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尹清澄,孫培卓,姚金曉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河南 南陽 473000
白血病是兒童常見惡性腫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其中最常見的疾病類型,患兒常表現(xiàn)為貧血、發(fā)熱、感染、出血等,其病情進展迅速,因其惡性程度高受到臨床廣泛關注[1-2]。聯(lián)合化療是ALL常見的治療方案,其臨床療效較好,治愈率較高,但化療會引起一定的應激性反應和不良反應,影響患兒的預后[3]。北京兒童醫(yī)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 方案和中國兒童白血病協(xié)作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 方案是ALL 常見的兩種化療方案[4]。本研究旨在探討B(tài)CH-2003、CCLG-2008方案在ALL患兒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ALL患兒。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建議(第三次修訂草案)》[5]中關于ALL的診斷標準;②病情穩(wěn)定,暫時無生命危險;③無其他惡性腫瘤;④年齡2~11 歲。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②合并免疫系統(tǒng)缺陷;③臨床資料不完整。依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98 例ALL 患兒,依據(jù)化療方案的不同分為BCH-2003 組(n=49)和CCLG-2008 組(n=49)。BCH-2003 組中,男29 例,女20 例;年齡3~10 歲,平均(4.82±1.09)歲;病程2~13 個月,平均(5.62±1.19)個月;免疫表型:B細胞免疫表型21 例,T 細胞免疫表型28 例;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為(16.62±2.19)kg/m2。CCLG-2008組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2~9歲,平均(4.43±1.12)歲;病程2~12個月,平均(5.52±1.23)個月;免疫表型:B細胞免疫表型20例,T細胞免疫表型29例;BMI為(16.58±2.21)kg/m2。兩組患兒性別、年齡、BMI、病程、免疫表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BCH-2003 組患兒給予BCH-2003 方案化療:第1~28 天,潑尼松60 mg/m2口服;長春新堿2.0 mg/m2靜脈注射,每周1 次;柔紅霉素1.0 mg/kg靜脈注射,每周3 次,間隔1 周后重復給藥;左旋門冬酰胺酶70 kU/kg 靜脈滴注,隔天1 次。CCLG-2008 組患兒給予CCLG-2008 方案化療:第1~7 天,潑尼松60 mg/m2靜脈注射,然后第8~28 天,改用地塞米松6 mg/m2口服;其他藥物用法用量同BCH-2003 組。兩組均治療28 天。
①依據(jù)《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建議(第三次修訂草案)》[5]評估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完全緩解,患兒自覺無不適癥狀,白細胞、血小板及血紅蛋白水平正常,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臨床癥狀及痛感消失;部分緩解,患兒偶有消化系統(tǒng)出血、感染發(fā)生,但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患兒哭鬧次數(shù)明顯減少,但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無自覺痛感;未緩解,患兒整天哭鬧不止,查體顯示多處淋巴結腫大、壓痛明顯,血小板及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正常參考值,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增高,臨床癥狀明顯??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兩組患兒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4000 r/min 離心10 min,離心半徑8 cm,分離血清,置于-40 ℃冰箱中保存?zhèn)溆?。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兩組患兒血清相關指標,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 體(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③比較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神經系統(tǒng)癥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消化系統(tǒng)癥狀、血紅蛋白降低。④出院后,對所有患兒進行為期5年的隨訪,建立患兒病歷檔案,主要采用電話、微信、上門的方式進行隨訪,3個月隨訪1次,以全面了解患兒的健康狀況,并記錄兩組患兒的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BCH-2003 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9.80%(44/49),高于CCLG-2008 組患兒的73.47%(36/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6,P=0.037)。(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n(%)]*
