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微
互聯(lián)網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微博、微信、微影的風起云涌,使我們進入“微時代”。同樣,老年教育領域也進入了微學習、微教學的變革之中,而微課程的出現(xiàn)是這一變革的典型代表。時下,微課程已經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滿足了網絡時代學習者的學習要求,成為一種新型的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
那么,什么叫微課程?網絡上對“微課程”這一概念有很多種定義。上海師范大學的黎加厚教授在《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中給“微課”(或者稱為“微課程”)的定義是:“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
任何類型的教育形式,都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設計都要從分析學習者的需求開始。老年學員的特殊性在于人的認知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xiàn)出衰退趨勢,而且老年人在利用網絡學習時,難免會出現(xiàn)操作不當?shù)仁д`。因此,在設計古詩詞鑒賞微課程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以老年學員為中心,盡量使用簡單的媒體和多種復合媒體,盡量減少學員錯誤操作的機會,即使無法避免,也應設置相應的提醒或警示,從而保證老年學員有效學習。
王美微老師在上課
古詩詞鑒賞微課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將各個知識點進行分解,一節(jié)微課只講授一個知識點,我們稱之為“碎片化學習”,老年學員可根據(jù)自身需要選擇某一節(jié)或幾節(jié)微課靈活學習。這種方式在方便老年學員學習古詩詞鑒賞的重難點的同時,也給他們理解知識的全貌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因此,在微課的設計上,要遵循統(tǒng)一性與靈活性兼顧的原則,每一節(jié)微課程必須包含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一套微課程必須要保持一致性,遵循統(tǒng)一的標準,使知識的碎片化與整體性相統(tǒng)一,做到“微課不微力”。
與其他類型的課程設計一樣,古詩詞鑒賞微課程的設計也要遵循一定的科學規(guī)律。同時,詩詞鑒賞也是一個審美過程,從這個角度講,詩詞鑒賞就是一個感受與理解、情感與理智相統(tǒng)一的個性化審美心理活動,整個鑒賞過程其實就是形象思維不斷被激活、展開的過程,也是老年學員欣賞詩詞、鑒賞詩詞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基于這種認識,筆者認為,古詩詞鑒賞微課程的設計不只是要追求課程的易用,還要遵循藝術性原則,做到科學性與美觀性相結合。
設計微課程有三大要素:一是選題。選題一定要選重點、難點。根據(jù)老年學員在課堂上的情況找準重點、難點,通過微課程記錄教師對這個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講解,從而幫助學員認知。例如在《古典詩詞鑒賞》第一講中講到了古典詩歌的兩大要素,其中“韻”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在這一節(jié)的微課程設計中,筆者著重舉例講解了“如何押韻”。二是設計。設計是什么?就是課程的內容結構。在老年大學教學中,微課程的設計要特別強調簡明易懂,頁面一定要簡明,內容一定要通俗易懂。在課程中,可以采取老年學員便于接受的教育策略、教學方法和情感活動,來幫助學員認知。三是制作。制作的主要要求是在技術上讓學員能看明白,操作上簡單便捷。讓學員用盡量少的操作獲得課程信息。要在視頻播放中添加播放條,學員可根據(jù)需要進行快進、后退和暫停等操作;還要提供搜索功能,方便學員快速找到自己想學的知識點等。
①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播放。對黑龍江省老干部大學部分學員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能夠熟練使用電腦或手機觀看視頻的老年學員達90%以上,因此,可以將教師制作的微課程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只要學員關注了微信公眾平臺,即可觀看相關微課程。教師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的后臺進行管理,具體包括教師可以在后臺編輯微課程、編輯學習單、編輯組織學員學習的方法,是一個簡單的課程管理系統(tǒng)。
②與遠程教育相結合。遠程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時空分離”。而在老年教育中,隨著老年學員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對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強,移動學習和微型學習方式將越來越受老年學員歡迎。因此,微課程一出現(xiàn),就與遠程教育產生了天然的聯(lián)系。從微課程的產生過程來看,其最早被應用于傳統(tǒng)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的教育中。事實上,在遠程教育中,微課程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應該有更加光明的前景。我校正在進行微課程的建設和開發(fā),探索微課程與遠程教育完美結合的方式,將逐步開發(fā)出一批高質量的微課程學習資源,使其在老年學員的學習過程中發(fā)揮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