021 年8 月22 日。采集人:李偉忠、王波、梁春波;鑒定人:王澤歡、王波。標本存放于貴州中醫(yī)藥大學標本館。
四川天名精為多年生草本,根粗短,具多數(shù)纖維狀粗根;莖直立,高60~80 cm,圓柱形,具不明顯縱條紋,被稀疏或稍密短柔毛,中部以上分枝;基部葉心形,上面深綠色,被稀疏倒伏狀毛,下面淡綠色,被稀疏短柔毛,邊緣具不規(guī)整粗齒;莖下部及中部葉廣卵形,長9~12 cm,寬6~12 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葉柄長2~8 cm,無翅,密被短柔毛,上部葉橢圓形,近全緣具短柄或近無柄;頭狀花序穗狀花序式排列,生于莖端及枝端者具苞葉,苞葉2~4枚,橢圓狀披針形,大小不等,其中1~2枚較大,長2~3 cm,兩端漸狹,具短柄,兩面被柔毛,其余較小,長8~15 mm,生于葉腋的頭狀花序苞葉小或不明顯,總苞半球形,長約7 mm,直徑8~10 mm,苞片4 層,外層較短,卵狀披針形,長約4 mm,先端草質,銳尖,基部干膜質,背面被疏毛,中層干膜質,長約5 mm,先端銳尖或鈍,內(nèi)層條形;兩性花筒狀,長約3 mm,向上稍增寬,5 齒裂,雌花3~4 層,花冠狹筒狀,長約1.5 mm,頂端稍收縮,5齒裂;瘦果長約2.5 mm(圖1A~C)。
四川天名精產(chǎn)于四川南川、天全、峨眉山等處,生于山坡林緣或草叢中,海拔1400~2500 m,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南川。四川天名精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1]。本次記錄為貴州省分布新記錄種。
四川天名精與心葉天名精C.cordatumChen et C.M.Hu形態(tài)較為相似,兩者莖下部葉均可為卵狀心形,但四川天名精頭狀花序梗較短,排列似穗狀,與心葉天名精頭狀花序梗長5~10 cm 極易區(qū)別。其臘葉標本見圖1D。
圖1 四川天名精
該新記錄種的發(fā)現(xiàn)是對貴州省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成果匯總的有益補充,進一步豐富了貴州省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增加了貴州省藥用植物資源的種類,為該屬藥用植物資源的擴大栽培和資源開發(fā)利用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