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藝,史占良,韓 然,單子龍,高振賢,曹 巧,何明琦
(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北石家莊 050041)
我國耕地面積約占世界15%,小麥總產量約占世界小麥總產量的20%。河北省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qū)之一,小麥種植面積約233.33萬hm,其產量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因此選育適合河北乃至黃淮地區(qū)種植的小麥品種是國家糧食穩(wěn)定的重要手段。小麥新品種選育是進行品種改良的基礎,育種的根本目的是育成在生產上具有增產性、廣泛的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的品種。區(qū)域試驗是鑒定品種基因型與環(huán)境互作條件下的特征特性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品種審定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麥30(石13-6609)是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以邯6172(2008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母本、高產抗倒型小麥品種石麥18(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育成,冀審麥2008004號)為父本,采用有性雜交、系譜選育而成的半冬性中熟小麥新品種。2017—2020 年以來石麥30以代號石13-6609參加黃淮北片水地區(qū)域試驗。2021年完成試驗程序,通過國家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麥20210058號)。同時石麥30通過河北省冀中南水地區(qū)域試驗程序,2020 年通過河北省審定(冀審麥2020002號)。為加快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速度,盡快在生產上實現(xiàn)其應用價值,筆者利用國家黃淮海北片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數據,對石麥30的豐產性、穩(wěn)定性、適應性等特征進行分析,旨在對該品種的推廣和應用奠定基礎。
2017—2018年黃淮北片區(qū)域試驗參試品種(系)11個:鑫麥807、石麥30(石13-6609)、冀麥U80、中麥578、濟麥55、民興379、新世紀878、眾信6285、山農111、濟麥22和樂土808;2018—2019年國家黃淮北片區(qū)域試驗參試品種(系)15個:石麥30(石13-6609)、濟麥55、菏麥0517-8、冀麥U80、鑫麥807、中麥578、俊達119、金禾12339、眾信6285、邯14-4610、山農111、中金麥33、濟麥22、圣麥166和陽光95。2019—2020年參加國家冬小麥黃淮北片水地生產試驗參試品種(系)5個:冀麥782、冀麥U80、石13-6609、嬰泊700和濟麥22。
2017—2018年區(qū)域試驗地點為德州、高邑、藁城、邯鄲、菏澤、衡水、濟寧、萊州、蓼蘭、臨汾、臨沂、馬蘭、莘縣、泰安、新絳、邢臺、運城、棗莊和趙縣。2018—2019年區(qū)域試驗地點為德州、高邑、藁城、邯鄲、菏澤、衡水、洪桐、濟寧、萊州、臨汾、臨沂、馬蘭、平度、莘縣、泰安、新絳、邢臺、永濟、運城、棗莊、長清和趙縣;2019—2020年生產試驗地點為德州、藁城、邯鄲、菏澤、衡水、濟寧、萊州、鹿泉、平度、新絳、邢臺、永年和運城。
小麥區(qū)域試驗按照國家實施方案要求,選取地勢平坦,有代表性的地塊,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每次重復13.33 m,基本苗為 270萬/hm,行距15 cm,試驗地周圍設4行以上的保護行,各重復間留1.0~1.5 m觀察道。栽培管理和田間調查均按照國家冬小麥區(qū)域試驗標準進行,成熟后按小區(qū)單獨收獲,晾曬、稱重計產。生產試驗采用隨機排列,2次重復,小區(qū)收獲面積200 m。田間管理接近當地大田生產。
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保所進行抗病鑒定,在河北省農林科學研究院旱作農業(yè)研究所(衡水)進行節(jié)水性鑒定,在國家農作物區(qū)域試驗站(遵化)進行抗寒性鑒定,在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進行品質檢測。
數據來源于2017—2018、2018—2019年國家黃淮北片區(qū)域試驗和2019—2020年國家冬小麥黃淮北片水地生產試驗總結。
豐產性采用區(qū)域試驗與所用對照比較的方法進行;采用 DPS 7.05 分別對 2 年試驗結果進行 1 年多點品種區(qū)域試驗統(tǒng)計分析;采用LSD測驗檢驗品種與對照平均值間的差異顯著性。
從表1可以看出,組內品種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品種與地點的互作也達到了極顯著差異,表明可利用該試驗數據進行品種穩(wěn)產性和豐產性分析。
表1 黃淮北片水地小麥區(qū)試產量方差分析Table 1 Variance analysis of wheat trial yield in water land in Huanghuai north area
由表2可知,2017—2018年區(qū)域試驗石麥30產量為 7 584.5 kg/hm,居第2位,比濟麥22增產4.86%,增產極顯著,與居第1 位的鑫麥807間產量無顯著性差異。19點匯總,增產點數17個,增產點率89.5%;2018—2019 年區(qū)域試驗石麥30產量為9 235.7 kg/hm,比對照濟麥22增產6.34%,增產極顯著,居15個參試品種第1位。22點匯總顯示,21點增產,增產點率95.5%。2019—2020年生產試驗石麥30產量為8 520.9 kg/hm,居第3位,比濟麥22增產3.32%,增產點率 100%,增產顯著。
