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泉州市第一醫(yī)院,福建 泉州 352000)
冠心病(CHD)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患者因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心臟負荷加重、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為高血壓腦出血(HICH),具有起病急、疾病進展快及病死率高等特點。據統(tǒng)計[1],此病在我國的原發(fā)性腦出血中的患病率為60%,高發(fā)群體為中老年人群,是誘導我國人群致殘、致死的重要誘因,分析病因尚未明確[2],可能與過度勞累、情緒激動及血壓控制不理想等因素有關,患病后患者呈咽喉肌麻痹、昏迷及意識不清等表現(xiàn),患病后機體已病變血管破裂出血、誘導此病發(fā)生,患者患有上述2 種疾病后,易增加治療難度、影響患者預后效果,若未及時提供對癥治療、則危及生命。目前治療HICH 以手術為主,控制疾病進展、改善預后效果,但術后受患者生理、心理等因素,部分群體依從性較差,影響肢體功能及神經功能恢復,故早期如何配合對癥護理、成為臨床關注熱點。侯廣英[3]證實,體征監(jiān)測、用藥指導及常規(guī)指導等均是傳統(tǒng)內容,雖有一定效果、但療效有限,未獲得患者滿意評價,鑒于此,本文分析ICUHICH 患者行對癥護理的價值,報道如下。
將本院 ICU 室 2019年 3月至 2021年 8月收治的60例CHD 伴HICH 患者納入研究,用隨機抽樣法分為傳統(tǒng)組喝導向組,各30例?;颊咧?、簽署“知情同意書”,經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1)與“西醫(yī)學”診斷標準相符[4],經心電圖、顱腦 CT 檢查確診;(2)呈昏迷、意識不清、頭暈及心悸等表現(xiàn);(3)年齡范圍 30-75 歲;(4)有完整資料。
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異常;(2)伴惡性腫瘤;(3)活動性結核或其他傳染性疾病;(4)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5)精神障礙;(6)中途轉院。
傳統(tǒng)組(傳統(tǒng)護理):給予體位轉變、用藥指導及體征監(jiān)測等。
導向組(目標導向性康復護理):(1)成立??菩〗M:組員由ICU 室??谱o士組成,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定期對組員開展??婆嘤枺笃鋵δ繕藢蛐钥祻妥o理內容了解掌握,培訓結束后考核,待考核成功后上崗,并結合實際對疾病分期,具體劃分為早期、相對穩(wěn)定期、穩(wěn)定期,結合實際、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2)早期(發(fā)病<1 周內)護理:①體位擺放:定期合理擺放患者肢體,交替更換健側、患側及仰臥位,注意對各關節(jié)功能位做好保護,疾病嚴重者,平時被動活動關節(jié)外,還需間隔2h 協(xié)助翻身,避免關節(jié)僵硬及肌肉萎縮;②吞咽護理:發(fā)病后次日,適度將床頭抬高15-30°,或協(xié)助取健側臥位,注射器抽取溫開水2mL/次,經患者健側口角緩慢流入適量溫開水,4 次/d,注意對患者情況密切觀察,無嗆咳、并能自主吞咽,逐漸將喂水量增加,協(xié)助開展吞咽功能訓練,逐漸過渡于流食;③按摩肢體:發(fā)病次日,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借助大魚際與指腹按摩患者的上肢及下肢肌肉,每次 10min、2 次/d;④肢體活動:待患者血壓平穩(wěn)后,協(xié)助其小幅度外展、內收、外旋、屈曲及伸展關節(jié),以動作輕緩較適宜,注意控制運動強度及振幅,每次 30min、2 次/d;(3)相對穩(wěn)定期(發(fā)病7-14d)護理:待患者意識清醒后,協(xié)助其在床上開展主動運動訓練,健側發(fā)力帶動患肢進行多次活動,如單腿或雙腿橋式運動,以伸髖、屈膝、足背伸為主,改善下肢功能,每次 30min、2 次/d;(4)穩(wěn)定期(發(fā)病15-30d)護理:結合實際,協(xié)助患者開展患側下肢負重訓練,即為:呈坐位、打開雙腳與肩部同寬,雙手交叉并軀干前傾,待雙膝與肩膀保持于同一垂直線,用力站起,盡量保持身體不傾斜,反復訓練,待雙腿能完全站立,過渡于單腿平衡訓練,遵守循序漸進原則,逐漸過渡到自理能力訓練,如入廁、洗漱、進食、步行、洗澡及上下樓梯等。
