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蔚蔚,季 峰,吉 勇,徐 媛
(1.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骨科,江蘇 揚州 225001;2.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藥劑科,江蘇 揚州 225001)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骨科常見病,多發(fā)于老年患者,該病多由外力撞擊導致?;颊邆蟪跗谟袆×姨弁础⒛[脹、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后可遺留嚴重髖關節(jié)功能障礙,最終導致患者生活質量與自理能力降低,增加社會、家庭負擔[1]。目前臨床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實施手術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但考慮到患者圍手術期臥床時間較長,其失血及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增加,影響預后,因此針對此類患者還需合理實施藥物抗凝與止血治療。低分子肝素是臨床常用的抗凝藥物,其治療效果已被廣大學者所肯定,但單獨用藥需要提升劑量才能獲得可觀的收益,故在對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隱性失血患者可考慮應用止血藥物聯(lián)合治療[2]。本研究主要就低分子肝素加卡絡磺鈉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隱性失血的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12月?lián)P州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9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隱性失血患者隨機分組。觀察組45例患者男女比例26:19;年齡(57.82±6.23)歲;對照組45例患者男女比例23:22;年齡(58.04±6.11)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癥狀確診;②入院后均接受股骨近端髓內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治療;③知曉研究目的且積極配合各項調查。排除標準:①并發(fā)其他部位嚴重骨折者;②存在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并發(fā)心血管嚴重疾病者;⑤對治療藥物不耐受者;⑥病歷資料缺失者。
對照組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0.5毫升(5000IU)治療,于術后12h開始使用藥物,劑量選擇5000IU,對腹部皮膚消毒處理后于皮下注射治療,每天用藥1次。觀察組選用低分子肝素聯(lián)合卡絡磺鈉注射液100mL(80mg)靜滴治療,每天用藥1次,其中低分子肝素用藥時間、方式及劑量均與對照組無異。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d,并對其治療過程中異常反應進行觀察與處理。
①比較兩組患者失血情況,包括:血紅蛋白丟失量、隱性失血量、顯性失血量、總失血量。參考Cross方程對患者全身血容量(PBV)進行計算,PBV=k1(0.3669/0.3561)×身高(m)3+k2(0.03219/0.03308)×體質量(kg)+k3(0.6041/0.1833)。紅細胞丟失總量=PBV×紅細胞比容差值+術中及術后輸血量。隱性失血量=紅細胞丟失總量-顯性失血量。
使用SPSS 21.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血紅蛋白丟失量、隱性失血量、顯性失血量、總失血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失血情況相關指標水平比
觀察組治療后2例出現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4.44%;對照組治療后1例出現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2.22%。兩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無差異(χ2=0.345,P=0.557)。
觀察組用藥治療后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為11.11%,略高于對照組的8.89%,但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用藥后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比較[n(%)]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漸加快,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數量明顯增加,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fā)生不但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可能引發(fā)更為嚴重的并發(fā)癥,在加重臨床治療難度的同時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合理的手術方式是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重要手段,股骨近端髓內釘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可有效維持患者骨折部位穩(wěn)定性,改善其臨床癥狀[3],但部分患者術后多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反應,主要表現為患者丟失血量大于顯性失血量,因此通過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來降低患者隱性失血量尤為重要[4]。此外,研究發(fā)現骨折患者臥床期間長期無法開展基礎的運動鍛煉,因此深靜脈血栓風險也會明顯增加,故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應以降低患者深靜脈血栓風險,避免其過分隱性失血為主[5]。
本研究應用低分子肝素加卡絡磺鈉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治療發(fā)現,觀察組失血情況要優(yōu)與對照組(P<0.05),表明藥物聯(lián)合治療可減少患者失血量。低分子肝素通常作為一類抗凝劑被臨床廣泛應用,其在深靜脈血栓預防中的用藥效果已經臨床醫(yī)師廣泛認可,但部分研究認為該藥物的使用可能會一定程度上增加骨折手術患者術后失血風險,本研究在應用低分子肝素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實施治療后,其失血量未見明顯增加,但仍未獲得預期的效果[6]。研究中加用的卡絡磺鈉屬于常用的外科止血藥物,通常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用藥,藥物在進入患者機體后可增強創(chuàng)面部位毛細血管斷端的回縮作用,進而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對于組織損傷的抵抗能力,對多種類型的出血反應均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因此止血效果較好[7]。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無差異(P>0.05),說明聯(lián)合使用卡絡磺鈉在減少圍手術期出血的同時并未增加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風險,其是臨床上骨折后圍手術期安全的止血藥物選擇。
有研究[8]認為,低分子肝素對骨折手術出血反應的預防價值有效,增加用藥劑量與時間雖能獲得較好的效果但會較大程度增加患者不良反應風險,聯(lián)合用藥方式同樣具有此類弊端,故合理選擇聯(lián)合用藥,并對用藥劑量及治療周期進行嚴格控制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P>0.05),表明卡絡磺鈉與低分子肝素的聯(lián)合應用并不會增加患者用藥風險,究其原因在于研究中將治療周期控制為3d,治療時間較短,藥物使用劑量較小,而聯(lián)合用藥本身治療效果較好,故在滿足治療效果的同時患者不良反應風險較低。
綜上所述,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隱性失血應用低分子肝素加卡絡磺鈉的治療效果較好,患者經藥物治療后各類型的失血量明顯降低,深靜脈血栓得到有效預防,聯(lián)合用藥具有較高的合理性,患者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