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墓地軸的再認識
        ——兼談唐代鎮(zhèn)墓俑組合

        2022-08-29 10:32:16張永珍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文物 2022年4期
        關鍵詞:雙人考古

        張永珍(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葬禮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禮儀之一,包含諸多內(nèi)容。唐代對不同品官的葬制、葬式、葬具及明器等均有具體規(guī)定。鎮(zhèn)墓俑是唐墓中最具特色的明器之一,用以壓勝辟邪、護佑亡魂,因其形象夸張、造型多樣、內(nèi)涵豐富等,備受學界關注。唐墓出土的鎮(zhèn)墓俑以武士天王俑、鎮(zhèn)墓獸最為常見,另外還有十二生肖俑、雙首蛇身俑、人首鳥身俑、人首魚身俑及其它神怪俑。鎮(zhèn)墓俑的名稱、形制與功能一直是學界討論的重點,本文以前人研究為基礎,通過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的對比分析,探討對唐墓出土雙首蛇身俑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 “地軸”與“四神”考辨

        唐代典籍對隨葬明器的記載摘錄如下:

        《通典》收錄的《大唐開元禮》:“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四神駝馬及人不得尺余,音樂鹵簿不過七寸?!保?]

        《唐六典》中“甄官署”條:“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已上四十事。當壙、當野、祖明、地軸、 馬、偶人,其高各一尺;其余音聲隊與僮仆之屬,威儀、服玩,各視生之品秩所有,以瓦、木為之,其長率七寸?!保?]

        《唐會要》:“(元和)六年十二月,條流文武官及庶人喪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nèi),園宅……。五品以上,明器六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nèi),園宅……。九品以上,明器四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nèi),園宅……?!保?]

        以上記載中,唐代鎮(zhèn)墓類明器有“四神” “當壙、當野、祖明、地軸”“四神、十二時”等。學界公認“十二時”為唐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故學者討論主要集中于前兩者。關于“四神”,王去非曾作考證,認為四神即一般唐墓出土的兩個鎮(zhèn)墓獸和兩個鎮(zhèn)墓俑,其中鎮(zhèn)墓獸一作獸首,一作人首,鎮(zhèn)墓俑作天王形,此四件明器為一組,即《唐六典》所載“當壙、當野、祖明、地軸”四神[4]。徐蘋芳通過對比《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與出土文物,證實當壙、當野為兩個鎮(zhèn)墓俑的推測正確,但“祖司、祖明、天關、地軸在宋元墓中究系何種明器,則未敢臆測”[5]。祖明為漢代大儺驅(qū)鬼逐疫儀式中所扮演的十二神獸之一[6]。北齊宮廷儺禮仍有“又作窮奇、祖明之類,凡十二獸,皆有毛角”[7],與漢代大致相同。據(jù)此可推測四神中祖明應為獸形。1986年,河南鞏義康店鎮(zhèn)磚廠唐墓出土兩件鎮(zhèn)墓獸,其中獸面鎮(zhèn)墓獸背后墨書“祖明”二字;1991年,鞏義黃冶村南嶺唐墓也出土一件背部墨書“祖明”的鎮(zhèn)墓獸[8]。以上發(fā)現(xiàn)充分證明“祖明”為二鎮(zhèn)墓獸之一的論斷是正確的。之后,程義提出《唐六典》在傳抄過程中可能有訛誤,極有可能在“祖明”之后脫去了“祖思”。唐墓里的四神應該是“當壙、當野、祖思、祖明”,分別是武士天王俑和鎮(zhèn)墓獸?!疤礻P、地軸”可能是宋代新興的鎮(zhèn)墓神物[9]。李阿能就唐章懷太子墓四神俑進行討論,認為前述學者的觀點接近事實本身,鎮(zhèn)墓四神極有可能由“當壙、當野、祖思、祖明”組成,“地軸”與“天關”相對,可能是宋墓中新興的龜蛇類鎮(zhèn)墓神 物[10]?!八纳瘛敝竷杉?zhèn)墓武士(天王)俑和兩件鎮(zhèn)墓獸,這一認識基本得到學界的認可,“當壙”“當野”“祖明”的名稱應無疑,唯“地軸”和“祖思”尚存爭議。

