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永華
(甘肅省臨夏縣畜牧發(fā)展中心,甘肅 臨夏 731800)
飼糧營養(yǎng)均衡是反芻動物生產的基礎,精飼料比例不適宜或粗飼料使用不當均會影響動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從而影響其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1-2]。目前,全混合日糧被廣泛應用于養(yǎng)殖業(yè)[3],但針對其開展的研究多集中在肉牛和奶牛養(yǎng)殖方面[4-5],在綿羊營養(yǎng)方面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本試驗研究了不同飼喂模式對小尾寒羊生長性能和營養(yǎng)物質表觀消化率的影響,以期為綿羊養(yǎng)殖過程中合理使用飼料提供理論參考。
試驗羊只:8月齡大,體尺、體重相近的健康小尾寒羊母羊18只。試驗飼料:共3種。飼料1:粗飼料(燕麥干草)+精飼料,精料和粗料比例為3∶7;飼料2:混合日糧(燕麥干草70%、豆粕9.36%、麥麩3.94%、玉米8.56%、菜子餅5.78%、食鹽0.41%、磷酸二氫鈉0.95%、預混料1%);飼料3:全混合日糧顆粒飼料。
將18只試驗羊隨機分為3組,每組6只,各組羊均單獨圈養(yǎng)。試驗前對羊舍進行消毒,所有羊只飼喂驅蟲藥驅蟲3 d。試驗飼喂模式為正交設計,每組試驗羊飼喂3種飼料的時間不同,試驗期60 d,每組分3期飼喂,每期20 d。第一組先飼喂粗飼料+精飼料20 d,再飼喂混合日糧20 d,最后飼喂全混合日糧顆粒飼料20 d;第二組先飼喂混合日糧20 d,再飼喂全混合日糧顆粒飼料20 d,最后飼喂粗飼料+精飼料20 d;第三組先飼喂全混合日糧顆粒飼料20 d,再飼喂粗飼料+精飼料20 d,最后飼喂混合日糧20 d。各組飼喂粗飼料+精飼料的方式為先飼喂燕麥干草,30 min后再飼喂精飼料。試驗于2021年2月5日開始,2021年4月5日結束。試驗期間給羊舍定期消毒滅菌,每天清理羊舍,飼喂2次/d(分別為早上7點和下午18點),試驗羊自由采食、自由飲水。
1.3.1 生長性能測定 試驗第1 d和第60 d晨飼前空腹稱量各組羊只的體重,測量體高、胸圍、體斜長,并計算平均值。
1.3.2 營養(yǎng)物質表觀消化率測定 試驗開始后每隔1天記錄1次采食量(投料量-剩余量),每天上午7:30和下午17:30分別收集各組羊只的全部糞便并記錄重量,然后各取10%送往實驗室測定表觀消化率[6]。
1.3.3 血液生化指標測定 試驗第60 d晨飼前對所有試驗羊只頸靜脈無菌采血20 ml[7],并編號保存,送往實驗室測定血液生化指標。
試驗數(shù)據用Excel 2010進行整理計算,用SPSS 19.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鄧肯氏法進行多重比較。
動物生長的階段不同,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也不同[8],不同生長階段飼喂不同日糧對動物正常生長發(fā)育有重要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飼喂模式下小尾寒羊的體高、胸圍、活重均不同,第一組試驗羊的體高、胸圍、活重均優(yōu)于第二組,但均不及第三組。飼喂第60 d,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的體高分別為72.31 cm、7 0.89 cm、73.75 cm;胸圍分別為78.26 cm、77.65cm、79.92 cm;活重分別為57.63 kg、54.58 kg、60.29 kg;3個組別的體高、胸圍差異均不顯著,但第三組的活重顯著高于第二組;飼喂第60 d,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的總增重分別為8.97 kg、5.52 kg、11.75 kg,第一組與第三組間總增重無顯著性差異,第三組與第二組間總增重差異顯著,說明第三組的飼喂方式明顯優(yōu)于第二組的飼喂方式,略優(yōu)于第一種飼喂方式。三種飼喂方式的平均日增重分別為0.15 kg、0.10 kg、0.20 kg,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第三組的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第一組和第二組,第二組的顯著高于第一組。
