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勛,張慶瑞
(1 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224051)(2 河南林業(yè)職業(yè)學院)
桃小食心蟲(Carposina sasakiiMatsumura),又名桃蛀果蛾,屬鱗翅目(Lepidoptera)蛀果蛾科(Carposinidae),1 年發(fā)生1~2 代,以幼蟲蛀果為害,廣泛危害我國北方地區(qū)的蘋果、棗、桃、梨等多種果樹[1-2]。因該蟲體型小,易隱蔽,適應性強,一直以來作為果樹類蟲害的典型害蟲備受矚目[3-4]。
上戈蘋果作為洛陽市國家地理標志農(nóng)產(chǎn)品,因其獨特的深山區(qū)氣候和自然水土條件,以色澤鮮美、果肉細脆且富含多種微量元素聞名于中原地區(qū),上戈被譽為“中原蘋果之鄉(xiāng)”[5]。近年來,當?shù)靥O果種植面積增加,由于果農(nóng)濫用農(nóng)藥,桃小食心蟲的危害逐年增加[6]。食心蟲類害蟲鉆蛀為害,化學防控難。針對其寄主廣泛且遷飛性強的特點,在國家農(nóng)藥化肥“雙減”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以昆蟲信息素及誘捕器為主的生物綠色防控技術得以迅速推廣應用。
昆蟲性信息素迷向技術是通過釋放人工合成的高濃度性信息素[7-8],使雄蟲觸覺失靈,進而無法辨別雌蟲的方向以達到阻礙交配的目的。而性信息素引誘劑則是利用該原理進行監(jiān)測或誘捕,該技術專一性強,靈敏度高,且不傷害天敵,已被廣泛應用[9-10]。目前國內(nèi)外已普遍使用空心纖維、毛細管、蠟滴、迷向絲以及微膠囊作為儲存緩釋性信息素的載體[11-12]。
在迷向技術方面,涂洪濤等[8]明確了性信息素迷向絲防治梨小食心蟲的持效期和使用密度,李曉龍等[13]研究表明了膏體迷向劑涂抹顯著降低了梨小食心蟲的發(fā)生量;性誘技術方面,陳麗慧等[2]使用性誘劑對蘋果園中的桃小食心蟲種群動態(tài)進行了監(jiān)測,Knight 等[14]使用性誘劑對梨小食心蟲進行了監(jiān)測,驗證了性信息素的變異性和實效性。前人雖利用了性信息素迷向劑做了大量的監(jiān)測和防治工作,但并沒有完全明確田間使用時迷向劑的釋放密度和布置高度,且目前迷向劑緩釋載體類型多樣[12],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迷向技術對于實際生產(chǎn)中節(jié)本增效意義重大。
本研究通過布置不同密度迷向絲和懸掛不同高度的性誘劑,明確了桃小食心蟲的田間動態(tài)發(fā)生規(guī)律,從誘蛾量、迷向率、蛀果率3 個方面的調(diào)查結果綜合評價分析性信息素迷向劑對桃小食心蟲的防治效果,并分析了迷向劑的釋放密度、性誘劑的懸掛高度及其交互作用對防治效果的影響,以求為實際生產(chǎn)中性信息素迷向劑使用的最佳生態(tài)和經(jīng)濟效益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地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上戈鎮(zhèn)南約3 km 處的上果農(nóng)業(yè)公司蘋果園內(nèi)(東經(jīng)111°16′8.44″,北緯34°19′28.61″),在洛寧縣西北部,崤山南麓,海拔約783 m,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炎熱多雨,年降水量600~700 mm,平均年日照時數(shù)2 258 h,晝夜溫差11~17 ℃,黏質(zhì)土壤,是典型的蘋果生長適宜區(qū)。
蘋果園總面積約5 hm2,主栽品種為紅富士、金冠,喬化栽培,樹齡15 年,樹高1.5~2.5 m,南北行向。試驗共選取5 塊相同大小的試驗樣地,每塊約3.35 hm2,各樣地水肥管理、田間栽培均一致,試驗期間未使用化學農(nóng)藥。
