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卓, 孫建軍
(1. 天津市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191)
我國對城市雨洪模型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究已取得許多研究成果[1-6],主要包括雨水管道計算模型(SSCM)、城市雨水徑流模型(CSYJM)、平原城市水文過程模擬模型,城市分布式水文模型(SSFM),基于HIMS 的城市雨洪模型等[2,7]。總體而言,綜合性和通用性是國內城市雨洪模型發(fā)展的方向。
目前,SWMM 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城市防災減災、環(huán)境保護及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等領域,該模型包括水文模塊、水力模塊和水質模塊。其中,水文模塊包括降雨量計算、產流量計算、匯流量計算、排水模型。由于分布式水文模型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本文以SWMM分布式水文模型為基礎,簡化部分涉及較多復雜物理公式的模塊,增添積水淹沒分析模塊,模擬城市內澇的完整過程。
城市暴雨積水預測模型構建步驟分為基于DEM的子流域分割、降雨量計算、產流量計算、匯流量計算、排水模型、積水模型。
分布式水文模型一般通過將流域分割為多個子流域,每個子流域根據(jù)自身特征計算匯流,進而在考慮空間變異性的基礎上得到整個流域的徑流。本文使用ArcMap 的水文分析工具進行基于DEM 的子流域分割(其流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子流域分割流程
1)洼地填充。DEM 的表面有一些凹陷的區(qū)域,導致在這些低洼區(qū)域計算流向時不合理,因此需要先填充原始DEM的凹陷區(qū)域,得到無洼地的DEM。
2)流向計算。采用D8算法計算流向,D8算法根據(jù)中心柵格與鄰域的最大高程落差來確定該柵格的水流方向,如果與鄰域的高差都相同,則會擴大搜索的鄰域范圍,直到找到最陡的下降方向[8]。
3)累積流量計算。指分析結果中每一柵格的值代表最終流經該點的上游柵格的數(shù)量。
4)河網計算。通過上述流量柵格可知,柵格值代表上游柵格數(shù)量,柵格值大于多少時可形成徑流,該閾值與上游匯水總面積有關,也就是柵格單元的實際面積乘以柵格值,閾值需要人為設定。由于本文所使用的DEM是5 m精度的,閾值設置為10 000,也就是說如果某個柵格點上游的匯水面積超過0.25 km2,則認為這里是河流。
5)子流域劃分。使用斯特拉勒(STRAHLER)或施里夫(SHREVE)分級方法進行河網鏈接和河網分級。斯特拉勒分級方法適用于通過DEM 提取河網,本文使用Watershed工具進行子流域劃分。
本文降雨模型的設計包括雨型、降雨強度公式及參數(shù)配置三部分。
暴雨雨型描述降雨強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在缺乏降雨資料的情況下,芝加哥雨型所需參數(shù)較少,總體能滿足精度要求,因此短期暴雨雨型宜采用芝加哥雨型描述[8]。
暴雨強度公式描述了暴雨強度與降雨歷時、重現(xiàn)期之間的規(guī)律,暴雨強度公式如下[9]:
式中,q為暴雨強度;P為重現(xiàn)期;t為降雨歷時;A1,nA1為重現(xiàn)期1 a 時1 min 的降雨量;C為降雨強度變化參數(shù);b為方便計算而增加的參數(shù);n為暴雨衰減指數(shù),與重現(xiàn)期有關(根據(jù)當?shù)亟涤曩Y料解算)。
1.3.1 平均徑流系數(shù)
由于城市地表較為復雜,每個等流時面可能包含多種類型的地塊,因此可以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求出每個區(qū)域的平均徑流系數(shù),公式如下:
式中,Si為某一等流時面上不同用地類型的面積;?i為對應不同地面類型的徑流系數(shù)。
1.3.2 等流時線間面積的產流量
每過一個時間間隔Δt,生成一條等流時線,第iΔt和第(i-1)Δt等流時線之間的區(qū)域面積為Si,則結合式(2),其產流量為:
式中,Ii為產流量;ti為第i區(qū)域的匯流時間。
1.3.3 匯流量計算
第i個等流時面上,最終到達出水口的匯流量由下式計算得到:
式中,Qi為第i個等流時面上的匯流量;Ii為該區(qū)域的產流量;?ave_i為第i條等流時線到出水口之間的區(qū)域的平均徑流系數(shù);Q為整個子流域的匯流量。
我國大部分城市存在排水系統(tǒng)建設滯后,管理不規(guī)范等問題,采用經驗公式能夠在保證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簡化管道排水的計算,本文采用經驗公式進行排水能力計算:
式中,q為排水效率,單位為m3/(s ·km2);q0為設計排澇模數(shù),單位為m3/(s ·km2);K為綜合系數(shù);為特殊原因導致的排水能力的變化,系統(tǒng)排水能力增加,q0'為正值;相反q0'為負值。設計排澇模數(shù)q0的計算方法如下:式中,Rp為設計日降雨量,單位為mm;F為排水口流域的面積,單位為km2;m為峰量指數(shù),反映洪峰與洪量的關系;n為遞減指數(shù),反映排澇模數(shù)與排水口流域面積的關系。
