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路陽
混合痔是肛腸外科常見的肛周疾病,主要癥狀為血便、肛門異物脫出和疼痛[1]。手術是治療重度混合痔的主要方法,但其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也容易發(fā)生一系列并發(fā)癥[2]。便秘是混合痔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它會使手術傷口不易愈合,降低手術效果,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痛苦,還會導致術后出血、水腫及手術切口裂開等術后并發(fā)癥[3]。清潔灌腸等傳統(tǒng)治療措施很容易刺激肛門手術切口,造成劇烈疼痛和不適,患者接受度較低。本研究采用中藥敷臍聯(lián)合辨證施護防治混合痔術后便秘,在改善患者排便功能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在開封市中醫(yī)院住院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后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便秘癥狀的混合痔患者10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4~65歲,平均(38.88±4.69)歲;病程3.6~14.9年,平均(6.6±3.6)年;便秘的中醫(yī)證型:氣機郁滯證23例、腸胃積熱證18例、氣虛證6例、陰血虧虛證3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3~67歲,平均(39.65±5.13)歲;病程3.8~15.1年,平均(6.8±3.5)年;便秘中醫(yī)證型:氣機郁滯證25例、腸胃積熱證15例、氣虛證8例、陰血虧虛證2例。2組在性別、年齡、便秘的中醫(yī)證型等一般基礎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術前無便秘病史者;②年齡18~75歲者;③術后>72 h未排大便,大便干結或不干,排便困難者;④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②有中藥過敏史者;③不遵從醫(yī)囑者;④精神疾病患者;⑤臍部有皮膚破損或皮膚病者。
1.4 方法對照組給予乳果糖口服溶液,每次10 g,每日3次。觀察組給予中藥敷臍,每日1次,并針對便秘的中醫(yī)證型行辨證施護。2組均連續(xù)治療1周。中藥敷臍步驟:將生大黃打粉,用蜂蜜調配成糊狀,患者采用仰臥位,取10 g藥物均勻涂抹于臍部,覆蓋無菌敷貼,貼敷24 h取下,溫熱水擦拭臍部,每日1次。辨證施護:①氣機郁滯證:保持病室安靜,避免不良惡性刺激,保持心情舒暢,轉移注意力,克服急躁、焦慮及緊張情緒,宜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有疏利作用的食物,如蘿卜、香菇、洋蔥等,忌食甜黏、生冷、油膩之品;②腸胃積熱證:鼓勵患者多飲白開水或飲用金銀花茶飲,飲食宜清淡,偏涼潤為主,如雪梨、西瓜、苦瓜、扁豆、香蕉等,忌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禁忌煙酒;③氣虛證:保持心情愉快,鼓勵患者適當鍛煉,每日可順時針摩腹多次,飲食宜清淡且適當多食具有補氣食物,如山藥、薏苡仁、香菇、紅薯等,忌食油膩厚味之品;④陰血虧虛證:充分休息,避免熬夜,保持病室溫暖安靜,飲食以易消化、補益為主,可選用的食材如紅棗、花生、甲魚、海參、桑葚、芝麻、枸杞子等。
1.5 觀察指標在術后第1次排便和治療1周后第1次排便2個時間節(jié)點,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的便秘癥狀評分標準評價便秘情況。便秘癥狀評分:①排便間隔時間<24 h,排便不費力且排便時間<5 min,性質成形計1分;②排便間隔時間24~72 h,有微弱便意,排便用力,大便5~10 min內(nèi)完成,性質干結計2分;③排便間隔時間>72 h,無便意,排便需用手輔助,排便時間>10 min,性質呈顆粒狀計3分。評分越高,便秘程度越嚴重[5]。治療1周后,便秘防治的療效根據(jù)2組患者出現(xiàn)排氣、排便時間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用藥后8~24 h出現(xiàn)排氣、排便、腹脹緩解;有效:用藥后25~48 h出現(xiàn)排氣、排便、腹脹減輕;無效:>48 h無排氣、排便[6]。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防治便秘療效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00%(47/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40/50);觀察組防治便秘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混合痔術后患者防治便秘療效比較 (例,%)
2.2 便秘癥狀評分2組術后第1次排便便秘癥狀評分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第1次排便,2組便秘癥狀評分較術后第1次排便均有下降(P<0.05),且觀察組的便秘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混合痔術后患者治療前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 (分,
混合痔手術損傷局部氣血,氣滯血瘀,瘀血阻滯局部脈絡,造成氣機不暢,引起腸道傳導功能障礙,腑氣不通易于出現(xiàn)大便秘結、腹部脹滿不適等癥狀?;旌现绦g后患者活動相對減少,局部疼痛造成的不良排便習慣改變會引起或加重便秘癥狀?;旌现绦g后便秘危害性很大,患者肛門周圍的靜脈回流會受到影響,容易導致手術切口水腫,甚者會致切口裂開,誘發(fā)出血或感染等并發(fā)癥,疊加患者的痛苦,這極不利于疾病的恢復[7]。便秘亦容易導致食欲下降、腹部脹滿不舒等,容易引起能量攝入減少、電解質紊亂等,影響術后康復,延長住院時間,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中藥敷臍療法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8,9],其屬于中醫(yī)外治法中的穴位貼敷療法,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將中藥粉劑調制成糊狀,涂敷于相應腧穴或病灶局部,由于藥物不經(jīng)消化道直接吸收,不良反應較少,特色優(yōu)勢突出,臨床效果較好。臍部即神闕穴,又稱臍中、氣舍、氣合、命蒂,屬任脈,通過經(jīng)絡連接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神闕穴與命門相對,與腎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它是十二經(jīng)脈之樞紐,氣通人體五臟六腑、諸經(jīng)百脈[10,11]。臍深處是小腸和大網(wǎng)膜,臍部敷藥后藥物能迅速進入到血液循環(huán),對臍部(神闕穴)刺激,能起到調和陰陽,增加腸道蠕動,進而達到通便的目的[12]。中藥敷臍方中的生大黃,味苦性寒,有泄熱通便、涼血解毒、攻積導滯、逐瘀通經(jīng)之作用[13]。中藥敷臍時中藥經(jīng)臍部滲透全身,借藥物功效及對穴位的刺激以達到消積導滯通便之功,配合辨證施護,從而協(xié)同達到解除腹脹、緩解便秘的作用[14]。
本研究中,觀察組便秘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便秘防治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中藥敷臍聯(lián)合辨證施護防治混合痔術后便秘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總結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