        本文贊同程義“當壙、當野、祖明、祖思”即四神的觀點。地軸并非四神之一,而是有別于四神的另一種神煞,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唐墓出土的鎮(zhèn)墓俑除四神外,還有地軸俑、十二生肖俑及其它神怪俑。

        “地軸”在唐代以前的文獻中多指大地之軸。晉代張華《博物志》:“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11]其作用是維系大地安穩(wěn)。到唐代,地軸被賦予新的功能涵義,作為明器用于墓葬中以護佑墓主。

        從唐代文獻來看,除上述《唐六典》的相關記載,《通典·兇禮》也有“地軸”出現(xiàn):“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七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當野祖明地軸 馬,偶人,其高各一尺?!保?2]《通典》成書略晚于《唐六典》,且部分記載參照了《唐六典》等典籍,所載明器制度與《唐六典》相似,但明器種類略有不同:《通典·兇禮》缺失“當壙”,保留“地軸”一說。從《唐六典》成書到《通典》編撰,短短幾十年,傳抄出錯的可能性很小。二書編撰者都將“地軸”這一明器記錄在案,并非偶然,可見編撰者對地軸是有明確認識的,因此地軸應是當時喪葬中較為常見的明器,與“當壙、當野、祖明”等并存,故單列一名?!锻ǖ洹炊Y》隱去“當壙”“祖思”,大概是因“當壙”和“當野”,“祖明”和“祖思”本就為同一種明器的不同類型,所以僅用“當野”“祖明”代表鎮(zhèn)墓武士(天王)俑和鎮(zhèn)墓獸。

        從唐以后的文獻看,五代后晉天福十二年(947年)葬故魏王、后周廣順元年(951年)葬故樞密使楊邠、侍衛(wèi)使史弘肇、三司使王章等,葬制有“……,明器九十事,石作六事,音身隊二十人,當壙、當野、祖明、祖思、地軸、十二時神、蚊廚帳、暖帳各一,轜車一,挽歌三十六人;……”[13]。宋太祖建國之初宣祖改葬,陵墓中隨葬“十二神、當壙、當野、祖明、祖思、地軸及留陵刻漏等”已成定制[14]?!端问贰愤€有“入墳有當壙、當野、祖思、祖明、地軸、十二時神、志石、券石、鐵券各一”[15]。五代及宋多承唐制,當壙、當野、祖明、祖思、地軸、十二時神在五代及宋初已構成喪葬中的常見組合,這六種明器的產(chǎn)生還可往前追溯,應早于五代。因而祖思出現(xiàn)于唐代是極有可能的,從當壙和當野,祖明和祖思的文字對應來看也是合理的。前述學者提出當壙、當野、祖明、祖思即四神的觀點應無疑。同樣可證,《唐六典》和《通典》中地軸也應無誤,唐代明器中確實存在地軸。

        二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地軸”題名

        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地軸”題名兩處。學界多援引1976年廣東??翟钩鐾恋摹暗剌S”刻磚,磚上陰線刻兩人首共一蛇身,上方刻題名“地軸”(圖一)[16]。由此證實五代至兩宋時期四川、江西、江蘇、湖北等地發(fā)現(xiàn)的雙人首蛇身、蛇身平臥的明器應是“地軸”[17]。地軸為五代、宋元時期的常見神煞,與《宋史》《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等文獻記載相符,這一認識應無疑。然而唐代墓葬出土雙人首蛇身俑,形制與??翟埂暗剌S”形象有所不同,除身體平臥者,還有彎曲、盤卷者,且多有四足,是否為“地軸”無法據(jù)此定論。