治療前,兩組患兒VEGF、VEFGR、bFGF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VEGF、VEFGR、bFGF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CCLG-2008 組患兒VEGF、VEFGR、bFGF 水平均低于BCH-2003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血清相關指標的比較
CCLG-2008 組患兒神經系統(tǒng)癥狀、消化系統(tǒng)癥狀發(fā)生率均低于BCH-2003 組患兒,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血紅蛋白降低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隨訪5 年,CCLG-2008 組患兒的復發(fā)率為8.16%(4/49),明顯低于BCH-2003 組患兒的40.82%(20/4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126,P﹤0.01)。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tǒng)惡性增生引發(fā)的惡性血液疾病,兒童是白血病的高發(fā)群體,有研究顯示,兒童染色體易發(fā)生畸變,引起原癌基因激活,出現(xiàn)編碼融合蛋白的新型融合基因,導致出現(xiàn)白血病出現(xiàn)不同分型,增加了治療難度[6-7]。其中ALL 是兒童白血病的最常見病理類型,占70%~85%,發(fā)病率遠高于成年人,ALL 的發(fā)病與B 淋巴細胞或T 淋巴細胞在骨髓內異常增生及浸潤有關,多與遺傳、環(huán)境等危險因素有關[8-10]。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兒童ALL 受到臨床的重點關注。
BCH-2003 化療方案主要以潑尼松為主,CCLG-2008 化療方案主要以潑尼松及地塞米松為主,潑尼松及地塞米松均是糖皮質激素藥,可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有研究表明,患兒對糖皮質激素的反應會影響預后[11-12]。糖皮質激素進入淋巴細胞可與細胞質內核受體結合,刺激核受體活化,導致目的基因轉錄發(fā)生相應的激活作用或抑制作用等,從而抑制細胞周期,引起淋巴細胞凋亡[13-14]。ALL 患兒對糖皮質激素的敏感性具有個體差異,本研究中BCH-2003 和CCLG-2008 化療方案的具體實施方法不同,對ALL 患兒的療效、不良反應的影響也存在明顯差異[15]。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毒、抗過敏、抗風濕等藥理學作用,能夠通過減少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數(shù)量,抑制免疫球蛋白與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從而抑制T 淋巴細胞向淋巴母細胞轉化,減輕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且半衰期更長,血腦屏障的穿透性也較好[16-17]。潑尼松作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是地塞米松的衍生物之一,能夠通過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介質流出,發(fā)揮抗炎作用;同時,潑尼松還能夠抑制結締組織增生,及其他毒性物質分泌,但若長期服用易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有可能導致復發(fā)率增加[18-19]。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BCH-2003 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9.80%,高于CCLG-2008組患兒的73.47%;兩組患兒VEGF、VEFGR、bFGF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CCLG-2008組患兒VEGF、VEFGR、bFGF 水平均低于BCH-2003 組;CCLG-2008 組患兒神經系統(tǒng)癥狀、消化系統(tǒng)癥狀發(fā)生率均低于BCH-2003組;表明相較于CCLG-2008方案,BCH-2003方案治療ALL患兒的近期療效更好,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于CCLG-2008 方案,與張愛明[20]的研究結果一致。在ALL 患兒的整個治療過程中,需要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如保證患兒的居住環(huán)境干凈無菌、飲食安全營養(yǎng)等,且針對患兒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需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這可能與潑尼松和地塞米松的使用劑量及搭配方式有關,BCH-2003化療方案主要使用潑尼松(劑量約60 mg/m2)治療,CCLG-2008 方案使用潑尼松及地塞米松(劑量約6 mg/m2),二者的使用劑量差距10倍,兩組患兒治療后的負荷差別也較大[21];且CCLG-2008 方案中的分層方法是依據(jù)血小板計數(shù)(小于50×109/L),該分層效果較為寬闊,對人體血液系統(tǒng)所造成的“沖擊”較小,因此,CCLG-2008方案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少[22]。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隨訪5 年,CCLG-2008 組患兒的復發(fā)率為8.16%,明顯低于BCH-2003 組患兒的40.82%;表明對ALL 患兒復發(fā)率的影響,CCLG-2008 方案優(yōu)于BCH-2003 方案,與王凱玲等[23]的研究結果一致,根據(jù)預后情況,建議ALL 患兒使用CCLG-2008 方案治療。
綜上所述,相較于CCLG-2008 方案,BCH-2003方案治療ALL 患兒的近期療效更好,但CCLG-2008 方案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