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楊龍,崔聰,蘭占占,張東東,劉春明,王正飛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心室肌受損,可引起心室重塑、心室擴大、瓣環(huán)擴張等,進而導致二尖瓣反流[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颊哂捎诖嬖诠跔顒用}部分狹窄或閉塞,可導致心肌缺血、左室擴大或乳頭肌功能受損,最終引起二尖瓣整體結構改變,表現(xiàn)為冠心病合并IMR,其在臨床上較為常見[2]。對于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患者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的同時,進行二尖瓣手術,可減輕二尖瓣反流癥狀,改善患者病情。但對于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同時行二尖瓣成形術(MVP)能否得到更好的療效,仍存在一些爭議[3,4]。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處理冠心病合并IMR患者,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比了行CABG和CABG+MVP治療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療效,并總結分析相關因素,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和經(jīng)驗積累。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7年9月~2020年9月于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外科治療的215例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納入標準: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且二尖瓣反流面積為4~8 cm2;擇期手術;未合并其他瓣膜疾病或心臟病。排除標準:感染性心內膜炎;急性肺水腫;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氣道疾病。根據(jù)手術方法不同分為CABG組(n=124)和CABG+MVP組(n=91)。CABG組中,男性75例,女性49例,平均年齡(62.74±8.16)歲;病變血管支數(shù):兩支病變42例,三支病變82例;NYHA分級:Ⅰ級16例,Ⅱ級30例,Ⅲ級71例,Ⅳ級7例;吸煙史58例,既往心肌梗死史23例;合并癥:糖尿病39例,高血壓62例,高脂血癥23例,腦血管事件19例。CABG+MVP組中,男性58例,女性33例,平均年齡(60.13±9.05)歲;病變血管支數(shù):兩支病變35例,三支病變56例;NYHA分級:Ⅰ級8例,Ⅱ級19例,Ⅲ級55例,Ⅳ級9例;吸煙史46例,既往心肌梗死史19例;合并癥:糖尿病26例,高血壓48例,高脂血癥17例,腦血管事件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CABG組手術操作選擇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和靜脈復合麻醉下進行手術,首先吻合梗塞相關血管,然后吻合其他主要血管。先血管化左前降支,吻合左胸廓內動脈及左前降支,依次序貫吻合回旋支、對角支和右冠狀動脈,視術中或術后血流動力穩(wěn)定狀況決定是否需行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
1.2.2 CABG+MVP組手術操作在靜脈復合麻醉和體外循環(huán)心臟停搏下進行手術,經(jīng)胸骨正中切口,取大隱靜脈或胸廓內動脈等血管備用,放置食管超聲。行升主動脈插管、上下腔靜脈插管,建立體外循環(huán)。心臟停搏后完成靶血管再血管化,后行MVP。測量二尖瓣環(huán)內徑,應用縮小尺寸約兩個號的硬環(huán),術中行注水實驗,食管超聲檢查二尖瓣修復情況?;颊呔鶡o二尖瓣置換。
1.2.3 臨床資料收集記錄并比較患者手術時間、是否行IABP輔助、移植血管數(shù)、平均遠端吻合口、遠端吻合口分布、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圍手術期指標。
1.2.4 超聲心動圖檢查所有患者術后均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記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和二尖瓣反流面積情況,以評估患者手術療效。
1.2.5 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根據(jù)患者圍術期是否發(fā)生并發(fā)癥和死亡,分為無并發(fā)癥組和并發(fā)癥組兩個亞組,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影響圍術期并發(fā)癥的相關因素。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軟件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影響患者圍術期發(fā)生并發(fā)癥的相關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相關資料CABG+MVP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LVEF、LVESd均高于CABG組,二尖瓣反流面積低于CABG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ABP輔助、移植血管數(shù)、平均遠端吻合口、遠端吻合口分布、ICU時間、機械通氣時間、LVEDd相比,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相關資料