        另一處“地軸”題名,發(fā)現(xiàn)于高句麗廣開土王永樂十八年(408年)的朝鮮德興里壁畫 墓[18],該墓位于朝鮮南浦市江西區(qū)德興洞,前室北側(cè)藻井繪一幅雙人首蛇身的神煞像,身體呈U形,四足,身體兩端各一人首,均面向前,旁邊墨書“地軸一身兩頭”(圖二∶1)。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地軸”題名。相關研究表明,德興里壁畫墓主人本是中原人,出生于長樂郡(今河北中部地區(qū)),曾任遼東太守、幽州刺史等職,后因故逃亡高句麗[19]。壁畫內(nèi)容更多表現(xiàn)漢晉以來漢貴族的活動,據(jù)此可推測,早在東晉后期北方地區(qū)已有名為“地軸”的神煞。此外,朝鮮平安南道順川市北倉里的天王地神墓發(fā)現(xiàn)墨書“地神”的圖像[20],形象是兩人首共用一蛇身,四足,身體向上拱起成扁圓形,兩人首在下,向內(nèi)彎曲相對(圖二∶2)。該墓年代為5世紀中期,晚于德興里壁畫墓。地神與地軸具有相同特征,即“一身兩頭”,身體為蛇,有四足。從名稱來看,二者都表示與大地有關的神,與蛇的穴居特性相符,內(nèi)涵應相同?!暗厣瘛笨赡苁恰暗剌S”別稱,與同墓“天王”題名相對應。

        從5世紀高句麗壁畫到廣東元墓磚刻,歷經(jīng)九百余年,地軸外形有所變化,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但“一身兩頭”和蛇身的主要特征沒有改變。這為唐代雙人首蛇身俑定名為“地軸”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三 考古出土的雙首蛇身俑

        雙人首蛇身俑最早的出土實物應是山東臨淄北齊武平四年(573年)崔博墓的連體俑,俑左右各一人,人首及上身向前,下身共用一蛇 身[21]。此后,各地唐墓相繼發(fā)現(xiàn)雙人首蛇身俑,并有“墓龍”“雙頭獸”“鎮(zhèn)墓獸”“雙首人面蛇”“雙人首蛇”“雙人首獸身俑”“雙人首龍身俑”等不同名稱。其中個別為雙獸首,與雙人首蛇身俑除頭部造型不同,形制特點、伴出器物、墓葬年代和發(fā)現(xiàn)地域均一致。我們將其統(tǒng)稱為雙首蛇身俑,并根據(jù)其具體形制分為三型(表一):

        A型 蛇身平臥,多有四足,兩端各有一人首(或獸首)。分為兩式:

        Ⅰ式 11件。兩端人首下有獸形半身及前肢,頭戴尖頂帽或束高髻,多背向。蛇身較短,俯臥于底座上(圖三∶1)。發(fā)現(xiàn)于河北、山西、遼寧、河南、天津等地。

        Ⅱ式 11件。兩端人首頸部接蛇身,頭頂多有獨角或戴尖頂帽,人首背向或側(cè)向。蛇身細長彎曲,平臥于地(圖三∶2)。發(fā)現(xiàn)于山西長治、遼寧朝陽等地。長治北石槽王義墓出土的雙獸首蛇身俑也屬于此型。

        B型 蛇身向上拱起,有四足,兩端各有一人首(或獸首)。分為三式:

        Ⅰ式 2件。蛇身中部拱起,兩端人首在下,向內(nèi)彎曲于蛇身下方,人首相對(圖三∶3)。形制接近朝鮮天王地神墓壁畫所繪“地神”。見于江蘇揚州、湖北武昌等地。

        Ⅱ式 8件。蛇身中部拱起,兩端人首向外昂起,人首背向(圖三∶4)。發(fā)現(xiàn)于山西長治、湖南長沙、河北、廣西等地。長沙黃土嶺唐墓、烈士公園唐墓出土的雙獸首蛇身俑也屬于 此型。

        Ⅲ式 7件。蛇身拱起呈圓環(huán)狀,兩端盤卷于底座上,兩人首交錯相背(圖三∶5)。發(fā)現(xiàn)于河北、河南、遼寧等地。

        C型 2件。左右各一侏儒形人俑,并列向前,身后蛇尾相連(圖三∶6)。整體形制與北齊崔博墓相似。2件C型俑均出土于山西太原金勝村唐墓,出土情況不明。

        圖三 唐墓出土雙首蛇身俑

        從考古發(fā)現(xiàn)可見,雙首蛇身俑流行時間較短,目前所見多屬唐代早期,以高宗武周時期最為集中。分布地域較廣,南北各地均有,以山西長治、遼寧朝陽、河北中南部及湖南長沙出土最多。從唐初行政區(qū)劃來看,雙首蛇身俑分布占貞觀十道中的河東、河北、河南、江南、淮南、嶺南六道,兩京的長安地區(qū)暫未見出土,僅在洛陽周邊的鞏義、安陽有少量發(fā)現(xiàn)。

