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丘
(福建省霞浦縣醫(yī)院急診科,福建 霞浦 355100)
反流性食管炎約占所有胃食管反流病的30%~40%[1]。本病由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礙引起,胃腸內(nèi)容物經(jīng)胃與食管交界處向上反流,引起食管炎癥,出現(xiàn)胸骨后疼痛、胃痛、反酸等癥狀,病理表現(xiàn)為食管遠端黏膜紅腫、潰瘍、糜爛等,若長期發(fā)展可致食管黏膜纖維化,加重食管損傷,造成食管潰瘍、狹窄,甚至食管癌。本病病程長,反復發(fā)作,但臨床缺乏特效治療手段,根治效果較差,屬于臨床難治性消化疾病之一。本病以藥物治療為主,臨床可供選擇的治療藥物較多,一般通過抑酸、促進胃動力等藥物治療,如何選擇藥物治療在達到顯著療效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是臨床關(guān)注的焦點[2]。蘭索拉唑是常用抑酸藥物,與其他PPI制劑相比,抑酸力更強,效果更持久,能有效改善消化道內(nèi)環(huán)境,減少胃內(nèi)容物的酸度,減輕對消化道黏膜屏障的損傷。多潘立酮能促進胃動力,加快胃排空,減少其反流。兩藥對本病有協(xié)同治療作用,從不同角度控制和改善病情。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兩藥的療效,全面評估反流性食管炎病情改善情況,匯報如下。
將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消化內(nèi)科門診治療的28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400例,男1075例,女325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41.8±11.3)歲,病程6個月~14年,平均(7.1±2.9)年;對照組1400例,男1081例,女319例,年齡33~69歲,平均年齡(41.8±11.3)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7.6±2.1)年;對比年齡、性別、病程等無差異。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20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3]中的診斷標準;②伴有明顯的胃痛、燒心、反酸等癥狀;③胃鏡下顯示食管遠端黏膜發(fā)生紅腫、充血、糜爛、潰瘍等,確診為反流性食管炎;④近4周無相關(guān)藥物服用史;⑤患者治療依從性好,無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⑥均明確知悉本研究的目的,同意加入,無中途退出。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疾病;②既往有消化系統(tǒng)手術(shù)史;③其他疾病所致反流;④藥物過敏;⑤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腸潰瘍等;⑥精神異?;驕贤ń涣髡系K;⑦依從性不佳。
兩組均常規(guī)教育,治療期間嚴禁煙酒、濃茶等,避免巧克力、咖啡、高脂食物;日常適量運動,保持情緒穩(wěn)定,不宜情緒波動較大;睡前3h禁食,睡覺時床頭抬高15~20cm,保持充足睡眠;治療期間禁止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對消化道黏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對照組使用蘭索拉唑腸溶片30mg/次,1次/d。在此基礎(chǔ)上,觀察組使用多潘立酮片10mg/次,3次/d,于餐前30min服用[4]。兩組均治療4周后評價療效,若治療期間病情反而持續(xù)加重,立即停藥來院復查。
根據(jù)癥狀變化及胃鏡結(jié)果判斷療效。治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自覺無反酸、燒心、胃痛等癥狀,復查胃鏡食管黏膜正常;顯效: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自覺反酸、燒心、胃痛等癥狀明顯改善,復查胃鏡食管黏膜大部分正常;有效:癥狀及體征部分緩解,自覺反酸、燒心、胃痛等癥狀有所緩解,復查胃鏡食管黏膜小部分正常;無效:癥狀及體征仍存在,仍有明顯反酸、燒心、胃痛等癥狀,復查胃鏡顯示食管黏膜無明顯修復[5]。
①評估癥狀積分,包括惡心嘔吐、胃灼熱、胃脹痛、胸骨后疼痛、反酸噯氣等,采用5分制,0分無癥狀,1分輕度,3分中度,5分重度,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②治療前后檢測血清胃腸激素GAS、MTL、VIP等,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3mL,采用日立7500型全自動生化儀測定;③觀察不良反應情況;④記錄癥狀消失時間、食道黏膜恢復時間、治療時間。