性信息素迷向絲載體為聚氯乙烯管,液體誘芯被儲藏在管內(nèi),密閉低溫保存,田間持效期約90 d,由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誘捕器為三角板誘捕器,尺寸規(guī)格為27 cm×20 cm×12 cm,PP 材質(zhì)。誘捕器性誘芯為橡膠誘芯,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使用懸掛鐵絲將其固定于三角板誘捕器中。
網(wǎng)購憑借極其便利的方式和較低的售價而廣受關注,然而在購物時顧客對產(chǎn)品信息了解不充分加之“無理由退貨”政策的推出,由此帶來的高退貨率是目前電商的一大痛點。據(jù)淘寶統(tǒng)計至少有超過40%的退款糾紛是由雙方無法協(xié)調(diào)物流費用而導致的。2010年由淘寶與華泰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的淘寶退貨運費險(以下簡稱“運費險”)應運而生,當發(fā)生無理由退貨時可獲得保險公司的運費理賠,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網(wǎng)購風險。
試驗于2019—2020 年每年5 月5 日至10 月5日進行。每塊樣地選取面積約0.67 hm2作為1 個試驗區(qū),相鄰間隔100 m 以上。其中,4 個區(qū)域均勻懸掛捆綁不同密度迷向絲,具體為200、300、400、500 根,即每667 m2懸掛20、30、40、50 根,以不懸掛迷向絲為對照。每年5 月5 日開始懸掛迷向絲,6 月下旬更換1 次。
每個試驗區(qū)均勻懸掛載有桃小食心蟲性誘劑誘芯的三角板誘捕器3 個,高度分別為0.5、1.0、2.0 m,每7 d 檢查1 次蟲量,記錄后清除蟲體,計算誘蛾量,每月更換1 次誘芯。
10 月中旬蘋果成熟后,每個試驗區(qū)采用5 點取樣法,在東西南北中5 個方向,每個方向隨機均勻挑選50 個果實,每個試驗區(qū)共250 個,調(diào)查蛀果率(檢查外觀或切開觀察有無蛀果蟲眼)。
誘蛾量,記錄不同試驗區(qū)內(nèi)不同高度三角板誘捕器中的桃小食心的誘集蟲量;迷向率,根據(jù)處理區(qū)與對照區(qū)的誘蛾量,計算迷向率;蛀果率,根據(jù)分析處理區(qū)與對照區(qū)蛀果數(shù),計算蛀果率。
迷向率(%)=[(對照區(qū)誘蟲量-處理區(qū)誘蟲量)/對照區(qū)誘蟲量]×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qū)蛀果率-防治區(qū)蛀果率)/對照區(qū)蛀果率]×100
應用Excel 2016 對誘蛾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繪圖。使用GraphPad Prism 5 對不同試驗區(qū)的誘蛾量、迷向率、蛀果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采用Tukey 法進行顯著性檢驗,采用Spearman 系數(shù)對不同密度迷向劑與迷向率進行相關性分析。
從圖1 可以看出,對照誘蛾量明顯高于迷向區(qū),隨時間變化誘蛾量變化明顯,2 年桃小食心蟲始發(fā)期均在5 月初,終見期為10 月初。2019 年發(fā)生高峰期為7 月7 日,每個誘捕器1 周的誘蛾量累計11頭左右;亞高峰出現(xiàn)在8 月25 日,每個誘捕器1周的誘蛾量累計接近8 頭。2020 年高峰期在7 月12 日,誘蛾量12 頭左右;亞高峰在8 月23 日,誘蛾量近9 頭,說明桃小食心蟲1 年發(fā)生1~2 代,且大部分發(fā)生1 代。2 年懸掛不同密度迷向絲的迷向區(qū)的誘蛾量均明顯低于對照區(qū),每667 m2懸掛50、40 根高密度迷向區(qū)的誘蛾量一直很低,每667 m2懸掛20 根的低密度迷向區(qū)誘蛾量變化趨勢與對照區(qū)相似。
圖1 不同密度迷向劑迷向區(qū)誘蛾量的變化
