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紀光
(南京工業(yè)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漢語屬于孤立語,缺乏詞形變化,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表現(xiàn)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這與世界大多數(shù)語言相異。此外,方位詞在漢語中用法多樣,它既可以表示空間位置,例如“桌子上”“房間里”,又可以表示時間先后,例如“吃飯前”“一周內(nèi)”,還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邏輯概念,例如“在……基礎上”“在……前提下”。漢語的獨特性和方位詞用法的多樣,使得留學生在習得方位詞時容易產(chǎn)生偏誤。因此,對留學生方位詞的偏誤進行研究是有必要的。研究基于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包含“前”的677條偏誤語料,從偏誤類型、偏誤原因、教學對策三個角度進行探討與分析,以期為對外漢語的方位詞教學提供新思路。
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前”主要有以下三個義項:a.表示某事或某物在時間上先于另一個事或物,例如“幾天前”;b.表示空間方位,表示正對的方向,與“后”相對應,例如 “面前”;c.表示某事物在順序上的領先,例如 “前十名”。
從義項分布的角度看,在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含“前”字符的677條語料中,義項a的出現(xiàn)頻率最高,占語料總數(shù)的78.4%;義項b和義項c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
從偏誤數(shù)量的角度看,在含“前”字符的677條語料中,有78條語料與“前”的誤用直接相關,占語料總數(shù)的11.52%,研究正是基于這78條偏誤語料展開。
研究在對偏誤類型進行分類時,參照了魯健驥先生的分類方法并結(jié)合語料實際,將偏誤分為遺漏、誤加、誤代、錯序、錯字五大類,各類偏誤類型的語料數(shù)量及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偏誤類型數(shù)量及占比圖
遺漏指的是因某個成分的缺失導致句子不通或句義改變的一種偏誤。在78條有關“前”的偏誤語料中,帶有遺漏偏誤的占6條,主要集中在“時間名詞+前+的+名詞”和“在+時間名詞+前”兩種結(jié)構(gòu)類型的使用當中。
1.時間名詞+前+的+名詞
在“時間名詞+前+的+名詞”的結(jié)構(gòu)中,“時間名詞+前+的”一般充當 “的”后名詞的定語,表示“某段時間之前的某物”。若遺漏了“前”,意義就發(fā)生了改變。以例句(1)為例,“幾十年前的生活”和“幾十年的生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強調(diào)一個時間點的生活,而后者則偏重強調(diào)“生活”持續(xù)的時長。該句明顯是要將過去那個時間點和現(xiàn)在進行一個對比,因此“前”字是無法省去的。
例(1):幾十年(前)的生活水平肯定與現(xiàn)在的生活水平不一樣,那么幾十年前的人與現(xiàn)代的人的生活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當然不一樣了。
2.在+時間名詞+前
“在+時間名詞+前”的結(jié)構(gòu)一般在句子中充當狀語,用于表示某個動作或某件事在過去的某個時間點發(fā)生。若遺漏了“前”,則無法表示過去的時間概念,影響句子本義的表達。
例(2):但我在不久(前)才知道了這點,覺得有點慚愧,又覺得對不起母親。
誤加指的是句子中添加了原本不需要的贅余成分,反而使句子不通或句義不明的偏誤。在78條偏誤語料中,誤加占8.97%,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如(3)(4)這兩條,它們都是在“這幾天”“近幾年”這一類對時間有限定范圍的短語后誤加了“前”,使得句子不通,應當改為“這幾天”“近幾年”或“幾天前”“幾年前”。
例(3):這幾天前爸爸看起來很累。
例(4):近幾年前醫(yī)學家研究了這個問題,結(jié)果是吸煙者的周圍的人比吸煙者受的影響大。
誤代指的是兩個意義相似或形式相近的語法單位出現(xiàn)混淆而導致的偏誤。在78條偏誤語料中,誤代的偏誤所占比重比較大,為24.36%。誤代大致可以分為近義誤代和反義誤代兩種。
1.近義誤代
近義誤代指因意義相近或相同,忽略了實際用法的不同而導致的偏誤,近義誤代是最常見的誤代類型。在所搜集的語料中,大部分的誤代偏誤是混淆了“前”和“上”“先”這幾個方位詞引起的。
“先”和“前”都能夠與修飾動詞表過去的時間概念,但“先”一般作狀語,強調(diào)先后的順序性;“前”一般位于謂語后,強調(diào)過去概念。以(5)為例,根據(jù)下文“丈夫后死”可以得知,這里是要表達先后的順序性,因此用“先”才是正確的。
