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偉,常 貝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zhèn)靜升村。明萬歷至清嘉慶年間建成的王家大院面積達25萬m2,目前僅存視履堡(高家崖)和紅門堡兩大建筑群與孝義祠堂,占地面積約4.5萬m2。關于民居建筑的建造條件,《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一書中指出:著重以地理需要及功能需要為基礎,以民居空間布局為中心,適當結合建筑材料及結構、社會及民族生活、整體規(guī)劃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王家大院的建造也是在此條件下進行的。由于王家大院建筑面積宏大,本文著重以清嘉慶年間修建的視履堡為例進行論述。視履堡總面積19 572m2,是以磚、石、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的不規(guī)則三進式四合院,其建筑形態(tài)樣式綜合南北方民居的建筑特色,立足區(qū)域自然條件與人的需求。
目前,建筑領域對王家大院的研究中,有的圍繞建筑樣式展開,有的研究建筑紋樣裝飾,還有一些關注其中的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意蘊等,研究成果豐碩,但針對王家大院視履堡的空間場域形成原因及起源方向的研究尚少。形意場理論強調,空間具有包容、層次、多義、張力4種性質;設計時可用形變六法指導展開設計;設計完成后用8個主題場的設計評價機制解析方案,從而使空間中各場域的關系直觀呈現(xiàn)。因而,從形意場視角分析王家大院的空間“場”,能對王家大院空間模式的形成原因得出更為系統(tǒng)的結論。
19世紀中期,“場域”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挤蚩ㄕJ為世界是心物的,經驗世界與物理世界不同。人對感觀事物進行意識化處理后形成“二次世界”即“經驗世界”;物理世界是人感知的存在世界,即為“物”的環(huán)境。場域既包括視覺意義上的現(xiàn)實場所,又包括精神層面的、看不見卻能在某種程度上為人所感知的虛擬場所。
“營造”一詞出自《晉書·五行志上》?!掇o?!穼Α盃I造”的解釋是:建筑,修建和制造,如“營造橋梁,營造器物”。我國古建筑的營造也受到“心理場”與“物理場”的影響,對場地進行考察后劃定區(qū)域,是建筑整體物理層面的“場”,而勘察地形用到的風水知識及建造時融入的倫理觀念等意識則為心理層面的“場”。
形意場基本理論認為“物必成形,形必有意”。人對客觀存在對象的“形”產生“意”的主觀思維感受,在與空間中不同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場域”的張力變化。形意場概念的提出嘗試將主客觀統(tǒng)一到空間形態(tài)的整體認識上,其中的一些概念與西方相關理論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lián)性。皮爾斯認為,符號必有3個階段的普遍規(guī)律:符號的“第一性”即“顯現(xiàn)性”,是“首先的、短暫的”;當它要求接收者解釋感知時,就獲得了“第二性”;然后出現(xiàn)的是“第三性”,我們就會對所看到的事物形成一個判斷。皮爾斯論述的“第一性”到“第二性”即介于形意場中“形”到“意”的一個步驟,當出現(xiàn)“第三性”時,即為“意”的形成結果。在可視化物質形態(tài)的前提下,人的思維語言經過通變的轉換,使用形變六法推斷思維產生物象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空間中帶有意味的形態(tài)要素組合形成空間內不同的主題場。形意場的“意動八場”關注到人類社會環(huán)境對“形”影響的時代、經濟、民俗、美觀、倫理、情趣、技藝、功能8個因素(見圖1)。
圖1 意動八場60個因子
建筑是歷史的鏡子,它能反映出特定時代的風貌和特色,建筑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建于明清兩代的視履堡,因當時山西社會經濟的繁榮,建筑體量宏大,依山就勢,且布局嚴整、對外封閉,造就了繁復華麗和氣勢磅礴的典型特征(見圖2)。
圖2 王家大院視履堡平面