        續(xù)表:

        關于雙首蛇身俑的名稱,學界觀點不一。徐蘋芳、郝紅星等認為兩人首共一龍身的俑可能是“墓龍”[22]。白彬等認為雙人首蛇身且蛇身平臥的明器是“地軸”,蛇身相互纏繞的明器是“勾陳”[23]。王瓊認為??翟埂暗剌S”刻磚、宋元道教文獻及金元時期成書的《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不足以證明北齊、唐代的雙首蛇身俑是“地軸”或“墓龍”[24]。盧亞輝認為雙人首(或獸首)由拱起的蛇身連接、人面(獸面)相背的是“墓龍”;兩人首共一龍(蛇)身且龍(蛇)身平臥的是“地軸”[25]。

        綜合前文所述唐宋文獻記載,地軸作為僅次于四神的明器,必然在較大地域范圍內(nèi)廣泛使用。從唐墓發(fā)現(xiàn)的各類明器看,除四神和十二生肖俑外,雙首蛇身俑發(fā)現(xiàn)數(shù)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廣;通常一墓出土一件,無固定埋葬位置,與前述《宋史》“當壙、當野、祖明、祖思、地軸……各一”記載相符;所見都具有“一身兩頭”特征,多有四足,非常接近高句麗壁畫中的“地軸”“地神”。因此,本文認為唐墓雙首蛇身俑應就是“地軸”。唐代地軸形象豐富,形制多樣,是其發(fā)展的鼎盛期,對后世地軸形象也有一定影響。河南鞏義孝西村M1、二紙廠M1出土的B型Ⅲ式地軸,兩人首為男女像各一,與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出土地軸具有相同特征[26]。發(fā)展到宋代,地軸形象未知,但尺寸和埋葬位置固定,即《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中“地軸二個,長一尺二寸,安堂東西界上”[27]。

        墓龍未見于宋元以前的文獻記載,勾陳在宋元以前多指星宿。二者作明器在宋代以前的文獻及考古發(fā)掘中均無明確證據(jù),與太陽、太陰、五虎將、二十八宿、蒿里老翁等可能是隨著宋元時期神煞制度發(fā)展完善而新出現(xiàn)的明器。二者或由唐代地軸發(fā)展演化而來,可備一說,有待更多的考古研究予以證明。

        四 唐代鎮(zhèn)墓俑組合

        關于唐墓出土的鎮(zhèn)墓俑,白彬《隋唐五代宋元墓葬出土的神怪俑與道教》一文搜集了2002年以前的資料并對其進行了分期[28]。本文以此為基礎,結合近年的新發(fā)現(xiàn),根據(jù)伴出關系將鎮(zhèn)墓俑分為四種組合:

        第一組是武士(天王)俑和鎮(zhèn)墓獸,即四神。唐代初期,主要流行武士俑,鎮(zhèn)墓獸均獸身,一件人首、一件獸首。高宗時期開始出現(xiàn)腳踩小鬼、怪物等的天王俑,鎮(zhèn)墓獸形象與表情較之前更加猙獰兇惡。之后天王俑和鎮(zhèn)墓獸的組合逐漸替代武士俑和鎮(zhèn)墓獸的組合。憲宗元和以后陶俑急劇衰落,天王俑和鎮(zhèn)墓獸等逐漸消失。四神俑流行時間約從初唐到中唐時期,發(fā)現(xiàn)地域以兩京為主,其它地區(qū)有少量發(fā)現(xiàn)。

