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霞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人民醫(yī)院 (江西上饒 333100)
尿毒癥是腎衰竭的終末期表現(xiàn),誘發(fā)因素復雜,一旦患病,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血液透析是治療尿毒癥患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清除體內(nèi)代謝廢物,改善機體外循環(huán),利于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率[1-2]。但血液透析過程中需要應用抗凝劑,以確保透析期間不發(fā)生凝血,維持透析順利進行[3]。肝素為血液透析過程中常用的抗凝劑,使用時需控制用量,以預防出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測的靈敏度較低,無法及時反映肝素應用合理情況[4];加之尿毒癥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需進行輸血治療,而不合理的輸血成分及方式會加重病情,不利于預后[5]。血栓彈力圖(thromboelastography,TEG)可模擬機體凝血纖溶過程,動態(tài)監(jiān)測凝血過程,對實時監(jiān)測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價值[6]。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血液透析輸血尿毒癥患者TEG 與凝血功能指標的相關性,旨在為今后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輸血提供指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血液透析輸血的70例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輸血時間的不同將其分為透析期輸血組與透析后輸血組,各35例。透析期輸血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9~67歲,平均(50.13±4.76)歲;原發(fā)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狼瘡性腎炎5例,糖尿病腎病9例,高血壓腎病4例,其他5例。透析后輸血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37~69歲,平均(50.76±4.22)歲;原發(fā)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3例,狼瘡性腎炎6例,糖尿病腎病8例,高血壓腎病6例,其他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腎臟病學(第3版)》[7]中尿毒癥相關診斷標準,且經(jīng)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影像學檢查確診;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輸血治療,透析時間>3個月;依從性好,精神正常,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伴心血管疾?。蝗虢M前近3個月接受過輸血、免疫抑制劑治療;近期出現(xiàn)嚴重感染;腎移植。
血液透析治療儀器選用德國費森尤斯提供的4008S 透析機,根據(jù)要求配備透析液,透析期輸血組于透析時輸入4 U 洗滌紅細胞,透析后輸血組于透析后2 h 輸入4 U 洗滌紅細胞。
凝血功能指標檢測:輸血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采用日本希森美康提供的CA7000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platelet count,PL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
TEG檢測:輸血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將其加入含抗凝劑的試管中,利用樂普科技提供的西芬斯CFMS血栓彈力圖儀檢測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R時間)、凝血時間(coagulation time,K時間)、血栓最大彈力度(maximum amplitude,MA)、凝血指數(shù)(clot index,CI),其中R時間>10 min、K時間>3 min、MA<50 mm、CI<-3.0提示為低凝狀態(tài),需暫??鼓委?,而R時間<5 min、K時間<1 min、MA>70 mm、CI>+3.0提示為高凝狀態(tài),需遵醫(yī)囑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進行抗凝治療。
比較透析期輸血組與透析后輸血組的凝血功能指標及TEG 指標水平,并分析血液透析輸血尿毒癥患者TEG 與凝血功能指標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性采用一般線性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PT、PLT、FIB、APTT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
注:PT 為凝血酶原時間,PLT 為血小板,F(xiàn)IB 為纖維蛋白原,APTT 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組別 例數(shù) PT(s) PLT(×109/L) FIB(g/L) APTT(s)透析期輸血組 35 12.20±2.11 139.58±16.74 2.65±0.67 35.00±6.33透析后輸血組 35 12.04±1.98 141.87±17.20 2.77±0.69 34.72±6.28 t 0.327 0.565 0.738 0.186 P 0.745 0.574 0.463 0.853
兩組R 時間、K 時間、MA、CI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EG 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TEG 指標水平比較(±s)
注:R 時間為反應時間,K 時間為凝血時間,MA 為血栓最大彈力度,CI 為凝血指數(shù)
組別 例數(shù) R時間(min)K 時間(min) MA(mm) CI透析期輸血組 35 7.38±1.25 2.83±0.63 50.48±4.37 1.58±0.51透析后輸血組 35 6.99±1.29 2.91±0.65 51.02±5.13 1.51±0.46 t 1.186 0.523 0.474 0.603 P 0.240 0.603 0.637 0.549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血液透析輸血尿毒癥患者的R 時間與PT、APTT 均成正相關(r>0,P<0.05),與FIB 成負相關(r<0,P<0.05);K 時間與PLT、FIB 均成負相關(r<0,P<0.05);MA與APTT 成負相關(r<0,P<0.05),與PLT、FIB均成正相關(r>0,P<0.05);CI 與PT、APTT 均成負相關(r<0,P<0.05),與PLT、FIB 均成正相關(r>0,P<0.05),見表3。
表3 血液透析輸血尿毒癥患者TEG與凝血功能指標的相關性
尿毒癥是腎衰竭的終末階段,血液透析作為治療終末期腎病患者常用的腎臟替代療法,主要通過透析器清除體內(nèi)代謝廢物,進而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命質(zhì)量[8-9]。但透析過程中需進行抗凝治療,肝素作為常用的抗凝劑,具有療效確切、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可通過與抗凝血酶結合抑制凝血因子發(fā)揮作用,但肝素不合理應用會增加出血風險,且長期應用會導致嚴重并發(fā)癥[10-11]。另外,尿毒癥患者易并發(fā)貧血,且貧血程度與腎衰竭病情有關[12]。臨床常通過輸血糾正貧血狀態(tài),且對于合并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多在透析期或透析后輸血,以保證血液新鮮度[13]。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合理監(jiān)測血液透析過程中患者的凝血狀態(tài)至關重要。
既往臨床主要通過檢測PT、PLT、FIB、APTT等凝血功能指標水平來監(jiān)測凝血狀態(tài),雖可監(jiān)測患者凝血功能及狀態(tài),但無法觀察凝血過程,不利于后續(xù)肝素治療的指導[14-15]。TEG 可通過軟件處理觀察纖維蛋白溶解過程,通過測定凝血穩(wěn)定性及形成速度觀察凝血過程,有助于判斷凝血狀態(tài);且TEG檢測可在血液透析儀器旁進行,便于及時了解凝血狀態(tài)[16-17]。其中,R 時間可反映纖維蛋白形成時間,主要體現(xiàn)抗凝、促凝因子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與APTT 相似,若數(shù)值升高,則提示抗凝、促凝因子的作用時間延長,處于低凝狀態(tài)[18]。K 時間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活性,與FIB、PLT 作用相似,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MA 可體現(xiàn)血凝塊強度,若數(shù)值升高,則提示PLT 活性高,且數(shù)量多,利于預測血栓形成風險,與PLT 意義相似[19-20]。CI 是凝血綜合數(shù)值,可反映在各種條件下的凝血綜合狀態(tài),包括FIB 形成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及TEG 指標水平比較均無顯著差異,且經(jīng)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血液透析輸血尿毒癥患者的R 時間與PT、APTT 均成正相關,與FIB 成負相關;K 時間與PLT、FIB 均成負相關;MA 與APTT成負相關,與PLT、FIB 均成正相關;CI 與PT、APTT 均成負相關,與PLT、FIB 均成正相關;表明尿毒癥患者于血液透析期間與血液透析后進行輸血后的凝血功能無顯著差異,且TEG 與凝血功能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輸血尿毒癥患者TEG 與凝血功能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未來可通過監(jiān)測TEG 指標以指導臨床合理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