1)防御自保的時代背景 王家大院所在的靈石縣地勢險要,明正德六年至清順治六年,前后近150年的戰(zhàn)亂對準備不充分的鄉(xiāng)村沖擊極大,社會環(huán)境的不安定導致鄉(xiāng)民不得不設深溝高壘以求自保。所以視覺印象中的王家大院帶有防御性強的特征。視履堡東側地勢陡峭,堡墻外地平低于院內,地形因素與高達10m的堡墻同時構成了外圍的防御屏障;四面均設入口,東側庇護圍院等設施將堡院東側層層圍住。東門與堡內道路由斜坡馬道連接,馬道北側車馬院及周圍小院為主人居所增加了一層御敵屏障。此外,堡院北側至高點的家丁院便于觀察堡院周圍情況,西南側觀景臺實際上也作為瞭望哨使用。南門設一道影壁,由南門下臺階東轉盡頭處有守衛(wèi)院落。桂馨書院的一進院倒座內還設有與堡外連通的花窖,隱蔽的暗道可供主人避災。此外,四合院作為一種對內開放、對外封閉的院落形式,本身就具備一定防御功能。
2)等級森嚴的倫理意識 作為社會政治與審美交融的重要內容,倫理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視履堡建筑格局嚴格遵循清朝盛行的宗法禮制制度,等級意識強烈。與建筑等級相關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上溯至周朝《考工記·匠人》;漢代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教“三綱五?!敝贫乳L久以來被延續(xù);清代宣揚尊孔讀經,三教合一現(xiàn)象達到頂峰。這種獨特的信仰體系反映在視履堡建筑空間中,主要表現(xiàn)為:①建筑因勢利導層樓疊院,遠遠望去參差錯落,蔚為壯觀,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大家族“以禮為本”的建筑藝術生態(tài)秩序;②布局沿襲了西周以來形成的前堂后室多重庭院制,體現(xiàn)出上下分等的家族秩序;③院落主體中軸對稱,建筑形制和屋頂等在不僭越的前提下應需求做了相應變化;④建筑內部“三雕”藝術的雕刻內容體現(xiàn)出王家大院主人的價值追求、行為守則以及對后代的期望。
王家大院有“中國民間故宮”之稱,新奇雅致、精致而不過分華麗。作為山西典型的民居建筑類型,王家大院視履堡的建造技藝及裝飾內容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
1)實用的建造技藝 視履堡建筑以2層窯樓為主,底層為窯洞形制,二層建木構房屋。這一建筑形式是基于氣候條件、在當時技術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產物。山西地處黃土高原,黃土層深厚。黃土直立性好、保暖性強,溫度升高時消耗熱量,溫度降低時釋放熱量?;诖耍偷厝〔慕ㄔ斓母G洞具備冬暖夏涼的優(yōu)勢,是山西主要的民居形式。視履堡的“窯”非傳統(tǒng)窯洞,是明錮窯一類的砌筑式窯洞。視履堡磚砌窯洞外墻是在夯土墻外加砌磚墻,保暖的同時加固外墻,當地俗稱“銀包金”。除窯洞外,大院堡墻的建造也非視覺意義上的普通磚砌,而是在原墻基上用夯土版筑與青磚砌墻混合建成,堅固高大。堡墻最高處高達32m,可御外敵,也能防洪。
2)精湛的雕刻技藝 王家大院視履堡的“三雕”藝術尤為精湛,一木、一磚、一石于匠人手中被升華為一件件藝術品,被用于房屋構件。各類雕刻技法與各件雕飾搭配相得益彰,但因木磚石性質不同,制成部件的用處與其在房屋中的分布部位都有顯著特征。其中,木雕主要分布在梁柱、檐下、門窗、隔扇、門頭及斗栱;磚雕主要分布于影壁、屋脊、懸魚和樨頭部位;石雕主要用于柱礎石、門枕石、石欄板和石獅子。由于木雕易遭蟲蛀日曬雨淋致磨損腐爛,因此木雕上分部位飾以彩畫,油漆彩畫的加持使之保存時效延長。
1)合理宜居的功用組織 任何時地的民居都需適應當地氣候。王家大院所在的靈石縣,春干多風、夏熱多雨、秋涼且時長較短、冬寒干燥。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窯洞與四合院十分宜居。為進一步適應氣候,此處的四合院院落進深較大,呈狹窄縱深的長方形。夏至正午時分,靜升太陽高度角為77°,狹長的院落和較深的出檐可以給院落增加陰影面積,使院內陰涼舒適;冬至時太陽高度角約為30°,陽光可以進入室內,提高室內溫度。
2)沉穩(wěn)對稱的格局美 《國語·楚語》云:“夫美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庇成涑鲋袊鴤鹘y(tǒng)建筑以對稱和諧為美的觀念。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即是將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居中,東西廂房對峙居于其下,倒座與大門位于院中南側,繼而在縱深方位布置庭院、廣場與花園等設施。視履堡建筑整體視覺上給人沉穩(wěn)大氣的莊嚴氛圍離不開中軸對稱的布局影響。
3)靜謐流動的安逸美 視履堡處在靜升村至高點,外墻深厚,不易為外界嘈雜所擾,城內生活安靜閑適。建筑融合南北風格,在空間上帶有一種迷宮般的不確定性。院內圍合空間以影壁、垂花門等作分隔,空間隔而不斷,步移景異??臻g雅致氛圍的營建更有文人的參與,清代美學家李漁提出“尺幅窗”“無心畫”。山可作畫,畫可作窗,將畫作窗,看窗似看畫。此法于凝瑞居后室窗戶有所呈現(xiàn),是李漁美學觀點在北方的實踐。
