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燦東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641
本項目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總建筑面積約為18960m2,地上建筑面積約為8112m2,地下建筑面積約為10848m2,屬于多層建筑。主體結構有2層地下室,地面3層,地下室底板面標高為-10.200,首層層高為5.0m,建筑高度為19.9m。
本工程上部結構分為三個單元,A、B單元高度均小于15m,各個單元間的抗震縫寬為100mm,計算單元編號如圖1。其中結構單元C為體育館,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圖1 結構單元劃分
圖2 體育館結構模型
體育館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柱截面尺寸一般為600×600、800×800。樓蓋為普通鋼筋混凝土梁板樓蓋,板厚一般為100,跨度較大的板適當加厚。梁斷面尺寸:主梁一般為(250~300)×800,次梁一般為200×500。屋蓋屋面跨度為37m,采用無黏結預應力結構,預應力梁尺寸為500×2000,屋面平面布置如圖3所示。
圖3 屋面平面布置圖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1]第3.1.1條,《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2]第6.0.4條,本工程屬丙類建筑,按6°(0.05g)進行地震作用計算,按6°采取抗震措施,多遇地震下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為0.04,特征周期為0.35s。本工程大跨度框架(跨度大于18m)的抗震等級為三級,其余框架的抗震等級為四級。
計算參數(shù):考慮單向地震并考慮偶然偏心(±5%)、雙向地震作用;50年一遇的基本風壓為0.50kN/㎡。地面粗糙度B類,風荷載體形系數(shù)μs=1.4;整體指標計算采用剛性樓板假定,構件計算采用彈性樓板假定;周期折減系數(shù)取0.70;中梁剛度放大系數(shù)為1.8~2.0;阻尼比取為0.05。
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2)[3],屋面荷載取值:不考慮構件自重,恒載為4.5kN/m2,活載為0.5kN/m2(不上人屋面)。
根據《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guī)程》(JGJ140-2019)[4],預應力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取C40;預應力筋采用公稱直徑15.2mm的預應力鋼絞線,抗拉強度標準值fptk=1860N/mm,抗拉強度設計值fpy=1320N/mm,設計張拉控制應力為σ=0.75fptk=1395 N/mm;錨具采用夾片式錨具。非預應力筋采用HRB400。
根據《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標準》(JGJ/T 140-2019)[4]第4.2.1條,預應力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宜滿足下列要求:①截面寬度≥250mm;②截面高寬比≤4;③跨高比在1/12~1/22范圍內選取。本工程屋面跨度為37.0m,設置預應力梁的截面高度為2000mm,即37000/2000=18.5(1/12~1/22范圍內);截面寬度需≥2000/4=500,取為500mm>250mm。本工程預應力梁截面尺寸設置為500×2000滿足規(guī)范要求。
在不考慮預應力情況下,采用北京某軟件有限責任公司的軟件YJK對結構進行整體分析。以YL1為例,可得到大跨度梁在恒載工況下的跨中彎矩約為Mk=7400kNm(標準值)。本工程采用公稱直徑15.2mm的預應力鋼絞線,每個孔道9根,即每個孔道預應力鋼筋面積Ap=1260mm2。假設預應力鋼筋能平衡恒載工況下的彎矩,設預應力鋼筋的計算高度h=H-αpx/2=1400mm(H為梁截面高度、αp為預應力筋合力點至截面受拉邊緣的距離、x為梁受壓區(qū)高度),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10)[5]第6.2.10條初步估算,孔道數(shù)n=1.3*Mk/(fpy*Ap*h)=4.1。每根大跨度梁布置4個孔道。
從大跨度梁彎矩圖可知,跨中彎矩大,支座彎矩小。如果考慮大跨度梁支座為剛接,會造成支座處巨大的彎矩,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假定大跨度梁的梁端為鉸接,預應力鋼筋不考慮這部分梁端彎矩,設置非預應力筋來承擔梁端實際的負彎矩。
為了充分發(fā)揮預應力鋼筋的受力特點,在跨中位置把預應力筋布置在梁截面的下側;在支座位置把預應力筋布置在梁截面的中部。本工程的預應力筋定位線采用短拋物線的線型模板,如圖4所示??缰屑爸ё幙椎啦贾萌鐖D5、圖6所示。
圖4 預應力筋定位尺寸圖
圖5 跨中孔道布置圖
圖6 支座孔道布置圖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10)[5]第3.4.3、3.4.5條,大跨度梁的撓度限值為L/300;最大裂縫寬度為0.20mm(裂縫控制等級為三級)。根據《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標準》(JGJ/T 140-2019)第4.2.3條,三級抗震時,預應力鋼筋的預應力強度比≤0.80;施工階段、使用階段的抗彎承載力滿足要求。
本工程采用YJK軟件進行大跨度預應力梁計算,結果如下:①跨中撓度為43mm≤37000/300=123.3mm;②裂縫寬度為0.00mm≤0.20mm;③預應力強度比為0.733≤0.80。
綜上所得,該大跨度預應力梁的變形和承載力均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標準》(JGJ/T 140-2019)第3.1.9條可知,預應力強度比越大,預應力鋼筋的受力占比就越高,梁的剛度就越大,對梁的變形越有利;但預應力強度比越大,梁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就越差,抗震性能越不利。因此,規(guī)范根據預應力梁的抗震等級來確定預應力強度比的限值,保證預應力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對于后張預應力梁,應考慮到錨具對受剪截面產生削弱的不利影響,不宜將錨具設置在梁端箍筋加密區(qū)和梁柱節(jié)點核心區(qū)。因此,在本工程中,大跨度預應力次梁的錨具設置在框架梁的跨中位置,避開梁端箍筋加密區(qū);在大跨度預應力框架梁端部增加懸挑段,錨具設置在懸挑段的端部,避開梁柱核心區(qū)。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1]第6.1.2條,設防烈度為6度,高度≤24m,大跨度框架(跨度大于18m)的抗震等級為三級,其余框架的抗震等級為四級。支承大跨度預應力次梁的框架梁本應按四級抗震考慮,但考慮到構件的重要性、受力的復雜性,建議按三級抗震進行設計。
根據《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標準》(JGJ/T 140-2019)[4],本工程的預應力鋼筋采用兩端張拉。張拉端處需埋設錨具,為保證張拉過程中的施工空間,預應力鋼筋孔道在靠近支座范圍內間距逐漸加大,使其在張拉端處的間距滿足錨具的設置要求,因此在張拉端的梁截面也需局部加寬,如圖6、圖7所示。
圖7 張拉端平面圖
預應力梁具有降低層高、節(jié)約材料及改善結構裂縫和變形的優(yōu)點,主要應用于對裂縫控制和變形控制要求較高的結構、大跨度或受力較大的構件。隨著預應力理論和技術的發(fā)展,預應力梁在經濟和技術上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也在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大跨度預應力梁計算的主要難點在于預應力鋼筋規(guī)格、孔道數(shù)量及布置的確定。本文通過具體的工程,詳細地介紹了預應力梁截面尺寸的選取、預應力鋼筋孔道數(shù)的估算及布置、預應力梁計算結果的分析,可以給相似的大跨度預應力梁計算、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