綜合上述城市水文循環(huán)(降雨-產流-匯流-排水-積水)公式,得到積水量計算公式:
式中,Qz為積水點積水量,單位為mmm3;Qi為第ti時段末積水點的匯流量,單位為mmm3/s;q為排水效率,單位為m3/(s·km2);Si為該區(qū)域的面積,單位為km2;Δt為單位匯流時間,單位為s。
貴陽市花溪區(qū)作為本文的研究區(qū)域,位于貴州中部腹地,土地面積為964.32 km2,其氣候特點屬高原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濕度高,年降雨量為1 178.3 mm。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數(shù)據(jù)(2017 年全貴陽市地理國情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表1 原始數(shù)據(jù)
該漬水點的投影坐標系為CGCS2000_3_Degree_GK_CM_105E。Area 字段值為漬水點所在區(qū)域,Address 字段值為漬水點具體地址,X,Y為坐標,單位為m。
2.2.1 基于建筑物約束的城市暴雨積水淹沒分析
在積水擴散分析時,如果不考慮建筑物的存在,積水淹沒區(qū)域就會蔓延到建筑物內,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建筑物考慮與否的2 種情況,圖2 為在其他參數(shù)設置相同的情況下的積水淹沒范圍對比實驗。
圖2 積水淹沒范圍對比
從上圖可以看出,沒增加建筑物約束時積水會擴散至建筑物內部,加上建筑物約束后,積水會在建筑物外沿著建筑周圍擴散,更加符合實際。
2.2.2 相同降雨強度下城市暴雨積水的時空分布
日降雨量為100 mm(重現(xiàn)期約為4年一遇),降雨持續(xù)時間4 h,每隔0.5 h 生成一次積水范圍以得到積水的時空分布,如圖3所示(圖中白色部分為建筑物)。
圖3 不同時刻的積水范圍
雨停之后該區(qū)域的積水范圍變化如圖,為方便比較,將按時序生成的積水范圍疊加顯示(圖4)。
圖4 雨停后積水范圍變化
從以上兩幅圖可以看出,在該區(qū)域(機場路小碧立交橋下交叉口積水點),降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積水范圍擴散速度較快,雨峰到雨停這一段時間,積水范圍增長很少。這是因為該區(qū)域地形低洼,雨峰前較低的區(qū)域在較小一段時間內會進入積水的狀態(tài),面積擴張迅速。達到一定面積后,降水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積水的水深,因此降雨后期積水范圍增長較少。雨停之后,排水系統(tǒng)繼續(xù)運作,積水逐漸消退,而消退的速度與降雨時積水擴散速度變化的趨勢相反。
2.2.3 不同降雨強度的城市暴雨積水時空分布
不同降雨強度下,同一區(qū)域的積水水量、面積、水深隨時間變化的過程見圖5。
圖5 不同降雨強度下積水時空分布
圖中表明,短時強降雨的情況下,積水區(qū)域的水量、覆蓋面積、水深在雨峰后(2 h)內陡增,并保持一定數(shù)值直到降雨結束(4 h),且不同強度降雨下,積水量、水深峰值呈現(xiàn)明顯的梯度,而積水面積由于地勢的原因,峰值差別不大;降雨結束后,由于地表下滲速率和排水速率趨于穩(wěn)定,因此積水量、水深呈線性下降趨勢,但由于積水量較大,積水面積減少速度相對緩慢。此外,積水量與積水水深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為了更好地對比積水水量(或水深,因為二者趨勢基本一致)與積水面積增長速率,計算出不同時刻二者的增長率,如圖6所示。
圖6 增長速率時間分布
圖中紫紅色線為積水水量增長速率,綠色線為積水面積增長速率,紅線為y=1,高于紅線表示數(shù)據(jù)繼續(xù)增長,接近紅線表示數(shù)據(jù)維持穩(wěn)定??梢?,積水面積增長在1.5 h左右就基本上穩(wěn)定了,因為此時低洼地區(qū)基本進入積水狀態(tài);而積水水量持續(xù)增長直到3 h左右才保持穩(wěn)定,這是因為此時雨峰已經過去,降雨強度逐漸降低,并與排水速率基本持平。
近年來頻發(fā)的城市內澇問題影響經濟民生,是推進城市現(xiàn)代化不容忽視的難題。針對該問題,本文結合研究區(qū)域和數(shù)據(jù)情況,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思路進行建模和優(yōu)化,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詳細分析。根據(jù)研究區(qū)域DEM 劃分子流域,考慮空間變異性;用建筑物面矢量約束DEM,并做了有無建筑物約束情況下的積水擴散對比實驗。實驗說明對約束后的DEM進行分析能得到更符合實際的積水淹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