例(5):舉一個例子,有一對夫妻,丈夫十年來每天抽一盒煙,但他的妻子前(先)死,丈夫后死。
“前”和“上”作為方位詞,是不同角度的正向空間概念,二者最明顯的不同在于“前”一般用于表示水平角度的正向,而“上”用于表示垂直角度的正向。以(6)為例,“硬著頭皮坐在桌子上”意為坐在桌子垂直角度的上方,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例(6):不想學習的時候,硬著頭皮坐在桌子上(前),就沒有用了。
2.反義誤代
反義誤代是指相反意義的詞之間的混淆導致的偏誤,在78條偏誤語料中僅有1條反義誤代,即例(7)。從邏輯的角度看,“看”這個動作只能在書從箱子里拿出來之后才能夠?qū)崿F(xiàn),因此應把“前”改為“后”。該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混淆了“前”和其他方位詞的意義,二則是邏輯上的混亂。
例(7):從書箱里拿出這本書之前(后)看了一下,沒發(fā)覺這本書有什么特別,只不過是一本普通的書籍,在我的好奇心下我終于打開這本書開始看起來。
漢語主要依靠語序和虛詞來體現(xiàn)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因此很多時候語序的細微偏差就會影響句子意義的正常表達。因語序問題導致句子無法正常表義,這就是錯序。在78條有關“前”的偏誤語料中,錯序的情況僅占1例子,即(8),這很可能是母語負遷移所導致的,在下文分析偏誤原因時會著重展開。
例(8):但我堅持前向走。
上文的偏誤分類主要基于語法層面,而在本研究搜集的偏誤語料中,錯字占比高達57.69%,因此從漢字角度對方位詞的偏誤進行分析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對錯字偏誤進行分析時,本研究結(jié)合了肖奚強先生的分類方法和偏誤實際,將錯字偏誤分為筆畫或部件的改換、筆畫或部件的增減、結(jié)構(gòu)的變位和音近替換四類。
1.筆畫或部件的改換
在書寫“前”時,留學生容易將立刀旁“刂”寫成兩條豎線,如例(9);或是將“豎鉤”的筆畫寫成一條曲線,如例(10),從而造成筆畫或部件的改換。漢字的筆形中存在大量的直線,而漢字以外的大多數(shù)文字,例如拉丁字母的手寫體,則是以點和弧線為主,如果留學生不下意識地去擺脫母語文字弧線筆形的影響,就很容易導致筆畫或部件發(fā)生改換。
2.筆畫或部件的增減
筆畫或部件的增減也是在留學生書寫漢字時常出現(xiàn)的偏誤。在HSK有關“前”的錯字偏誤語料中,比較典型的例句如例(11)和例(12)。例(14)的留學生在寫“前途”兩個字時,受到了“途”字形體的影響,給“前”加上了走之地。例(15)則是在寫“月”這個部件時,缺少了一橫。
3.結(jié)構(gòu)的變位
結(jié)構(gòu)的變位即更改了原本的漢字結(jié)構(gòu)所造成的偏誤,例如(13)就是將“前”這樣一個上下結(jié)構(gòu)的漢字寫成了左右結(jié)構(gòu)。
4.音近替換
音近替換的偏誤主要出現(xiàn)在與方位詞組合頻率較高的字,如之、以等,最典型的例子如(14)(15),將“之”寫成“直”,將“以”寫成“已”或“一”。該偏誤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強調(diào)口頭練習,忽視了書面寫作,加上“之”“以”這類詞的意義比較虛泛并且難以理解,造成他們在書面寫作時只能夠憑借口語的經(jīng)驗選擇音近的字進行替換。
例(14):政府措施實行直(之)前人們先知道公共道德,社會、文化、經(jīng)濟等很強的國家。
例(15):可他們有沒有想過,他們以已(以)前也餓過肚子。
Rod Ellis在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書中指出,第一語言遷移到第二語言若存在先期活動抑制,則遷移將是負面的,這就是母語負遷移。如果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有部分相似,則比完全不同更容易產(chǎn)生干擾,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漢字背景的留學生在習得某些語法知識的過程中,更容易產(chǎn)生偏誤。以(16)(17)兩個日本留學生的偏誤語料為例,日語中本身就存在“前向き”“先端”兩個詞,“前向き”意為“面向前方”,“先端”意為“尖端”,二人均選擇直接從母語中遷移,并沒有考慮到漢語的語序和語用,從而導致了偏誤。
例(16):但我堅持前向(向前)走。
例(17):這不是人吸,而且從煙的先(前)端直接發(fā)散到空氣中。
一些留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憑借自己有限的經(jīng)驗,將已有的知識儲備片面地類推到新的語言現(xiàn)象中從而造成偏誤,這就是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這種現(xiàn)象多出現(xiàn)在有一定漢語基礎的學習者身上。以例句(18)為例,該留學生將“前”“后”這一對方位詞中的反義概念直接類推到了時間副詞的使用中,從而造成了偏誤。實際上在時間副詞中,與“后”相對應的反義概念應當是“先”,這里就是一個典型的由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造成的偏誤。
