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付義彬,李晨光,何玉華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放射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100
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為外科手術切除,但由于肝癌早期癥狀不典型,起病隱匿,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不能接受手術治療,針對不可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可進行經導管動脈栓塞化療(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療,通過阻斷肝癌組織的動脈血液供應,發(fā)揮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改善病情[1]。但經過TACE 治療后的肝癌病灶周圍存在新生的供血動脈和殘留腫瘤組織,術后易復發(fā),故及時了解肝癌經TACE 治療后腫瘤組織的壞死和血供情況極為重要。能譜CT 是新型檢查方法,以瞬時雙kVp 切換為核心技術來實現(xiàn)多參數(shù)成像,可更加全面地反映被檢組織特性及其功能狀態(tài),檢測更加準確、診斷更加全面。關于肝癌TACE 術后的評估,臨床常以影像學檢查為主,如超聲、CT、MRI 等,但有研究表明,這些常規(guī)的評估方式對TACE 術后療效評價存在差異或局限,如無碘油沉積病灶仍難以評估、對腫瘤病灶內部血流灌注信息反映欠佳等,臨床需要更高質量的圖像及更準確和敏感的數(shù)據(jù)來進行評估[2-3]。故而,本研究探討能譜CT 碘基圖在肝癌TACE 術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收集2018 年4 月至2020 年12 月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肝癌患者的病歷資料。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肝癌;②拒絕或不能耐受外科手術治療,在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行TACE 治療;③術后行能譜CT、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排除標準:①肝功能Child-Pugh 分級為C 級;②有大量腹腔積液,門靜脈主干有癌栓;③彌漫性肝癌、凝血功能障礙等。根據(jù)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140例肝癌患者,其中男82 例,女58 例;年齡31~72 歲,平均(46.60±9.82)歲;Child-Pugh 分級:A 級106 例,B 級34 例。DSA 檢查結果顯示,39 例患者TACE術后腫瘤有殘留(殘留組),101 例患者TACE 術后腫瘤無殘留(無殘留組),殘留組和無殘留組患者各臨床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殘留組和無殘留組患者的臨床特征
所有患者均給予TACE 治療,化療藥物為5-氟尿嘧啶0.75~1.25 g,順鉑80~120 mg,奧沙利鉑20 mg,表柔比星80~140 mg,超液化碘油作為栓塞劑,具體化療藥物劑量和碘油劑量依據(jù)腫瘤大小和血供情況決定。
使用寶石能譜CT 掃描儀,患者取仰臥位,以膈頂至髂嵴為掃描范圍,重點觀察肝臟及肝內腫瘤;取碘佛醇(35%)注射液,以1.2~1.5 ml/kg 劑量3.5 ml/s 速率注射,動脈期團注追蹤智能觸發(fā)技術進行觸發(fā)掃描,以膈水平主動脈為感興趣區(qū),閾值為120~150 Hu,結束后延時30 s 進行門靜脈期掃描。雙期掃描為能譜模式,管電流為GSI 模式默認值,厚度5 mm,準直寬度64 mm×0.625 mm,轉速0.7 s,螺距1∶0.984,掃描結束后導入工作站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以碘濃度差異(iodine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ICD)及碘濃度對比度(lesion-to-normal parenchyma ratio,LNR)為碘濃度測量參數(shù),ICD 表示動靜脈壞死區(qū)、正常肝臟組織及腫瘤組織的碘濃度差異,LNR 為腫瘤組織或凝固壞死區(qū)與正常肝臟碘濃度比[4]。以DSA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腫瘤殘留:DSA 檢測可見腫瘤染色,提示腫瘤殘存;CT 檢測為增強掃描后有強化部分[5]。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及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進行價值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能譜CT 診斷TACE 術后殘留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4.87%(37/39)、94.06%(95/101)、94.29%(132/140)、86.05%(37/43)和97.94%(95/97)。(表2)
