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冬玲
夜間綁桿
雷莊,是渭北澄城大地上的一顆明珠,“扶老桿”是雷莊知名度最高的文化符號,它是一項驚險的民間雜技,是白家村人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項絕活。據(jù)考證,白家村人扶老桿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扶老桿活動一般都在正月,一是祭天感地,表達對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恩賜;二是鼓舞士氣,表達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盼;三是對村容村貌、村民團結(jié)一致、奮勇拼搏精神的展示。
澄城面花祭綁好的老桿
所謂“老桿”,就是用粗井繩將六根木椽錯茬延伸捆綁在一起,周圍再用常青柏枝次第裝飾,使其高幾十米。桿頂上再平扎兩根椽,形成一個“十”字,“十”字中心倒放一張八仙桌,椽頭四角各掛一副馬掛,再分別掛著席筒、簸箕、稍棍、麻辮,最后桿頂再插一面紅旗,這就算把桿綁好了。此時的老桿足有幾百公斤重,需要幾十名壯漢把桿扶起來放在桿座上。桿座為三個豎放著的石碌碡,中間放一個石柱子頭,柱子頭上再倒扣一個無底砂瓢,用幾張黃裱覆蓋。幾百公斤重的老桿壓在一個砂瓢上已經(jīng)夠充滿懸念的,而表演者還要在沒有任何助力的情況下,徒手爬上桿頂,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扶老桿之綁桿是重中之重,既要美觀又要安全,這里面大有學(xué)問和講究。綁桿一般都是村里的老者和把式帶領(lǐng)本村的精壯后生,一步一步指導(dǎo),手把手傳承,在太陽落山之后開始,日出之前完成,據(jù)說是兩頭不見日頭,且不能有女人在場。
扶老桿的發(fā)起人一般都是36歲或49歲要過本命年的一朋家人促轟起的。他們會成立組委會或者理事會,會長由鄉(xiāng)行好、感召力強、經(jīng)濟能力也強的人擔(dān)任。扶老桿產(chǎn)生的費用除過理事會成員平均每人出幾百塊以外,剩下的所有費用都由會長一人承攬,俗稱“抱葫蘆頭”。一進入臘月,組委會就會組織村里強壯精干的年輕后生開始訓(xùn)練掛真腳面(倒掛金鐘)、做俯臥撐等,同時會派組委會成員挨家挨戶去告知扶老桿事宜。得知村上要扶老桿時,村里人都特別興奮,又是倒茶又是擺花生,拿出平常舍不得吃的雞蛋送給組委會,讓訓(xùn)練上桿的娃娃們吃好,加強營養(yǎng)。上了年紀(jì)的小腳老婆婆會顫抖著手從貼身的大襟襖里掏出層層裹裹的五元錢甚至一張“大團結(jié)”來,讓娃娃們買點營養(yǎng)品補身體。這個臘月,整個村落彌漫著積極、祥和、熱鬧的景象。人們奔走相告、捎書帶信,但凡和雷莊沾親帶故、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準(zhǔn)時趕赴這次盛典。作為東道主的白家村人,早在年前就備好席口,按照茶席、酒席、飯席的標(biāo)準(zhǔn)禮數(shù)來待客,一點都不馬虎。
期待已久的盛會終于如期舉行了,放眼望去,人山人海,萬頭攢動。上桿之前,先是禮炮齊鳴,社火秧歌巡回表演,鑼鼓隊助陣,三眼銃開道。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只見一隊經(jīng)過化妝、穿著紅色運動服的表演者跨過火堆,如猛虎下山般地咆哮而來,前一秒剛過完火堆,后一秒已經(jīng)爬到了半桿,飛也似的躥上去開始表演各自的絕活了。最先到達桿頂?shù)娜?,把插在頂端的紅旗拔下來高高舉起在空中揮舞,謂之“折旗桿”。他們大聲呼喊著向人們宣告勇者已經(jīng)順利到達頂端。他們的表演看似隨心所欲,實則是有規(guī)定動作的,也是有專業(yè)術(shù)語的,更是有內(nèi)涵有期盼的。
踩四門:表演者要圍著桿頂?shù)氖洲D(zhuǎn)一圈,寓意踏平坎坷,戰(zhàn)勝艱難險阻,踩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扇簸箕:簸箕扇一扇,塵埃去一邊;簸箕再一扇,糧食堆成山;簸箕復(fù)扇扇,國泰民又安。
鉆席筒:席筒一鉆,一生平安。
溜稍棍:溜溜稍棍,力量滿身,自信百倍。
掛真腳面:掛了真腳面,頂天立地漢。
崛麻辮:寓意奮勇崛起,自強自立。
列三匝:寓意鼓足干勁,鉚足力氣,勇往直前。
鷂子翻身:寓意經(jīng)歷一番騰躍翻旋,從困苦中解脫,走向坦途。
鳳凰展翅:鳳凰起舞,寓意吉祥福瑞到。
……
這些動作都是在桿頂一氣呵成,飄灑利落,特別像“鉆席筒”“溜稍棍”“崛麻辮”這些高難度驚險動作,贏來桿底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呼哨聲,直叫看的人心驚肉跳、豎發(fā)閉氣,而表演者就跟玩似的,一邊表演一邊做著各種搞怪表情,吹著口哨和桿底下的觀眾互動,這場面,熱烈、和諧、驚險、刺激。
的確,雷莊老桿堪稱神桿。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能在30多米高空中表演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自明代扶老桿以來,雷莊人不知表演過幾百場,卻沒有出現(xiàn)過一次失誤,全部安然無恙,圓滿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