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德南(文學博士、青年評論家、專業(yè)作家)
作者:程美寶
《遇見黃東:18—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9月
作者: 范發(fā)迪
《知識帝國: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全球史視野中的廣州
15世紀以來,隨著地理大發(fā)現(xiàn)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早期全球化的實踐由此開啟,中國也不可避免地參與到這一世界互聯(lián)的進程中。這個時期的廣州,處于非常特殊也非常重要的位置。1757年,清政府更改對西方的海外貿易政策,把廣州指定為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這種獨特的歷史條件和貿易體制,使得廣州成為中國與西方進行貿易、政治互動、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一個獨特的接觸地帶。近年來,隨著區(qū)域史、全球史研究的興起,廣州等在早期全球化時代具有重要意義的區(qū)域,當時的種種實踐與事物,還有人物,開始頻頻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成為思考和言說的對象。
程美寶的《遇見黃東:18—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和大世界》以有隨筆意味的、略顯感性的筆墨來講述她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如何“遇見”黃東這個曾在廣州商館區(qū)打工的小人物。她在書中接著追問,黃東是因為怎樣的機緣進入當時華人足跡罕至的歐洲社會,如何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中介角色。程美寶還由個體而及群體,由特殊而及普遍,對如黃東這樣大大小小的各色小人物的跨國、跨文化交流活動進行了研究和重構。
范發(fā)迪的《知識帝國: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則把18—19世紀中國科學史放置在全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脈絡中,圍繞博物學這一19世紀在華歐洲人最為廣泛的科學活動,檢視近代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交流與碰撞,揭示近代中國在知識領域所經(jīng)歷的沖突、挫折與轉型。尤其是該書的第一部分,以全球性商埠廣州作為背景和視野探索博物學研究中的日??茖W實作如何在這個文化及商品集散地展開,同時兼及全球史學的宏觀視野和在地文化遭遇的微觀視點。
這兩部著作,為理解廣州提供了有重疊、更有差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