表2 黃淮北片水地小麥區(qū)試產量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yield in regional test of Huanghuai north area irrigated land
接下表 續(xù)表2
采用DPS 7.05 軟件進行區(qū)域試驗品種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分析,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石麥30 2017—2018、2018—2019年的豐產性參數效應分別是12.271和22.167,說明石麥30的豐產性很好,對各個試驗點都有良好的適應性;2017—2018、2018—2019年度回歸系數分別為1.010和1.033,回歸系數越接近1.000品種( 系) 對環(huán)境的反應越不敏感,結合品種產量和回歸系數說明石麥30穩(wěn)產性很好。
表3 參試品種豐產性和穩(wěn)定性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high and stable yield of tested varieties
2017—2018年抗寒性鑒定( 遵化)顯示,石麥30死莖率5.7%,抗寒性級別1級,抗寒性評價好。節(jié)水鑒定(衡水),節(jié)水指數(旱棚)1.2。接種抗病鑒定(中國農科院植保所),高感條銹病,高抗葉銹病,高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中感紋枯病。
2018—2019年抗寒性鑒定( 遵化)顯示,石麥30死莖率12.9%,抗寒性級別2級,抗寒性評價較好。節(jié)水鑒定(衡水),節(jié)水指數(旱棚)0.983。接種抗病鑒定(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結果顯示,石麥30高感條銹病,高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中感紋枯病。
2017—2018、2018—2019年區(qū)域試驗混合樣品品質分析結果顯示,石麥30容重分別為 807.0和826.0 g/L,平均816.5 g/L,粗蛋白質含量分別為13.07%、13.52%,平均13.30%,濕面筋含量分別為28.9%、29.4%,平均29.2%,穩(wěn)定時間分別為0.9、1.8 min,平均1.4 min(表4)。品質分析結果表明,石麥30達到國家中筋小麥標準。
表4 不同年度石麥30品質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Shimai 30 in different years
石麥30屬半冬性早熟品種,全生育期235.1 d,比對照濟麥22早熟1.3 d。幼苗半直立,冬季抗寒性好。分蘗力較強,拔節(jié)期清秀,苗腳利落,畝穗數中等。石麥30株高79 cm,株高適中,抗倒性較好。株型略松,旗葉上舉。抽穗偏晚,耐高溫,轉色落黃時間長,熟相好。穗紡錘形,穗大,小穗排列緊密,粒多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較飽滿。
由表5可知,石麥30參試3年,共54點次平均穗數為648.5萬/hm,穗粒數 36.0個,千粒重 42.2 g,平均產量8 447.0 kg/hm(表5)。綜合分析結果顯示,小麥新品種石麥 26 的豐產性能較突出,產量三要素處于較高均衡水平,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差異不顯著,這是該品種具備高產潛力的主要原因。
石麥30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的山東省全部、河北省保定市和滄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區(qū)、山西省運城和臨汾市的盆地灌區(qū)種植。適宜播種期10月5—15日,基本苗270萬~330萬/hm,高肥地塊適當降低播種量,后期控制肥水,及時防治白粉病、條銹病和紋枯病。
表5 不同年度石石麥30產量及其構成因素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yield and its component factors of Shimai 30 in different years
高產育種是現(xiàn)階段我國小麥遺傳改良的目標之一。石麥30是在節(jié)水高產育種目標背景下選育的高產、節(jié)水小麥新品種,在河北省水地組區(qū)域試驗中,平均產量高達8 447.0 kg/hm,具有很高的生產應用及推廣價值。石麥30在參加的3年試驗的54點次試驗中,51點次增產。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石麥30產量高且豐產穩(wěn)產性的綜合排名位居前列,這表明石麥30適合大規(guī)模種植利用。
氣候條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蛐团c環(huán)境的互作正是品種在生產上的真實表現(xiàn),也是評判作物品種穩(wěn)定性的基礎。該研究中 2018—2019 年度小麥產量偏高就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基因型與環(huán)境的互作效應越大,表明品種易受環(huán)境影響,穩(wěn)定性就越差,安全性也就越差,應用價值越低。2018—2019年度春季氣溫適宜,對小麥生長有利,多數試點成穗增加,株高不同程度提高,由于冬生分蘗較少,冬前分蘗比例大,群體質量優(yōu)于往年。從拔節(jié)期到小麥灌漿前期,區(qū)內降水仍較少,多數試驗進行了第2次灌溉,滿足了小麥需水高峰對水分的要求,小花退化少,對穩(wěn)定和提高穗粒數起到較好作用,加之2018—2019年度冬前分蘗成穗比例增加,2019年試驗匯總穗粒數也高于2020年,該年度石麥30的穗粒數為37.5個,為該品種3個參試年度的最高值。
小麥產量的高低取決于產量三要素的協(xié)調程度,不同類型品種影響產量的性狀不同且影響程度各異。所以在小麥育種中,要根據育種目標在不同類型中采用不同的選擇標準。該研究結果表明,石麥30的產量構成因素協(xié)調,是小麥推廣應用中三要素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高產品種,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