“晉俗以商賈為重,非棄本而逐末,土狹人滿,田不足耕也?!保ㄇ骞饩w《五臺新志》)自宋朝起就有晉商的活動痕跡,至明清時晉商崛起后回鄉(xiāng)修邸建宅,此時的宅院無不盡善其事,極力營造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建宅選址和房屋修建重視風水。與宅院一同筑起的還有主人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愿望在建筑上化為各式各樣之圖案。這些圖案或是源自圖騰崇拜,或是方言諧音……總之,必然與民俗息息相關。
1)防煞趨吉的選址布局 古時建屋造房頭等大事為選址,選址需用堪輿術勘察場地。視履堡位于靜升村北山陽坡,北側高大厚實的北山塬是靜升村陵墓區(qū),遠眺前方是開闊平原,原上分為小河、中河、南河的靜升河自東向西蜿蜒流過,再往南更遠處是南原山。于當地民俗說法而言,南原山是天然影壁,能遮擋“不祥之氣”。北山地勢東高西低,符合“青龍高,白虎低”的風水要求。于自然氣候而言,北側山塬為住宅遮擋寒風,南側平原利于陽光照射。
2)寓意美好的裝飾紋樣 視履堡的雕刻紋樣主要來源于圖騰崇拜、借喻、雙關等。圖騰崇拜最為明顯的就是院中隨處可見的龍紋,或是以龍單獨裝飾,或是與“如意紋、拐子紋、夔紋”組合,形成各式各樣寓意深厚的紋樣。如院內多處“二龍戲珠”圖的“珠”被替換為“壽”,寓意長壽安康;再如敦厚宅北亭正門在青石上雕刻一只鷥鷺、若干蓮花的過門石,寓意一路連科。這些裝飾影射了在家族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帶有王氏家族象征的思想觀念與信仰。
視履堡中潛在的場域不可見,但由可見的實體可以體會它們傳遞的內在價值。由八場60個因子對視履堡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
由時代場看,特定時期社會政治的傾向度表現(xiàn)為建筑中內化的為官思想,如多處“一品清廉”一類雕刻題材;特定時期審美觀念和特定時期社會風潮的流行度對應視履堡整體的裝飾風格,契合清代流行繁縟精美的裝飾特征;特定時期的技術應用的表現(xiàn)度主要體現(xiàn)在“三雕”藝術的雕飾技藝上,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出當時的工藝水平;特定時期社會關系的清晰度由居住區(qū)上下分等的嚴格規(guī)定可以看出;特定時期藝術價值的傳播度在視履堡深墻高院中較少呈現(xiàn),主要緣于大院傳播的藝術價值大部分圍繞家族內部進行,向外傳播較少;特定時期人與物的辨識度與特定時期社會的繁榮度無明顯體現(xiàn)。
從倫理場的8個度來看,大院中關于人倫規(guī)范的和諧度、善惡價值觀的趨向度、法制與道德的彰顯度表達更多一些。其中,人倫規(guī)范的和諧度在視履堡中呈現(xiàn)最多,從建筑整體的氣勢形態(tài)和中軸對稱的布局到建筑內部都有倡導家庭妻賢子孝的雕飾,如凝瑞居墻基石雕刻的“乳姑奉親”“行傭供母”;善惡價值觀的趨向度和法制道德的彰顯度于建筑雕飾和匾額文字有體現(xiàn),如敦厚宅門前后兩塊刻有“敦厚”和“敦善行”的匾額,北門正廳的“樂善堂”,都在誡己告孫重德向善。注重等級觀念的視履堡表現(xiàn)出來的趣味性較少,大都集中在花園,依情趣場的8個度分析,唯有雅俗趣味的高低度有所呈現(xiàn)。
從經濟場分析,視履堡建造的木石皆取材于附近的綿山,在當時條件下這類取于自然的材料屬低經濟成本范疇,所以低成本材料的使用度與資源調度的可控度都是相對明顯的;材料結構的耐用度可由建筑從清代保留至今仍完好看出。相對來說,經濟場中其他4個度表現(xiàn)不甚明顯。美觀、民俗、功用和技藝在精妙絕倫的院落中融于目之所及的各處建筑實體與裝飾中。其中,美觀場與技藝場更是相輔相成,由于時代技術條件所限,技藝場中高技介入的滲透度、人工智能的成熟度和燈光營造的完美度并無體現(xiàn)。
綜上所述,由八場的60個度的角度看視履堡,時代場相關因子最大,倫理場次之,情趣場影響最小,經濟、美觀、技藝、功用和民俗相關因子較為平均。
王家大院視履堡的形成和出現(xiàn)受到多種有形或無形因素的促進和制約,在物質與非物質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了合理的空間結構樣式。從形意場角度看王家大院的場域模式,能系統(tǒng)地將空間中各要素進行分析整理,最終將內化、無形的要素轉化為有形的可視化要素,使我們對王家大院視履堡的解讀更系統(tǒng),也更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