例(18):舉一個例子,有一對夫妻,丈夫十年來每天抽一盒煙,但他的妻子前(先)死,丈夫后死。
漢語十分講究詞語的搭配,這些搭配是約定俗成的,具有很強的任意性,因此需要長期的積累和記誦。但如果留學生僅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記誦這些詞語搭配,就容易在言語輸出的過程中憑借經(jīng)驗不假思索地濫用詞語搭配、忽視句子的整體含義,從而引發(fā)偏誤,這就是詞語搭配的僵化,例句(19)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例(19):又或者把婚姻當兒戲,在未建立穩(wěn)固的愛情基礎上(前),就草率地選擇結(jié)婚!
方位詞除了基本的理性義外,還具有很多抽象的隱喻義,在教學時不能一蹴而就,而應遵循腳手架原則。首先,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圖式對方位詞較為形象的基本義進行闡釋;接著,設置實際情境操練,讓學生能夠利用方位詞的基本義進行交際;在學生熟練掌握方位詞的基本義后,再引申發(fā)散到方位詞的抽象隱喻義。
對漢語初學者來說,適度利用母語進行對比翻譯學習漢語是有益的,可以快速有效地幫助學習者掌握漢語中方位詞的基本用法,但需要注意語言和語言之間存在的詞義不對等現(xiàn)象。以英語為例,“前”可譯為“before”“front”,“后”可譯為“behind”“back”“after”,兩種語言之間的方位詞意義并不完全對等,因此在利用對比翻譯法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學習者尤其需要注重兩種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有意識地避免母語負遷移所造成的影響,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母語的正遷移作用。
語言是文化的產(chǎn)物,語言與文化之間密不可分。漢語語用中蘊含的文化因素有時存在一定的認知理據(j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qū)⑺械恼Z用規(guī)則都歸結(jié)于語言的任意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注重文化因素的講解,有利于解決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問題。方位詞在漢語中同樣具備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留學生常常因為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而出現(xiàn)偏誤。
以例句(20)為例,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眼前”就是字面意思,即眼睛的前方、目力所及之處;而“眼中”則更偏重于思維、心理的層面,即“內(nèi)心”“心里”的意思,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眼中”。這可以從語義認知的角度進行解釋?!爸小弊值谋玖x指旗幟,人們受旗幟的指引向一個中心集合,這就引申出了“中”字的方位義。接著,人們將“中”的方位義引申到了人體上。一方面“心”處于人體的中心位置,另一方面古人認為“心之官則思”,因此“中”又引申出“內(nèi)心”的語義,例如“眼中”“心中”等等。
例(20):父母在孩子的眼前(中)是一位很受尊重的人。
留學生在漢語方位詞習得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的偏誤包括遺漏、誤加、誤代、錯序、錯字五大類,其中錯字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誤代。偏誤的原因可以歸結(jié)于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和詞語搭配的僵化三個層面。基于此,本研究也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第一,在教學設計時要遵循腳手架原則,循序漸進,先闡明方位詞的基本義,再進行引申和發(fā)散。第二,針對漢語初學者,可以適度利用對比翻譯法進行方位詞的學習,但尤其需要注意語言間的異同,以避免母語負遷移所帶來消極影響。第三,在教學中注重對漢語中文化因素的解釋,有助于培養(yǎng)留學生的漢語思維,加強留學生利用漢語思考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