表1 不同飼喂模式下小尾寒羊的生長性能指標
動物生長過程中不同的飼喂方式會影響其對飼料的消化率[9]。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飼喂模式下小尾寒羊的表觀消化率均有一定差異。干物質和粗蛋白的表觀消化率均以第三組為最高,分別為65.12%和61.25%;其次為第一組,第二組最低;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論是干物質表觀消化率,還是粗蛋白表觀消化率,第三組均顯著高于第一組和第二組,但第一組和第二組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優(yōu)先飼喂全混合日糧顆粒飼料,再飼喂粗飼料+精飼料,最后飼喂混合日糧能顯著提高羊只對飼料干物質及粗蛋白的吸收率。粗脂肪、中性洗滌纖維的表觀消化率均以第三組為最優(yōu),分別為55.86%、61.25%,其次為第二組,第一組最低;粗脂肪表觀消化率第三組與第二組間差異不顯著,但第三組顯著高于第一組;第三組的中性洗滌纖維表觀消化率顯著高于第一組和第二組。有機質、酸性洗滌纖維的表觀消化率均以第三組最高,分別為62.94%、39.89%;其次為第一組,分別為62.54%、37.27%;第二組最低,分別為61.27%、32.05%。總體來看,優(yōu)先飼喂全混合日糧顆粒飼料,再飼喂粗飼料+精飼料,最后飼喂混合日糧能明顯提高小尾寒羊對營養(yǎng)物質的表觀消化率。
表2 不同飼喂模式下小尾寒羊的營養(yǎng)物質表觀消化率
不同飼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細胞內容物中營養(yǎng)物質與消化酶的接觸,從而影響吸收率及血液生化指標[10]。從表3可以看出,試驗羊血清中總蛋白、球蛋白、總膽固醇含量均以第一組為最高,分別為72.51 g/L、32.25 g/L、3.55 mmol/L;其次為第二組;第三組均最低,分別為71.45 g/L、31.75 g/L、2.58 mmol/L;不同組別間總蛋白、球蛋白均無顯著性差異,但第一組、第二組的總膽固醇含量顯著高于第三組;說明優(yōu)先飼喂全混合日糧顆粒飼料,再飼喂粗飼料+精飼料,最后飼喂混合日糧能顯著降低羊血液中總膽固醇含量。白蛋白含量以第二組為最高,其次為第三組,第一組最低,但組間差異不顯著。尿素氮含量以第一組為最高,為2.78 mmol/L;其次為第二組;第三組最低,為1.69 mmol/L;說明第三組的飼喂方式能有效降低綿羊體內尿素氮的含量。葡萄糖、三酰甘油含量均以第三組為最高,其次為第二組,第一組最低。谷草轉氨酶含量以第三組最高,其次為第一組,第二組最低。谷丙轉氨酶含量以第二組最高,其次為第三組,第一組最低。說明飼喂模式不同,小尾寒羊血液生化指標不相同。
表3 不同飼喂模式下小尾寒羊的血液生化指標
飼料中營養(yǎng)物質表觀消化率代表了各營養(yǎng)物質在動物機體內的消化吸收程度[11]。試驗結果表明:優(yōu)先飼喂全混合日糧顆粒飼料,再飼喂粗飼料+精飼料,最后飼喂混合日糧的試驗羊生長性能最優(yōu),體高、胸圍、活重分別為73.75 cm、79.92 cm、60.29 kg;營養(yǎng)物質表觀消化率也最優(yōu),干物質、粗蛋白、粗脂肪、有機質、中性洗滌纖維、酸性洗滌纖維的消化率分別為65.12%、61.25%、55.86%、為62.94%、61.25%、39.89%。說明該飼喂方式能明顯提高小尾寒羊的生長性能,促進小尾寒羊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消化,可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