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洋
患者,男,57歲,于2019年3月無意間發(fā)現(xiàn)右上臂內側皮下約核桃大小包塊,未予重視。2019年11月12日在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行右上臂包塊穿刺活檢顯示:梭形腫瘤性病變,免疫組化:B-catenin(漿+),CD10(+),CD34(-),Desmin(-),EMA(-),H-cald(-),Myogenin(-),S-100(-),SMA(-),STAT6(-),Ki-67(+,局部約20%)。未做特殊處置,之后右上臂腫瘤逐漸增大。2019年12月5日至我院就診,診斷為右上臂梭形細胞腫瘤。于12月7日給予異環(huán)磷酰胺和依托泊苷(IE)方案全身化療,右上臂腫瘤三維適形放療,每次2 Gy,一周5次,共4周。2020年3月6日MRI檢查顯示右上臂內側肌間隙內可見大小約6.5 cm×4.5 cm×4.1 cm不規(guī)則團塊狀T2信號影,呈分葉狀,與鄰近肌肉及血管分界欠清,右肱骨骨性結構正常,骨髓信號均勻(見圖1)。2020年3月12日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行右上臂梭形細胞腫瘤切除術,術中見腫瘤形態(tài)不規(guī)整,有分葉及分層,魚肉樣,質地較脆,予以腫瘤及包膜切除。術后檢查結果:① 肉眼可見切下的右上臂惡性腫瘤組織呈不規(guī)整一堆,表面灰白、灰褐色,光滑,剖開顯示切面實性,灰白、灰褐色,質韌。② 鏡下可見腫瘤細胞梭形排列。病理診斷為右上臂梭形細胞腫瘤,瘤床內大多為增生、玻變、退變的纖維組織,纖維組織內見散在慢性炎細胞和個別退變瘤細胞,僅部分區(qū)域殘存小結節(jié)狀腫瘤組織,殘存區(qū)瘤組織亦見退變,細胞核呈凝固狀或空泡狀,胞質呈泡沫狀,其內散在凝固性壞死和慢性炎細胞浸潤。2020年3月20日免疫組化結果:Vimentin(+),CD34(血管+),Desmin(-),CD99(+),BcL-2(+),SMA(部分+),Myogenin(-),SOX10(-),Ki-67/MX006(+++ 60%),MDM2(-),CDK4(-),S-100(部分+),EMA(-),Myosin(Skeletal)(-),catenin(+)。符合右上臂滑膜肉瘤的表征。2021年1月21日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行右上臂惡性腫瘤術后復發(fā)腫瘤切除術。術中見腫瘤位于右上臂中段內側,大小約5 cm×6 cm×2 cm,質硬,活動度差,取肱二頭肌與三頭肌間隙做縱向切口,見肱二頭肌長短頭肌間腫瘤,無明顯包膜,沿肌肉走行生長,形態(tài)不規(guī)整,有分葉,呈魚肉樣,質地較脆,與周圍肌肉、血管、神經粘連嚴重,瘤體包裹肱動脈、肱靜脈及正中神經,尺神經從瘤體間穿過。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右上臂梭形細胞腫瘤,傾向于惡性PEcoma。2021年2月23日免疫組化結果:腫瘤細胞Beta-catenin(漿+),CD10(+),CD34(-),CD99(+),Desmin(-),HMB45(-),SOX10(-),S-100(+,P),SMA(-),caldesmon(-),Ki-67/MX002(+,熱點區(qū)85%),STAT6(-),BcL-2(-),CDK4(-),MDM2(-),P16(-),提示高級別右上臂腫瘤未分化肉瘤。2021年2月26日全身骨顯像:右肱骨局部及左側第六前肋骨代謝輕度活躍。2021年3月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側肩關節(jié)離斷術。術后病理檢查結果:右上肢殘端皮膚組織慢性炎癥,未見腫瘤組織。
圖1 患者2020年3月6日MRI檢查資料,顯示右上臂梭形細胞腫瘤經放療治療后,右上臂內側肌間隙內可見大小約6.5 cm×4.5 cm×4.1 cm不規(guī)則團塊狀T2信號影,呈分葉狀,與鄰近肌肉及血管分界欠清,右肱骨骨性結構正常,骨髓信號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