        第二組包括四神俑、地軸俑、人面魚身俑、人首鳥身俑及其它神怪俑。本組鎮(zhèn)墓俑種類最為豐富,通常一墓中幾類鎮(zhèn)墓俑伴出,組合不固定,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征。兩京地區(qū)仍以四神為主,其它俑類很少發(fā)現(xiàn)。北方山西、遼寧、河北、河南等地除四神、地軸俑外,伴出人面魚身俑、人首鳥身俑及其它神怪俑。南方地區(qū)除四神外,還發(fā)現(xiàn)十二生肖俑、地軸俑和少量人首鳥身俑等。本組鎮(zhèn)墓俑除四神外,以地軸俑發(fā)現(xiàn)最多、分布最廣,流行時間約從初唐到玄宗開元之前,開元之后偶有發(fā)現(xiàn)。

        第三組是武士(天王)俑、鎮(zhèn)墓獸和十二生肖俑,即四神十二時,未伴出其它神怪俑。以兩京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最多,其它地區(qū)有少量發(fā)現(xiàn),部分墓葬僅隨葬生肖俑。四神十二時俑大致流行于玄宗開元到憲宗元和時期。

        第四組是鐵豬、鐵牛。元和以后,陶俑數(shù)量減少,四神、地軸、十二時等明器幾乎消失,兩京地區(qū)開始隨葬鐵豬、鐵牛。本組鎮(zhèn)墓俑在唐代典籍未見記載,僅《大唐新語》有“鑄鐵為牛豕之狀像”一說,其作用仍是壓勝[29]。鐵豬、鐵牛出現(xiàn)于晚唐,流行則在五代、宋元時期,應是《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所載的“金牛鐵豬”[30]。

        從上述俑類組合與發(fā)現(xiàn)情況來看,唐墓鎮(zhèn)墓俑大致可分為三期:第一期初唐到玄宗開元之前,鎮(zhèn)墓俑組合見第一、二組,其中第一組主要流行于兩京地區(qū);第二組則流行于兩京之外的南北各地。第二期玄宗開元到憲宗元和時期,鎮(zhèn)墓俑組合主要是第一、三組,其中兩京地區(qū)兩種組合并行;其它地區(qū)主要見第三組鎮(zhèn)墓俑。第三期元和以后到唐末,流行第四組鎮(zhèn)墓俑,前三組僅在個別墓葬有零星發(fā)現(xiàn)。

        將鎮(zhèn)墓俑組合和流行時間與前述唐代典籍進行對比?!洞筇崎_元禮》于開元二十年(732年)頒行,《唐六典》成書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內(nèi)容分別為成書時間以前的禮制和官制?!锻ǖ洹烦蓵谪懺吣辏?01年),主要記載天寶以前各朝典章制度。以上典籍中鎮(zhèn)墓明器有兩種組合形式:一為“四神”,一為“當壙、當野、祖明(祖思)、地軸”。這些明器流行時間應不晚于開元年間,與前述第一、二組鎮(zhèn)墓俑組合及流行時間一致?!短茣吩土辍八纳?、十二時”的記載,流行時間應在元和以前,也與前述第三組鎮(zhèn)墓俑吻合。

        地軸并非四神之一,從鎮(zhèn)墓俑組合和流行時間中也可找到佐證。從“四神、十二時”的記載可見,四神與十二時應有較長時間的共存關系,且在一定地域分布。考古發(fā)掘中,地軸和十二生肖俑伴出的情況卻很少。因此可以確信,地軸是不同于四神的另一種明器。四神和地軸這一組合的流行時間早于四神十二時。

        綜上,通過解讀相關文獻記載,可推知唐代四神即“當壙、當野、祖明、祖思”,“地軸”是與四神并存的明器。結合考古發(fā)現(xiàn)的“地軸”題名和唐墓出土的雙首蛇身俑,可以明確地軸的形制特點、流行時間及分布地域。唐代鎮(zhèn)墓俑包括四神、地軸、十二生肖及其它神怪俑。唐初到玄宗開元之前,唐墓主要流行四神以及四神和地軸等鎮(zhèn)墓俑組合;玄宗開元到憲宗元和時期,四神和十二生肖俑都是唐墓中最為常見的鎮(zhèn)墓明器;元和以后陶俑逐漸衰落。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現(xiàn)互相印證,為認識四神與地軸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注釋:

        [1]〔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卷一八〇《雜制》,第2812頁,中華書局,1988年。

        [2]〔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卷二三《將作都水監(jiān)》,第597頁,中華書局,1992年。