表2 能譜CT 診斷TACE 術后殘留的結果與DSA 的對照
殘留組患者ICD 明顯高于無殘留組,動脈期LNR 明顯低于無殘留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殘留組和無殘留組患者靜脈期LNR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殘留組和無殘留組患者ICD、LNR 的比較(±s)
表3 殘留組和無殘留組患者ICD、LNR 的比較(±s)
P值0.000 0.000 0.284
ICD、動脈期LNR 診斷肝癌TACE 術后殘留的ROC 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930 和0.909。(表4、圖1)
圖1 ICD、動脈期LNR診斷TACE術后殘留的ROC曲線
表4 ICD、動脈期LNR 對TACE 術后殘留的診斷價值
TACE 作為不可手術肝癌的首選治療手段,通過導管將碘化油、化療藥物和其他栓塞劑注入肝動脈以阻塞供血動脈,一方面藥物能夠導致腫瘤缺血缺氧,進而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另一方面化療藥物可直接作用并殺傷腫瘤細胞,然而術后常還存在一些微小病灶殘留導致腫瘤復發(fā)[6-7]。因此術后準確評估肝癌TACE 的臨床療效并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DSA 是傳統(tǒng)臨床評估TACE 治療效果的重要方法,能夠觀察病灶是否存在異常血管影像,進而評價腫瘤是否可能會復發(fā)[8]。本研究以DSA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其中有39 例患者術后腫瘤有殘留(殘留組),101 例患者術后腫瘤無殘留(無殘留組)。能譜CT 可以在單能量圖像、原子序數(shù)圖像、基物質密度圖像及其他多平面重建圖像中對病灶的大小、位置、特性、形態(tài)學特點及與周圍組織、血管的關系綜合分析,繼而為肝臟疾病的診斷提供多種信息[9-11]。本研究結果顯示,能譜CT 診斷術后殘留具有較高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能譜CT 通過多參數(shù)成像可有效反映腫瘤的流體體積和病灶情況,還可通過門靜脈、肝動脈參數(shù)判斷腫瘤血液供應的數(shù)目、位置及鄰近血管位置,進而反饋腫瘤血供和復發(fā)情況,因而對診斷肝癌TACE 術后殘留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可為臨床的進一步治療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本研究將殘留組和無殘留組ICD、LNR 比較發(fā)現(xiàn),殘留組患者ICD 明顯高于無殘留組,動脈期LNR 明顯低于無殘留組。提示殘留組病灶區(qū)血液供應更強,更易復發(fā)。TACE 術后殘留病灶的患者腫塊結構發(fā)生變化,對瘤體中的碘物質進行定量、定性分析,通過了解ICD及LNR的變化可以了解瘤體的血供情況,進而判斷肝癌TACE術的效果[12-14]。
ICD、動脈期LNR 診斷價值分析結果顯示,ICD、動脈期LNR 診斷肝癌TACE 術后殘留具有較優(yōu)良的價值。能譜CT 碘基圖根據(jù)不同掃描物體特性選擇特定的參數(shù),重建最佳的單能量圖像,進而避免肝癌TACE 術后栓塞病灶高密度碘油產生的部分容積效應及硬化射束偽影,提高組織間密度對比,有助于更加清晰地顯示栓塞病灶碘油缺損區(qū)圖像,再借助能譜后處理軟件進行能譜分析,可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因此能譜CT 的ICD、動脈期LNR 參數(shù)對肝癌TACE 術后評估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肝癌TACE 術后病灶供血血管栓塞后易形成側支供血,因此腫瘤復發(fā)區(qū)域除病灶碘油缺損區(qū)外,病灶邊緣也可能是腫瘤殘留的常見區(qū)域,常規(guī)增強CT 很難區(qū)分炎性改變及邊緣區(qū)域腫瘤暫離情況,因此可應用能譜CT 碘基圖進行分析研究[15-18]。另一方面,TACE 術后常伴有肝內外子灶或轉移灶,可通過能譜CT 檢查顯示肝內小病灶的最佳單能量值,進而分析肝外轉移瘤與原發(fā)灶的同源性,為臨床診斷和評估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19-21]。
綜上所述,能譜CT 碘基圖在肝癌TACE 術后殘留評估中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可提供客觀判斷指標,但目前在診斷病灶殘留上依然遜于DSA,有望在未來通過改良提高其診斷價值。