臨床指標:評估兩組神經功能,參考“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5](NIHSS)”,總分29 分,得分越低越好,認知功能參考“簡易智力檢查量表(MMSE)”,涉及語言、注意力及延遲記憶等,總分30分,得分越高越好,及自理能力參考“獨立性評定量表[6](FIM)”,總分126 分,得分越高越好。
滿意度:自制“滿意調查問卷”,百分制表示,滿意≥85 分,良好 60-84 分,差<60 分[7],滿意率=(滿意+良好)×例數/30×100%。
excel 表整理,SPSS22.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 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比較年齡、病程及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護理前比較兩組臨床指標無差異,P>0.05;護理后與傳統(tǒng)組比較,導向組NIHSS 評分更低,MMSE評分、FIM 評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臨床指標評分比較(,分)
注:組內比較,*P<0.05;組間比較,#P<0.05。
組別例數(n)NIHSS 評分 MMSE 評分 FIM 評分導向組傳統(tǒng)組t 值P 值30 30護理前25.12±2.14 25.19±2.28 0.123 0.903護理后10.32±2.14*#14.79±3.25*6.292<0.05護理前21.93±0.72 21.82±0.65 0.621 0.537護理后27.53±1.32*#24.42±1.29*9.229<0.05護理前65.14±4.25 65.29±4.38 0.135 0.893護理后102.59±9.27*#88.68±6.54*6.716<0.05
與傳統(tǒng)組比較,導向組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n(%)]
有文獻報道[8],目標導向性康復護理用于CHD伴HICH 患者中具可靠性,分析發(fā)現(xiàn):(1)結合實際、劃分疾病分期,根據早期、相對穩(wěn)定期及穩(wěn)定期實行目標康復訓練,利于縮短療程、促進疾病恢復,如早期合理擺放患側肢體,可避免患肢有關節(jié)僵硬、攣縮等現(xiàn)象發(fā)生,為神經康復奠定夯實的基礎,且早期輔助吞咽功能訓練,可保證口腔生理功能正常、為后續(xù)順利進食提供可靠保障,待條件允許后,經口腔攝入充足營養(yǎng),增強機體抵抗力及免疫力,降低并發(fā)癥風險;(2)加強肢體按摩、肢體被動活動等訓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靜脈回流,避免肌肉攣縮或關節(jié)僵硬,且床上坐起訓練可建立正常體循環(huán)、降低顱內壓,使腹壓增加,促進順利排尿排便;(3)站立位訓練可將患者下肢負重力增加,對足內翻、足下垂等情況糾正,避免肌肉萎縮,且實際開展康復護理時,遵守循序漸進原則,以患者身體情況、適應能力及耐受能力為基點,切實調節(jié)訓練方案,通過刺激大腦皮層、維持神經系統(tǒng)處在高度興奮狀態(tài),維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理想[9]。
本研究示:(1)導向組NIHSS 評分低于傳統(tǒng)組,MMSE 評分、FIM 評分高于傳統(tǒng)組(P<0.05),分析:患病后不同程度損害神經功能、認知能力,繼而波及自理能力、影響正常生活,故提供康復護理可改善神經功能、提高認知程度及自理能力,促進患者盡早回到社會及日常生活;(2)導向組較傳統(tǒng)組滿意率更高(P<0.05),說明本文與許小軍[10]文獻相似,因此康復護理可在護患間建立信任感、信賴感,提高依從性、為康復治療順利提供可靠保障,具實踐價值。
綜上所述:CHD 伴HICH 患者行目標導向性康復護理可促進認知、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滿意度、達到預期康復效果,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