        [3]〔宋〕王溥撰:《唐會要》卷三八《葬》,第8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王去非:《四神、巾子、高髻》,《考古通訊》1956年第5期。

        [5]徐蘋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札記》,《考古》1963年第2期。

        [6]《后漢書》志五《禮儀中》,第3128頁,中華書局,1965年。

        [7]《隋書》卷八《禮儀志》,第169頁,中華書局,1973年。

        [8]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古代鎮(zhèn)墓神物》,第24頁,文物出版社,2004年。

        [9]程義:《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關、地軸》,《大眾考古》2015年第6期。

        [10]李阿能:《唐章懷太子墓鎮(zhèn)墓四神俑淺說》,《文博》2011年第6期。

        [11]〔晉〕張華等撰,王根林等校點:《博物志(外七種)》,第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2]〔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卷八六《兇禮八》,第2328頁。

        [13]《宋史》卷一二四《兇禮三》,第2910頁,中華書局,1977年。

        [14]《宋史》卷一二二《兇禮一》,第2848頁。

        [15]《宋史》卷一二四《兇禮三》,第2910頁。

        [16]曹騰騑等:《廣東??翟钩鐾恋年幘€刻磚》,《考古》編輯部編輯:《考古學集刊》第2集,第175、17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原文為“兩人首共一龍身”,從圖像看地軸無足,描述為兩人首共一蛇身更準確。

        [17]張勛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第1705頁,線裝書局,2006年。

        [18][韓]全虎兌著,潘博星譯,鄭春穎校:《德興里壁畫墓》,《地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

        [19]耿鐵華著:《高句麗壁畫研究》,第263~266頁,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年。

        [20][韓]樸雅林:《高句麗墓葬建筑與裝飾所體現(xiàn)的祖先崇拜》,巫鴻等主編:《古代墓葬美術研究》第3輯,第179頁,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年。

        [21]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學報》1984年第2期。

        [22]a.同[5];

        b.郝紅星等:《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華夏考古》2000年第4期。

        [23]張勛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第1705、1711頁。

        [24]王瓊:《雙人首蛇身俑考》,《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年第21期。

        [25]a.盧亞輝:《唐五代墓葬所見墓龍》,《文物春秋》2020年第3期;

        b.盧亞輝:《北朝至宋代墓葬出土地軸的考古學研究》,《四川文物》2020年第5期。

        [26]a.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省鞏義市孝西村唐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8年第11期;

        b.許昌市博物館、鞏義市博物館:《河南鞏義二紙廠唐墓發(fā)掘簡報》,《中原文物》2019年第3期;

        c.四川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四川彭山后蜀宋琳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第5期。

        [27]《大漢原陵秘葬經(jīng)》,《永樂大典》卷八一九 九,第3829頁,中華書局,1986年。

        [28]張勛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第1611~ 1637頁。

        [29]a.〔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卷一三《記異》,第195頁,中華書局,1984年;

        b.孫宇:《偃師杏園晚唐墓出土鐵牛鐵豬研究》,《文博》2018年第3期。

        [30]同[5]。

        猜你喜歡
        雙人考古
        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52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6
        三星堆考古解謎
        雙人面具
        ——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5:26
        “雙人運球”樂翻天
        “雙人運球”樂翻天
        考古與論今
        阿來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37
        雙人浪漫曲
        意林(2012年5期)2012-07-04 03:24:39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94| 久久午夜羞羞影院免费观看|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高潮呻吟久久av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av高潮偷拍的| 后入到高潮免费观看| 伴郎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观看 | 丰满人妻猛进入中文字幕| 精品999日本久久久影院| 日本免费不卡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成人| 日韩精品熟女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蜜桃|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激情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av在线观看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 亚洲成在人线电影天堂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高清中文| 欧美老熟妇乱子| 成人无码区免费a片www| 国产 在线播放无码不卡|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成av人片在www| 国产91网址|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护士xxxxhd少妇| 欧美第一黄网免费网站| 69堂在线无码视频2020|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一区| 成 人免费va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极品熟妇大蝴蝶20p| 在线看不卡的国产视频|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抽搐| av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国产在线白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