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春,梁干雄,尚治新,王 芳
(中山市人民醫(yī)院 廣東中山528400)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其患病率與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糖尿病患者病程長、并發(fā)癥多,易產(chǎn)生煩躁、抑郁、焦慮等情緒,且長期治療帶來的經(jīng)濟壓力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1]。葡萄糖范圍內(nèi)時間(TIR)是僅次于飲食的會對患者日常生活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心理彈性是反映個體面對生活困境及生活重大壓力時積極面對的良好指標。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及治療疾病,心理治療依從性、社會保障等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存在直接影響[2-4]。鄧開琴等[5]研究指出,由藥物治療(Medication)、心理干預(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臨床護理(Nursing)、家庭關懷(Family Care)與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5部分組成的MPNFS模式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本研究旨在探究MPNFS模式對糖尿病患者TIR、心理彈性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4月1日~2021年4月30日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6]中的相關標準;②患者受教育程度為小學以上,具有閱讀、理解能力;③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功能嚴重衰竭患者;②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④行動不便及交流溝通困難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53例、女47例,年齡43~64(53.32±9.98)歲;病程1~8(5.12±1.97)年;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3~29(25.64±1.56)。觀察組男49例、女51例,年齡44~65(54.86±10.45)歲;病程2~10(5.24±3.02)年,BMI 21~30(25.68±1.18)。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ipro2專業(yè)型回顧式動態(tài)葡萄糖檢測系統(tǒng)(Professional CGM,美國美敦力公司),患者入院后均佩戴該血糖監(jiān)測儀檢測全天血糖波動情況。由專業(yè)醫(yī)生將探頭植入患者皮下脂肪組織豐富處,給予患者專用血糖監(jiān)測單,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方法。①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及心理輔導:飲食管理、規(guī)律運動、正確用藥;心理輔導包括以傾訴、保證及支持為準則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于患者入院第2天及患者出院前1 d進行,每次進行時間為30 min,出院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采訪,隨訪時間2個月。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依據(jù)患者自身情況,采取MPNFS模式干預,以藥物治療為重點,在醫(yī)生努力下著重緩解當前困擾患者較為嚴重的臨床癥狀;以心理干預為關鍵,在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幫助下排除患者心理障礙;以臨床護理為切入點,提升患者自信心,使患者感受到尊重,重拾回歸社會的自信心;以家庭關懷為保證,提高家屬對患者相關病癥的認識,指導家屬理解患者,進而使患者與家屬形成治療同盟,共同面對;以社會支持為階梯,豐富人們對糖尿病知識儲備,糾正公眾對糖尿病患者的錯誤認知,使患者接受治療后可以更好的回歸社會?;颊咦≡浩陂g每3 d進行1次干預,出院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隨訪時間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自我行為管理能力: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評價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水平,包括運動、飲食、血糖監(jiān)測、足部護理4個部分,每個部分0~7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②兩組干預前后TIR比較:依據(jù)ipro2專業(yè)型回顧式動態(tài)葡萄糖檢測系統(tǒng)所提供數(shù)據(jù),系統(tǒng)每次記錄288份血糖值,采集TIR、葡萄糖波動水平(IQR)、平均葡萄糖值(MBG)、低血糖(葡萄糖值≤3.9 mmol/L)持續(xù)時間。③心理彈性水平: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價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水平,共包含堅韌、自強、樂觀3個維度,25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每個項目以“從不”“很少”“偶爾”“經(jīng)?!薄翱偸恰狈謩e計0~4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好。④生活質(zhì)量:采用糖尿病特異性生存質(zhì)量表(DSQL)評價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包含生理功能、社會關系、心理健康、治療情況4個維度,27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計分,4個維度分別為60、40、20、15分,總分135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差。
2.1 兩組干預前后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TIR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TIR指標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分,
糖尿病是具有較高患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的一類慢性疾病,患者常合并多種心理問題,且生活質(zhì)量也不甚理想[7]。陳靚等[8]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大多存在煩躁不安及抑郁等心理問題,人格特征表現(xiàn)為緊張及情緒不穩(wěn)定。王慧等[9]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對疾病認知程度、社會支持、用藥方式等,因此需對患者進行健康管理干預。蔣燕等[10]報道,家屬對糖尿病患者關愛與支持減少了其因疾病給家庭帶來負擔的自責感,減少了患者心理問題的發(fā)生。MPNFS可通過由藥物治療、心理干預、臨床護理、家庭關懷與社會支持全方位治療提升患者自尊,袁賢明等[11]發(fā)現(xiàn)該模式能有效緩解一線抗擊新冠護士的心理應激反應以及對該職業(yè)的倦怠。本研究將MPNFS模式應用于糖尿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中效果較為理想。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患者自身可做到長期且有效管理自己的能力,包括運動、飲食、血糖監(jiān)測、足部護理等。有研究[12]顯示,對患者進行糖尿病知識教育護理后,可提高患者自身行為管理能力,提升患者健康水平。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MPNFS模式干預下,觀察組自我行為管理能力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P<0.01),提示該模式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行為管理能力。血糖水平有助于糖尿病患者診療,血糖監(jiān)測已貫穿糖尿病治療和療效評估整個過程,成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連續(xù)血糖監(jiān)測技術可連續(xù)且可靠的提供患者血糖參數(shù)TIR、IQR、MBG、低血糖持續(xù)時間等,幫助臨床評估血糖控制水平,其中TIR是指血糖水平在目標范圍(3.9~10.0 mmol/L)內(nèi)的時間占比,IQR、MBG、低血糖持續(xù)時間則分別是反映葡萄糖值變異性、單位時間內(nèi)的平均葡萄糖值及低血糖事件實際發(fā)生時間的全天占比。有研究表明,TIR不僅與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能預測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臨床應用價值廣泛[13]。本研究顯示,患者接受MPNFS干預后TIR較干預前上升(P<0.05),IQR、MBG、低血糖持續(xù)時間下降(P<0.05),且觀察組TIR高于對照組(P<0.01),IQR、MBG、低血糖持續(xù)時間低于對照組(P<0.01)。這也表明MPNFS模式管理可提升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
心理彈性已成為近年來心理健康研究重點,包含災難、創(chuàng)傷及重大疾病后心理健康狀況。有研究指出,將心理彈性評估應用于護理中,其在患者康復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提升患者心理彈性水平[14],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對患者進行MPNFS模式干預后,患者心理彈性水平升高(P<0.01)。提示應定期對糖尿病患者進行MPFNS模式干預,可增強患者治療信心,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提高患者心理彈性水平。凌楓等[15]研究表明,通過心理干預能顯著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但因生活質(zhì)量所受影響因素較多,是一個長期干預過程,單一心理干預在一段時間后效果不顯著。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MPFNS模式干預后,觀察組DSQL得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MPFNS模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將MPNFS模式應用于糖尿病患者,可提高患者自我行為能力,改善血糖水平,患者心理彈性指標較好,生活質(zhì)量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