采用SPSS 2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見表1。治療有效率對比顯示,觀察組97.07%,對照組為78.36%,前者更高(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見表2。治療后對比兩組癥狀積分,觀察組惡心嘔吐、胃灼熱、胃脹痛、胸骨后疼痛、反酸噯氣等均更低(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見表3。觀察組治療后GAS、MTL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VI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ng/L)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有4例腹瀉、7例口干、5例頭暈、4例腹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3%;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有5例腹瀉、8例口干、3例頭暈、3例腹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6%;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χ2=0.228,P>0.05)。
兩組各項康復指標比較,見表4。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食道黏膜恢復時間、治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各項康復指標比較(d)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病與消化道功能紊亂、消化道運動障礙密切相關(guān),一般由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當胃內(nèi)容物反流過下食管括約肌至食管內(nèi),導致一系列癥狀,若長期反流,胃酸等內(nèi)容物可損傷食管黏膜,甚至發(fā)生食管黏膜纖維化,對食管功能的損傷較大[6]。因此,本病的基本發(fā)病機制為食道黏膜屏障受損、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胃排空障礙等,并以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為最主要因素?;颊唛L期受到病情的影響,大多在夜晚睡眠時發(fā)生泛酸、燒灼感等癥狀,給患者帶來巨大身心痛苦[7]。內(nèi)鏡下手術(shù)雖能快速修復食管黏膜損傷病灶,短期療效尚可,但無法有效糾正食管下括約肌功能,且費用較大,患者接受意愿較低[8]。
保守治療仍是臨床首選方法,介于無特效治療藥物,抑酸和改善胃腸動力藥物是治療的主力藥物,但不同藥物在療效及安全性上有一定差異,需要臨床合理選擇最優(yōu)方案。蘭索拉唑是新型PPI制劑,在胃內(nèi)被吸收入胃壁細胞,轉(zhuǎn)變?yōu)榛罨w,結(jié)合胃壁細胞中的H+-K+-ATP酶,達到確切抑酸作用,避免酸性胃液對食管黏膜的損傷[9]。其抑酸效應呈劑量相關(guān)性,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較好的用藥安全性。多潘立酮可增強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提高食管蠕動能力和向下傳送能力,能加快胃內(nèi)容物排空,抑制惡心嘔吐,避免膽汁反流[10]。同時,能抑制多巴胺D2受體,增強胃竇及十二指腸動力,提高胃腸蠕動能力,協(xié)同幽門收縮作用,提高胃排空效果[11]。
蘭索拉唑與多潘立酮合用能協(xié)同增效,兼具抑制胃酸分泌和增強胃腸道排空作用,促進GAS、MTL的分泌,明顯降低VIP,改善胃腸分泌,調(diào)整胃腸功能,抑制胃內(nèi)容物反流,緩解胃痛、反酸等的目的,對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有較好療效[12]。且兩藥之間的相互作用小,使用范圍廣泛,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同時,本病與精神、情緒等因素也存在關(guān)聯(lián),改善日常情緒狀態(tài),減輕工作及生活壓力,也對病情的改善有一定幫助?;颊邞獦淞⒄_的疾病觀,接受科學治療,遵醫(yī)囑定期服藥,保持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13]。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在臨床療效、癥狀評分、胃腸激素水平變化、不良反應(安全性指標)、各項康復指標上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反流性食管炎聯(lián)合蘭索拉唑、潘立酮治療能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增強療效,抑制反流,保護食道黏膜,減少對食道黏膜的酸性侵蝕,從而促進黏膜的修復,重建黏膜屏障,提高治愈效果,縮短治療時間[14]。同時,通過調(diào)整胃腸激素水平來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恢復正常胃腸動力,改善消化和排空功能,也提高了病情治療效果[15]。
綜上所述,兩藥聯(lián)合,協(xié)同提高反流性食管炎的療效,有效避免食管黏膜的損害,促進食管黏膜的損傷修復,用藥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