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遜,何 蓮,余姍姍,徐 奇,張 雯
(貴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與普通肺炎比較,重癥肺炎具有臨床癥狀嚴重、病情進展較快、治療難度較大等特點,若未能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可導致器官組織功能出現(xiàn)障礙,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報告指出,重癥肺炎死亡率約在30%~50%,因此一旦患病,需盡早予以積極治療[1]?,F(xiàn)階段,抗生素在臨床治療重癥肺炎中具有顯著效果,但受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影響,致使耐藥性、不良反應逐漸增強,傳統(tǒng)抗生素治療效果、預后越來越不理想,因此,需探尋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案,以期提高患者臨床受益。為此,本次研究納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區(qū)間收治240例重癥肺炎病例樣本展開分析,觀察不同治療方案臨床療效。
遴選2019年1月-2020年12月時間段內貴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240例重癥肺炎病例樣本展開分析,以治療方案差異性分組,120例設置為對比組:男78例、女42例,年齡25~70歲,均值數(shù)(47.2±11.7)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19.6~26.2kg/m2,均值(23.15±1.22)kg/m2;120例設置為研究組:男77例、女43例,年齡26~70歲,均值數(shù)(48.1±11.5)歲,身體質量指數(shù)19.5~26.7kg/m2,均值(23.28±1.19)kg/m2;2組樣本基線資料對比:P>0.05,示研究可行。
納入標準:(1)均被明確診斷為重癥肺炎;(2)臨床資料完整性良好;(3)知情研究內容、目的,為自愿參與;(4)研究經過貴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排除標準:(1)同時發(fā)生其他嚴重疾病者;(2)對研究選擇用藥存在既往過敏史、禁忌癥者;(3)語言、聽力以及認知等功能存在障礙或異常者;(4)中途脫落或者退出觀察者。
兩組患者于入院后全面正確評估疾病嚴重程度,根據(jù)實際情況予以祛痰、止咳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在此基礎上采取下述治療方案:
對比組(常規(guī)抗生素):先給予患者低級別抗生素治療,若效果不佳或者無效,根據(jù)治療情況,逐步提高抗生素級別進行治療。
研究組(抗生素降階梯療法):先使用抗菌譜廣、抗菌效果強的抗生素,比如:萬古霉素等,共治療3~5天,后進行藥敏試驗、細菌檢查,根據(jù)試驗和檢查結果,明確患者實際感染細菌類型,予以針對性、個體化窄譜抗生素治療。
為確保治療效果,兩組于治療期間加強臨床護理,配合認知及心理干預,減少和控制醫(yī)源性感染因素,避免外界因素影響治療的順利實施、效果。
觀察分析治療效果、癥狀改善情況、肺功能、炎性因子。
治療效果:綜合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顯效:相關癥狀全部消失,影像學檢查結果未見異常;有效:相關癥狀、影像學檢查結果較治療前改善明顯;無效:不符合上述判定標準。
癥狀改善情況:主要評價咳嗽、呼吸困難、肺部啰音等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總用時。
肺功能:以肺功能檢測儀評價,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進行檢測,主要評價指標為FEV1(最大呼氣時第1秒呼出的氣量容積)、FVC(用力肺活量)水平以及FEV1/FVC數(shù)值。
炎性因子:以外周靜脈血評價,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進行檢測,主要評價指標為CRP(C反應蛋白)、PCT(降鈣素原)、ESP(血沉)、WBC(白細胞計數(shù))。
T淋巴細胞亞群:以外周靜脈血評價,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進行檢測,主要評價指標為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水平以及CD4+/CD8+數(shù)值。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統(tǒng)計計算惡心、腹瀉、皮疹以及局部疼痛等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
采取抗生素降階梯療法治療的120例研究組,綜合有效率為97.50%較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的對比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比較[n(%)]
研究組咳嗽、呼吸困難、肺部啰音等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總用時均較對比組更少(P<0.05),見表2。
表2 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肺功能(FVC、FVC、FEV/FVC)指標水平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FVC、FVC水平以及FEV/FVC數(shù)值均較對比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肺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炎性因子(CRP、PCT、ESP、WBC)指標水平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CRP、PCT、ESP、WBC指標水平均較對比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炎性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CD3+、CD4+、CD8+、CD4+/CD8+比較均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CD3+、CD4+、CD4+/CD8+均較對比組更高,CD8+較對比組更低(P<0.05)。見表5。
表5 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研究組惡心、腹瀉、皮疹以及局部疼痛等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5.01%與對比組的6.6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研究組略低。見表6。
表6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重癥肺炎在臨床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咳嗽、呼吸困難等是本病的典型癥狀,同時,在疾病進展期間,還會累及多器官功能,造成循環(huán)障礙、其他嚴重并發(fā)癥,導致全身炎癥介質瀑布式級聯(lián)反應,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近年來,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肺炎患病率呈現(xiàn)出持續(xù)上升趨勢,導致重癥肺炎患者越來越多,由于重癥肺炎疾病致死率極高,因此,探尋高效治療方案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預后結局的關鍵所在[3]。
既往在重癥肺炎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升階梯療法)是重要環(huán)節(jié),可實現(xiàn)一定抗菌作用,緩解疾病癥狀,然而這種療法可致使患者病情更加嚴重,造成耐藥性的風險極高,且易造成各種不良反應,整體治療效果并不佳。相關研究指出,對于重癥肺炎患者,采取抗生素降階梯療法治療,可獲得相對理想的治療效果、預后結局。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綜合有效率較對比組更高;研究組咳嗽、呼吸困難、肺部啰音等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總用時均較對比組更少。治療后,研究組FVC、FVC水平以及FEV/FVC數(shù)值均較對比組更高,CRP、PCT、ESP、WBC水平均較對比組更低,CD3+、CD4+、CD4+/CD8+均較對比組更高,CD8+較對比組更低。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與對比組無差異。結果說明抗生素降階梯療法治療重癥肺炎效果確切,安全性可靠。分析原因在于抗生素降階梯療法第一階段予以患者廣譜抗生素不僅可有效抑制致病菌,避免病情進展加重,還可降低耐藥發(fā)生風險,顯著改善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紊亂情況,提升免疫水平;第二階段窄譜抗生素使用能夠進行針對性治療,可防止抗生素的濫用、不合理應用情況,從而減輕不良反應,最終提升治療效果、安全性以及預后結局[4-5]。
綜上,在重癥肺炎患者臨床治療期間,采取抗生素降階梯療法,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升階梯療法),且該種療法能夠促進各項癥狀消退,更好改善患者肺功能、機體炎性因子水平以及免疫功能,且不良反應更少,整體治療效果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