迷向區(qū)每667 m2懸掛20 根處理每個誘捕器1周的誘蛾量平均1.06 頭,每667 m2懸掛30 根的誘蛾量平均0.84 頭,每667 m2懸掛40 根的誘蛾量平均0.43 頭,每667 m2懸掛50 根的誘蛾量平均0.41頭,但從圖2 可以看出,每667 m2懸掛50 根時,迷向率不再增長。
圖2 不同密度迷向劑對桃小食心蟲的迷向效果
由圖3 可以看出,迷向區(qū)和對照區(qū)誘捕器誘蛾量均以懸掛高度為2.0 m 的最高,基本顯著高于相應的其他懸掛高度的;相同懸掛高度,迷向區(qū)誘捕器誘蛾量明顯低于對照區(qū)。
圖3 性誘捕器不同懸掛高度的誘蛾量
從表1 可以看出,迷向區(qū)蛀果率顯著低于對照區(qū),不同密度迷向劑處理區(qū)蛀果率差異不顯著,但是,隨著迷向絲密度的增加,蛀果率逐漸降低,防治效果明顯增加。
表1 不同密度迷向區(qū)蛀果率與防治效果
從表2 可以看出,迷向劑的密度對桃小食心蟲的誘蛾量、迷向率及蛀果率的影響極顯著,對防治效果影響顯著;迷向劑的懸掛高度對桃小食心蟲的誘蛾量與迷向率的影響極顯著,但對于蛀果率與防治效果的影響不顯著;迷向密度×懸掛高度的互作效應對于桃小食心蟲的誘蛾量與迷向率影響顯著,對于蛀果率與防治效果影響不顯著,表明當迷向劑的密度與高度都布置恰當時,對于桃小食心蟲的迷向效果最佳。
表2 迷向劑的密度與懸掛高度對防治效果的影響
作為有第3 代生物農(nóng)藥之稱的昆蟲性信息素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上已廣泛應用,其中,迷向防治技術通過人工合成釋放高濃度的性信息素干擾雄蛾,以阻斷交配[8,12]。然而,迷向劑在使用過程中需要高密度、大面積連片使用[15],加之配套的迷向散發(fā)載體,導致防治成本偏高,制約了迷向劑防治技術的推廣,因此,迷向劑合理高效的使用對于節(jié)本增效意義重大。
涂洪濤等[8]對桃園梨小食心蟲的研究表明,每公頃350~500 根(0.24 g/根)防治效果明顯,且與品種的成熟期有關;周洪旭等[16]用國產(chǎn)誘爾牌迷向絲防治梨小食心蟲的最佳防治密度為每公頃1 350根(0.02 g/根),而本研究防治桃小食心蟲的最佳迷向絲釋放密度為每公頃600 根(0.12 g/根),為桃小食心蟲的防治增添了實際參考。另外,本研究表明迷向密度越大,防治效果越佳,但迷向率并沒有越高,在迷向密度大于600 根/hm2時,迷向率反而有略微下降趨勢,這與部分前人研究的迷向釋放密度越大,誘蟲量越多的結果不同[8,16],推測過高的迷向密度可能會影響迷向效果,也可能與當?shù)叵x源和信息素含量及釋放程度有關。
迷向劑的懸掛高度對桃小食心蟲的誘蛾量與迷向率影響極顯著,這與李曉龍等[13]調(diào)查結果相同,本研究分析表明高度與密度的互作效應對于誘蛾量與迷向率也影響顯著。因此,田間布置時應充分考慮,合理布置,以此達到最佳防治效果。此外,本次性誘調(diào)查摸清了桃小食心蟲在洛陽地區(qū)始見于5 月初,終見于10 月初,高峰期為7 月上旬,亞高峰為8 月下旬,這與陳麗慧等[2]在陜西蘋果園的調(diào)查結果基本一致,只是每年發(fā)生的高峰期次數(shù)不同,與張玉琴和張玉霞[17]對隴東棗園桃小食心蟲的調(diào)查也基本一致,桃小食心蟲主要以第1 代幼蟲為害,因此高峰期偏前,亞高峰偏后。
性信息素迷向劑可以有效地降低桃小食心蟲的發(fā)生量,釋放密度越大,防治效果越佳,但迷向率并未增高;當迷向劑的密度與高度都布置恰當時,迷向效果最佳。田間布置迷向劑時應充分考慮成本,合理布置,以此達到最佳防治效果。
本次性誘劑也誘集到個別蘋果蠹蛾及其他食心蟲類害蟲,迷向信息素的研究除了田間布置[18]、迷向劑型[19-20]、緩釋載體[12]外,多種性誘劑的合并使用[21-22]防控多種蟲害仍有待深入研究。
桃小食心蟲的田間危害高度集中于2.0 m 左右,在布置迷向劑或性誘捕器時,懸掛高度盡可能集中在2.0 m 左右。在山嶺起伏的上戈蘋果種植區(qū),每公頃布置600 根迷向絲是最佳迷向防控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