2.2 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CABG+MVP組死亡4例(3.23%),其中低心排綜合征2例,腎衰竭1例,術后感染1例。CABG組死亡2例(2.20%),其中低心排綜合征1例,腎衰竭1例。CABG+MVP組和CABG組發(fā)生并發(fā)癥例數(shù)(低心排綜合征、腦血管事件、二次開胸、二次氣管插管、術后感染、腎功能衰竭)和死亡例數(shù)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2.3 影響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的單因素分析根據(jù)術后是否死亡或發(fā)生并發(fā)癥,分為無并發(fā)癥組179例和并發(fā)癥組3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既往心肌梗死史、合并癥、術前肌酐值、IABP輔助、LVEF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影響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的單因素分析
2.4 影響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的多因素分析年齡、既往心肌梗死史、合并癥、LVEF是影響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的獨立因素(P<0.05),表4。
表4 影響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的多因素分析
對于冠心病合并輕度IMR患者而言,單純行CABG就能有效改善心肌血供、室壁運動以及二尖瓣反流癥狀,而重度IMR患者,CABG聯(lián)合MVP進行治療能得到更好的療效,但對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采用CABG還是CABG聯(lián)合MVP治療仍未明確[5,6]。研究顯示,對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單純行CABG治療,存在術后二尖瓣反流加重和遠期生存率降低的風險[7]。也有研究指出同時行CABG和MVP治療與單純行CABG,術后并發(fā)癥和近期生存率相比無明顯差異[8]。
本研究結果顯示,CABG+MVP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LVESd均高于CABG組,二尖瓣反流面積低于CABG組??赡芘cMVP手術操作時間更長以及血管活性、麻醉藥物用量較多有關,導致患者術后恢復較慢。但CABG+MVP組LVEF、LVESd和二尖瓣反流面積改善優(yōu)于CABG組,提示行CABG聯(lián)合MVP治療,患者左心室前負荷降低,心功能得到改善,同時處理二尖瓣反流,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質量[9,10]。這與Teng等[11]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Michler等[12]研究指出,行單純CABG治療后,心肌供血改善,之后出現(xiàn)的二尖瓣反流和心血管事件與患者生活質量并不相關。本研究顯示,兩組IABP輔助、發(fā)生低心排綜合征、術后感染、腎功能衰竭圍術期并發(fā)癥和死亡例數(shù)相比無明顯差異。提示CABG聯(lián)合MVP治療冠心病合并中度IMR并未額外增加患者圍術期手術風險,手術療效得到保證。本研究對CABG+MVP組采用縮小尺寸約兩個號的成形環(huán),可有效糾正瓣葉錯位、恢復瓣口對合面積,達到減少反流的目的。臨床上對采用單純CABG還是CABG聯(lián)合MVP治療冠心病合并中度IMR獲得的益處是否大于手術風險一直沒有明確的定論[13,14]。本研究通過觀察兩種手術方式圍術期療效,分析影響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結果顯示年齡、既往心肌梗死史、合并癥、LVEF是影響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的獨立因素。雖然CABG聯(lián)合MVP對高齡患者的治療效果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高齡的確是增加手術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與高齡患者病程長、合并多種內科疾病,病情復雜有關[15,16]。LVEF是反映心室射血功能的重要指標,對于低LVEF患者術前應該完善診斷遠端心肌存活情況的檢查,若遠端區(qū)域心肌存活率低,行CABG手術預后并不佳,還會增加圍術期死亡率[17,18]。
綜上所述,CABG聯(lián)合MVP治療冠心病合并中度IMR臨床療效較好,術后患者心臟功能得到明顯改善,未增加圍術期并發(fā)癥和死亡率,為臨床治療策略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對于相對高齡、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合并癥和低LVEF患者應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重視。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納入病例數(shù)較少,且僅針對圍術期療效進行分析,未納入中長期隨訪結果,有待后續(xù)進一步研究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